郁 培 和
(蚌埠市公路局懷遠分局,安徽 蚌埠 233400)
隨著經濟及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現有國省道公路由原有低等級公路提升改造為一級公路。老路提升改造后道路設計速度提高,根據規范要求設置路側護欄[1]。現狀低等級公路沿線一般存在大量房屋及村莊,沿線居民一般沿老路進出,老路提升改造后設置路側護欄會導致居民出行不便,從而導致周邊居民經常性阻撓護欄施工。為解決路側居民出行需求,同時封閉路側護欄,政府建議設置路側輔道。本文結合實際老路提升改造工程,討論路側輔道設置相關問題。
根據規范JTG 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范,公路路側或中央分隔帶應通過保障合理的凈區寬度來降低車輛駛出路外或駛入對向車行道事故的嚴重程度。當路側實際凈區寬度不滿足計算凈區寬度時,應按護欄設置原則進行安全處理[1]。
實際凈區寬度應為從外側車行道邊緣線開始,向公路外側延伸的平緩、無障礙物區域的有效寬度,包括硬路肩、土路肩及可利用的路側邊坡[1],見圖1。
路側計算凈區指標選取如圖2,圖3所示。
一級公路設計車速為80 km/h時,路側計算凈區寬度取6.8 m,實際凈區寬度不滿足要求時,考慮按規范設置波形梁護欄。

同時根據規范要求,一級公路路側波形梁護欄設置的最小結構長度不應小于70 m。
在一級公路改建工程設計時,根據規范設置了波形梁護欄。然而在施工過程中,波形梁護欄封閉會引起沿線居民出行不便,從而導致居民阻撓護欄施工,甚至出現對已實施的波形梁護欄拆除的情況。而路側護欄設施不能實施安裝,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也較大程度上拖延了項目工期,見圖4。
一級公路路側無法封閉波形梁護欄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而封閉護欄又會造成沿線居民出行不便。為妥善解決改建道路交通安全與周邊居民出行需求之間的矛盾,經專家組會議多次論證,政府建議在沿線周邊村莊密集段,合理設置路側輔道。同時對現狀道口進行合理歸并與重新設計,在保證交通安全的前提下,解決沿線村民的出行需求。



路側輔道設置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保證主線路側波形梁護欄連續設置,保證交通安全;二是為了解決沿線居民的出行需求。基于此,本次輔道設置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結合沿線居民出行及生產需求沿主線外側合理設置路側輔道;
2)路側輔道設置應合理避讓現有電力電信桿線、路側邊溝、地下管線等;
3)路側輔道設置應因地制宜,合理選線,減少征地拆遷,大填大挖等工程量,減少工程投入;
4)路側輔道應保證與主線公路合理銜接,合理設置開口,保證沿線居民能安全進出入主線;
5)路側輔道也應同步考慮其交通安全防護措施的設置,保證輔道交通安全。
路側輔道設置應該因地制宜,結合現狀路側房屋及村莊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路側輔道設置形式,節省工程造價。路側輔道設置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路側并行式。
路側房屋距離道路邊緣較近時,路側輔道沿主路邊溝外側平行設置,路線走向與主線一致。同時按200 m左右設置開口接入主線。
2)房屋門前設置聯絡道。
對于房屋距離道路較遠,并且主路外側存在排水溝或取土坑時,輔道設置應考慮相關設施的影響。
輔道設置方式為:在路側居民房屋前,距排水溝或取土坑外側大于1.5 m處設置輔道。同時按照每隔200 m長度,設置通道接入主線。
3)翻修村內現有道路。
部分路側沿線村落內存在現狀土路,現狀條件較差。針對此類情況,輔道設置可以考慮對現狀村內道路進行合理利用。通過對村內已有道路進行整修、加鋪等處理方式改善村內現狀土路,并合理設置接入主路道口,從而解決沿線村民出行問題。
設置路側輔道能夠較好解決沿線居民出行需求,同時也應考慮輔道與主線銜接問題。
根據規范并結合實際,路側輔道與主線銜接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路側輔道接入現狀已設道口接線上路側輔道接入已施工道口接線,利用現狀道口進入主線。接線位置應考慮縱坡的合理順接。
2)路側輔道合理開口并接入主路。
根據規范并結合實際情況,建議輔道按200 m間距設置開口并接入主路。路側輔道直接開口接入主線的,應考慮車輛的轉彎及視距要求,在道路開口處保證車輛能夠順利進出,開口圓角應進行路面硬化。路側輔道接入主線時應考慮10 m~15 m的平坡段設計,保證輔道車輛匯入主線時有合理的安全視距。同時設置完善的交通安全設施,保證交通安全。
現狀老路進行一級公路提升改造時,為解決沿線居民出行需求,需要考慮增設路側輔道。本文結合工程實例以及筆者實踐經驗,提出設置路側輔道及接線應考慮的相關問題,總結路側輔道設置原則及設置方式,為以后老路提升改造項目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