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2005年,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意見》,意見中提出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意見一經提出,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不斷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和開發也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并得到各級政府的廣泛支持。截止目前審批通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達到了1372項。其中口頭傳統類的民間文學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類別,也在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占有重要地位,在已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民間文學類共有155項,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數的11.2%。大家耳熟能詳的梁祝故事、牛郎織女傳說、白蛇傳傳說、董永傳說、濟公傳說、堯舜禹傳說、木蘭傳說等都位列其中。
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與其他非遺項目相比,有其自身獨特的保護價值。民間文學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創作、傳承、傳播、共享的口頭傳統和語言藝術,它包括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諺語、謎語等,它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①通過口頭講述與傳唱先祖的歷史發展、生產生活經驗、社會風俗等文脈代代相傳。通過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個體的生命表述得以抒發,族群的歷史記憶得到了延續。民間文學有其多樣性和復雜性,在歷史的長河中,生生不息,包羅萬象,代代傳承,傳承者對前輩流傳下來的口頭作品不斷進行加工琢磨、錘煉修整,在不同時代記錄下來的民間文學,有著其深深的時代烙印,反映出不同的社會情狀。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口耳相傳的表達方式與其他類非遺項目有著明顯區別。在已立項的國家級、省級等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民間文學“是一個最與物質無緣、最與金錢疏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沒有世俗的‘利益和‘政績可言,所以在非遺的保護中,常常處于不被重視的‘弱勢地位。”②如今,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快速增長,文化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工具,人們已經意識到文化是一種資源、一種可以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斷地以各種價值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內,很多地方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當地旅游業,但是在開發時人們往往可能更多選擇的是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手工技藝等等可以通過多種媒介更容易展示的項目,比如一場錫劇,一件竹刻,一幅云錦,一件玉雕,一件紫砂制作工藝的展示,可能更能讓人感覺看得見,摸得著,印象更為深刻,而一個民間傳說、一條諺語、一個民間故事在媒介展示中和經濟價值表現上相對較為薄弱,很難引起人們的興趣與重視。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在文化價值上是同等的。
民間文學作為一種生活的文化,源發于生產生活之中、通過口頭語言的傳播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它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生產生活中被民眾集體創作并世代傳襲。這些特征也導致民間文學始終“被認為是社會‘底層的文學,未能進入主流話語系統之中”。③而隨著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知識的普及,休閑娛樂方式的增多,生活環境的變化,民間文學賴以產生的生存空間已發生巨大的變化,民間文學的生存命運岌岌可危,對于它的拯救和保護刻不容緩。
就目前來說,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一、城鎮化建設進程來勢兇猛,傳統的農耕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逐漸解體,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逐漸趨于弱化,口頭傳承動力不足。農村社會中的中青年群體外出打工,使傳承過程中受眾群體出現斷層;兒童群體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民間文學的傳承在正規教育方面缺乏相應的通道;環境的變遷,居住環境的變化,老年群體的傳承場景越來越少,流傳故事的生活背景已物是人非。尤其對于市縣級的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來說,一個地點的傳說,一條河流的傳說,可能地點已變為高樓大廈,河流填埋已不復存在,唯一存在的僅是少數愛懷舊的老人口中的回憶與嘮叨,而愿意聽、經常聽這種嘮叨的人也少之又少。二、隨著高科技的應用,互聯網、手機等手段已成為人們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受到高科技媒介的強烈沖擊。人們了解和接受各種信息的渠道更偏向于電子產品,紙媒文字的閱讀都漸漸讓他們感到厭倦,面對一個個低頭族,口頭語言的表達傳承已弱不禁風。三、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本身來說有其不平衡性。它所包括的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諺語、謎語等門類在保護中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神話、史詩、民間傳說類因常常依托于知名人物、地方史事、特定物產、名勝古跡等實物存在,與地方經濟切實相關,又能擴大地方影響力,在申報時大家往往趨之如騖,爭先恐后,所以曾經出現的多個地區搶奪神話、搶傳說發源地、爭奪申報權及聯合申報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更為甚者出現為了商業化的目的對民間文學進行虛構,對民間文學的講述場景與傳承隨意編撰的現象。與之相對的,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門類因缺少可被依附存在的“物質”形態,常常被人們忽略甚至是遺忘。四、對于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來說,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諺語、謎語等門類中尚待申報發掘的數量應該相當龐大,如何從這些門類中去粗存精,任重道遠。在四級非遺保護體系中的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國家級、省市級的非遺項目保護情況較好,傳承人、檔案管理、經費支援、展示方式等較為完善,與之相比,縣區級的非遺項目保護則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面對當前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的生存困境,如何在尊重傳統、保護遺產的基礎上,尋找出有針對性且科學合理的保護方式方法,使民間文學不斷去適應當前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使各種民間文學在傳承中再現生機與活力是當前保護工作的重要任務。建檔、拓展傳播和傳承渠道、宣傳教育是其保護發展的必要手段。
一、做好調查、確認、立檔、保存等基礎性建檔保護工作。認真整理研究調查工作中收集、采錄到的大量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資料,給予妥善科學的保存保護并采取分級建檔保護的策略。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同樣面臨傳承人的年齡逐年增大,傳承群體后續乏人等情況,而通過掃描、攝像、攝影等數字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進行的數字化保護手段已成為非遺保護的重要手段。經過數字化保護后的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對資源進行查找、檢索、復制、編輯時更加便捷,宣傳、傳播、傳輸效率更加迅速。運用數字技術建立的檔案或數據庫,既可以永久保存,防止因傳統方式保存的非遺資料的失效、丟失而造成損失,又可以成為后續調查研究、開發利用、傳承傳播的新型保護模式。④
二、拓展傳播和傳承渠道。新媒體的不斷出現和發展,為民間文學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法。傳統的“你講我聽”的口耳相傳形式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今天,對于缺乏“物質”支持的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的傳播推廣依然有一定難度。有些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可以利用民間和歷史流傳的文本,結合考古學相關遺址、遺跡的圖片進行展示,播放錄制的影像資料;有的可以拓展進行次生性保護與傳承,借用現代傳播媒體、大眾教育、舞臺藝術等方式,或者是利用其他門類的與其主題相關的非遺作品來加以表現,在更加廣泛的空間中保護和傳播。
三、教育是一個民族或族群文化代代傳承的重要保證。目前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之下,包括民間文學在內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短板”,與考試無關的傳統文化很難以進入中小學教材和課堂。通過規范化和制度化的學校教育來促進非遺保護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在國家級和省級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中,部分項目已經進入校園開辟“第二課堂”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吳歌已進入吳地的部分中小學課堂,供學生欣賞和學習。對于市縣級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來說,除了推廣文字性的民間傳說、故事,讓傳承人講故事,說傳說,因地制宜讓學生主動搜集當地的傳說、民間故事、諺語進行講述,在學校舉辦相應的民間故事、傳說比賽都是很好的方式,也有助于中小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只有對年輕一代進行民間文學專門技能的教育和培養,提高他們的興趣,才能讓他們成為新的傳承者和接班人。
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是各地區各民族的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的,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值得保護和尊重。它傳承的是智慧、傳承的是傳統、傳承的是文化,這種傳承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斗進取的源泉。在全球化、城市化的大環境下,我們應不斷去適應,努力找到民間文學自己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才是保護和傳承的王道。
注釋:
①李容啟.論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藝術百家, 2018年第1期.
②劉錫誠.“非遺時代”的民間文學及其保護問題[J].民間文化論壇,2013年第5期.
③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④周光雷.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第20期.
(作者簡介:范鈴(1980.8-)女,河北肅寧人。本科。工作單位:無錫市文化藝術研究保護所。職稱: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文、非遺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