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蓋鈞鎰院士,尊敬的在座各位,我主要介紹“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農業對外合作的概況與政策。
首先,我講“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是2013年由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的,絲綢之路是沿著長安出發,沿著中亞將我們優質的絲綢和陶瓷等產品輸往中亞、西亞和歐洲的這樣一條商貿之路,經貿之路。在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度尼西亞的時候,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創意。
這兩個倡議合在一起就成了現在的“一帶一路”。2015年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遠景與行動,“一帶一路”的建設正式開始。“一帶一路”建設是來自于中國古代的對外商貿和它的思想,這個我后面會講到。 “一帶一路”倡議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的和平發展,共同發展,主要措施是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五通”。第一個是政策溝通,政府層面的。第二個是設施聯通,就是高鐵和高速公路,包括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施聯通。第三是貿易暢通。第四是資金融通。第五是民心相通,強調友誼、文化,歷史文化的一種交流。
“一帶一路”的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在這里我必須要提到,一周之前就是8月27號,習近平主席召開了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周年座談會,在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就深入闡述和充分的闡述了“一帶一路”的建設目的和初衷,我按照會議的原稿跟大家講解一下。“一帶一路”的建設本質是為了走實走深造福人民,這個人民既包括“一帶一路”沿線的人民,也包括我們中國人民。我們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互貿易總額已經超過了35萬億人民幣,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這些“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已經是超過了4200億人民幣,為“一帶一路”國家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機會、就業崗位。中國的對外投資已經成為了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天下大同的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傳承與發展,它是具有國際道義制高點的,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一帶一路”是我們中國人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的發展模式和全球的治理結構,對全球的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結構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這是新中國建國近70年來,69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巨大的進步的必然體現。也體現了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的領導能力。目前“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是覆蓋了65個國家和地區,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總共是分為6個經濟走廊。然后從去年開始,國家就不只是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了,而更加擴大了它的定義,改成了“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就變成叫做,按照中文是包容性的,不排它的;按照英文就是更加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這樣一個戰略構想。
世界媒體對“一帶一路”的評價絕大多數是積極的,主要評價“一帶一路”建設重塑了全球的經濟秩序,是引領新的全球化2.0版本,這是外方媒體對我們的評價。針對有部分別有用心人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傷和抹黑,習近平主席也提出了中國政府建設“一帶一路”的初衷。他講“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者是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的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是中國俱樂部。“一帶一路”建設不一定是形態來劃界,不搞零合游戲,只要是各國有意愿我們都歡迎。到目前為止“一帶一路”朋友圈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同30多個國家簽署了書面的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簽署了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協議,聯合國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亞太經合組織都對“一帶一路”的倡議積極的響應,以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平臺不斷的完善,標志性的項目和重大的工程逐步的落地。
農業農村部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主要是根據習近平主席的要求,第一構建農業政策的對話平臺。第二強化農業科技的合作。第三,優化農產品的貿易合作。第四,擴展農業的投資合作。第五,加強能力建設與民間交流。
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的企業已經在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農業對外投資,投資的農業對外合作企業項目達到了500多個,累計投資額存量達到了1800億人民幣,與世界上的140多個國家以及國際農業和金融組織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農業科技交流合作關系,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援建了270個農業項目,對外派遣農業技術專家超過2000人次,這張圖顯示了我們國家農業對外投資的主要情況,總共有863家農業企業參與到農業“走出去”,農業對外投資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中國的農業對外投資主要是集中在一些亞洲和歐洲部分,歐洲超過一半是設立在俄羅斯,在亞洲主要是集中在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泰國和老撾這些國家。
下面我想講一下中國農業走出去的一些趨勢,主要有五個方面。
第一,投資環節從簡單的買地租地這種初級生產已經向加工、倉儲和物流全產業鏈擴展。但是目前還是比較初級。第二是產品產銷已經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第三,投資方式從過去比較簡單的直接投資轉向國際流行的合資、并購多種模式并存。大家都知道去年中化中糧等一批企業相繼完成了大型的跨國并購,像中化并購的規模都比較大。第四,組織形式已經從過去的單打獨斗轉向現在的抱團出海。第五的發展目標已經從短期的短期向長期規劃轉變,更加注重海外經營的長期考慮和布局。
我國的對外農業合作的總體思想首先是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不但是國內這么做,企業投資到國外去,也要在東道國落實并秉承這樣的思路。農業農村部韓長賦部長也提出,要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規則,國際規則、國內規則,國際市場、國內市場,國際資源、國內資源,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涉農企業。像大家都知道世界國際有四大糧商,“ABCD”控制著國際農產品的市場和價格,這不是因為他們生產了多少的農產品,而是在于他們掌握了市場和貿易渠道。我們中國的對外農業投資基本原則第一是堅持開放包容,互利共盈。第二是堅持企業主體,政府是引導,企業是主角。第三是堅持統籌謀劃,重點推進。第四是堅持積極穩妥,安全高效。
去年農業農村部認定了首批10個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10個農業境內的農業對外開放農業合作示范區,其中黑龍江在東瀛的農業對外開放農業合作示范區,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在農業對外投資的審計中,像黑龍江、江蘇、四川都是對外農業投資企業占的比重比較多的。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會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信用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加大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強強農惠農政策的境外的延伸,提升金融保險服務的水平。
下一步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加快完農業對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去年農業農村部認定了首批農業對外合作科技支撐和人才培訓的四個基地。從2016年開始,農業農村部實施揚帆出海的培訓工程,對農業走出去著力打造企業家,科技專家、政策資訊、行政管理和外交官五支隊伍,我們還實施農業走出去“獵英”的行動計劃,高校招聘,招聘具有愿意投身農業走出去的事業,具有良好的外語和農業基礎知識的高校畢業生加入到中國的民營農業走出去企業中,共同把中國農業走出去的事業做好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