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李增烈

人老了,身體出毛病的機會增加,這是自然規律。有了病就要治,但“是藥三分毒”,用藥越多,不良反應必然會隨之增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退化,特別是肝腎功能的變化,使藥物分解、排泄變慢,解毒能力弱化,以致有較多藥物殘留體內,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第一條:抓大擱小線 老年人雖然病多,但總有個大小、輕重和緩急之分。當然要先抓大、重、急病治,把小、輕、慢病的治療往后放。比如長期有骨質增生,突然發生了急性胃腸炎,腹瀉、嘔吐不停,可以暫時停服治療骨質增生的藥物,采取口服藥或靜脈滴注,盡快控制急性胃腸炎的病情。因為老年人胃腸炎容易發生脫水,有時會影響生命安全。在胃腸炎治愈以后,再服用治骨質增生的藥物。
第二條:少而精線 不宜同時服用太多種類的藥,一般最好不要超過4種,避免使用作用相同或類似的藥。在臨床上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小小一張處方上開得滿滿的,口服、靜脈注射、肌肉注射樣樣齊全。用胃腸動力藥吧,嗎丁林、莫沙必利、中藥四磨湯齊上;治療貧血,不論是哪種類型,鐵劑、葉酸、維生素B12一個都不少。這樣用藥,不但不符合節約的原則,更重要的是,藥物種類越多,相互作用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越高。
第三條:由小遞增線 藥物都有推薦劑量,推薦劑量并不等于每個人的有效劑量,因為這和患者生理狀況及病情有關,老年人尤其如此。對于一些慢性病,可在醫生指導下,從較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有效劑量。有效劑量的判斷,主要依據治療效果,這種情況在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腹腔積液的用藥中尤為明顯。較長期用藥前,如能檢查肝腎功能則更好。老年人的劑量一般為成年人的1/2~3/4,比較穩妥。
第四條:簡單、方便線 老年人記憶力差是客觀事實,忘記服藥或者服錯了藥是常事,所以治療方案力求簡單、明確。如每日晨起空腹一次,每晚上床前一次等,盡量不采用間歇服藥法,如兩天1次,一周3次等。各種藥要標記清楚、醒目,藥瓶要容易開啟。為了幫助記憶,晨起或睡前服的藥,可放在床頭柜上,餐前(后)藥可放在餐桌上。親屬要經常幫助老人檢查、核對藥物現存量與消耗量是否相符(尤其是那些毒性較大藥物),藥物是否過期等,及早發現問題。
第五條:避開對老年不良反應大的線 有些常用藥年輕人應用不良反應小,但老年人用后敏感,不良反應大,用藥時要加倍小心,如安眠藥的巴比妥,會使老人久睡不醒,抗過敏藥如苯海拉明、撲爾敏可引起老年人跌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