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倩
(四川礦產機電技師學院,四川 成都 611230)
礦山地質災害主要就是地球在演化中,因為相應的地質作用所造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災害的分布在一定意義上有時空的空間規律性,往往會受到人為和自然因素對其的影響。一般自然地質所產生的變化和移動以及人類在生產中對于地質的改變等都會使得礦區地質環境發生變化,使得礦山地質災害發生地質災害通常是一種不可抗結果,在實際的預測和防治中非常的困難,若發生所造成的損失也是非常大。當前各個國家及地區對于礦山地質災害的影響都非常重視,然而因為現階段科學技術的落后,不能準確與及時預測地質災害,只能最大化的將災害所產生的損失降低。加強對地質環境合理考察并且對相關數據及時反饋,了解自然運動中的相關規律,能夠對災害的發生進行預測。
在宏觀角度,地質環境是生態系統非生物物質所構成的系統;在微觀角度可以看出,地質環境可以影響礦物風化程度。按照地質環境的實際特點,將地質運動的規律性進行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災害,并且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降低由于人為原因產生的災害風險。
第一,礦山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有著相互制約的作用,在相關的基礎條件當中地質環境和規模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地形地貌以及地質構造和災害的產生,比如,礦層巖性作為礦山地質災害的內部影響因素,相對于區域地質結構實際的發展有著直接的決定性作用。
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往往呈現多樣化,在實際的防治當中需要和實際情況相結合,按照防治要點合理落實。因為地表的作用或者其他相應的要素出現的惡性變化,需要結合實際的情況進行選擇合理的防治對策,以下對其進行詳細分析。
礦山地質災害危害等級可以分為三個等級,其中的某個危害因素對于上層的因素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下層的因素進行支配和控制。因此為了減少災害的產生,降低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害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需要和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加強測量工作的重視,并且還需要成立相應的管理團隊,對相關的內容做好預測。由于地質災害在防治中具有預測性,在調查當中需要對可能發生的災害根據嚴重程度對其實施分級處理,相對于可能產生的災害加強分析和研究,編制合理的應急防治措施。

圖1 礦山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層次模型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一項具體的工作,需要按照報警裝置的實際設置要求可以了解到,采用合理的處理之后對災害進行防治,所發出的警報可以使得相關防治部門能夠及時的獲取信息,警報裝置在建設中需要對技術類型進行確定,
按照地質實際狀況做好預測,采用科學合理的技術加強預測,對礦山地質災害的相關具體情況進行獲取。
在對礦山地質災害實施科學合理的預測中需要對信息加強合理分析,尤其是需要對災害所產生的位置和涉及的相關范圍加強重視,對于可能產生嚴重后果的區域需要及時的采用搬遷管理機制,對該區域的居民有計劃和安全的搬遷到相應的安全區域,并且還需要盡可能的滿足其生活需求。若是受災區域非常的嚴重,還需要實施災后重建工作,在人文和自然環境角度加強房屋建筑的管理以及建設,確保災后工作能夠有效實施。
由于礦山地質災害工作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不可預測性,對于災害的預測階段可以采用相關技術和資金,若技術與資金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很難準確預測,就需要按照預案系統的要求,在災害產生之后選取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及時的撤離危險區域,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盡可能的降低,確保受災人們的生命安全。
在對地質環境應用當中,礦區地質環境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通常可以將其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在礦區地質環境安全建設過程中,相對于建設人員來講,需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主要是由于除了自然因素對其的影響之外,人為因素也能夠對地質環境安全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實際的管理當中需要采用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來對待該問題。第二,在對地質環境安全建設風險和環境評價當中,需要對不同的影響因素加強合理分析,以此來保證礦山建設合理。
區域地質環境在評價中需要整體思考,在實際的地質勘查和對環境的調查中需要采用相關的方式,以此實現對地質環境安全狀況做好合理的分析和判斷。實現對區域地質環境評價體系的應用,從而能夠對地質環境的實際應用狀況加強合理監測,并且對其分類實施建設,對地質環境加強有效應用。在這當中,對于地質環境的合理應用,不但可以有效的促進社會經濟的合理發展,使得礦山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縮小。在評價過程中,需要將其科學合理性加強。
將礦山地質災害預防措施合理落實,并且充分展現出其具體作用,可以有效的滿足礦區建設需求。由于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呈現多樣化,加強合理的防治非常重要,另外,還需要能夠從地質環境角度分析,實現對地質環境的合理應用,將其整體優勢體現出來。在地質災害防治中,應用風險評估體系和區域評價體系,對相關動態系統合理落實,在風險管理的角度進行,實現優勢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