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銳
現年67歲的周科林老師,2011年9月從教育工作崗位上退休,本可以頤養天年的他,心里卻總是牽掛著缺土地、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動力而導致貧困的父老鄉親……
“百花香,采蜜忙,桃蜜李蜜菜花蜜,周老助我奔小康!”村民陳遠佩在他養殖的二十桶蜜蜂周圍不停地轉悠,驅趕著前來偷吃蜂蜜的大黃蜂,嘴里哼著自編的山歌調子,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金子田,這個曾經遠離城鎮,且山多、缺水、無田,還屬于冰雹災害帶的深石山區的村莊,人們總是無意識地把它與“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面貌聯系在一起!但是,當深入實地與群眾互動之后,才知道所有擔心都是多余的。原來,回龍鎮金子田村是當地政府重點打造的萬畝薏仁米基地,硬化的組組通公路四通八達。同時,當地群眾還探尋到一條實現快速脫貧致富的好路子——養蜜蜂。這一切的得來,都與一位退休老教師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就是興仁縣回龍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金子田村“名譽書記”、鄉村退休老教師、老黨員周科林。
講起周老師,當地群眾無不翹起大拇指,都說一生熱愛公益事業的他,不知為自己和愛人的衣胞之地(獅子村和金子田村)做了多少好事實事。特別是在推進萬畝薏仁米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村里所有釘子戶都是周老師去做的思想工作,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薏仁米基地建成投產為兩村人均創收2000余元,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經濟農業的轉化。因此,兩村已于2016年底先后實現了整村脫貧。但是,人們更樂于說道的是周老師探索的“休閑式”蜜蜂養殖致富之道。
現年67歲的周科林老師,2011年9月從教育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本可以頤養天年的他,心里卻總是牽掛著缺土地、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動力而導致貧困的那部分父老鄉親。為了幫助他們尋找一條適合于粗放型管理,且投資小、收益高、回報快的致富門路,他結合家鄉實際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周老師說:“由于多年來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山上的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再加上黔西南四季如春的良好氣候,常年有各種山花相繼盛開,發展蜜蜂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并且投資小、見效快。所以,我確定試著把養蜂作為自己退休后的主導產業和帶領群眾致富的一個重要項目來抓。”
明確發展思路的周老師并沒有立即向群眾推薦,而是用自己的退休工資購買種蜂,開展先行先試工作。2011年10月,他從附近鄉鎮農戶的手中購買了8桶蜜蜂開始養殖,并查閱大量資料,積極探索蜜蜂養殖技術。經過四年的經驗總結,周老師已全面掌握了養殖的核心技術,其養殖規模除了近百桶作為種蜂銷售之外,現在還有40多桶,并且在全村推廣發展了近10戶養蜂戶。目前,他與村“兩委”班子正在積極籌建金子田村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啟規模化養蜂致富的新路子。
據周老師帶動起來的養殖群眾介紹,在金子田村,養蜂確實是一項十分經濟實惠的產業。這些年,由于周圍的各種山花野花和各個季節的農作物花粉都十分豐富,養蜂不用趕著季節攆花了,平時只需注意防范大黃蜂入侵蜂房、分群繁殖和冬、春季節御寒等工作就行,蜜蜂養殖基本上屬于休閑式、粗放型、高回報的產業。
2015年10月,周老師積極響應號召,參與到“老干返鄉·助力小康”工作中,出任金子田村“名譽書記”,該村在當年的脫貧任務是20戶92人。他選擇了貧困程度最深的水淹坪組馮定彪和尖坡組缺土地、缺資金,但有干勁的村民陳遠佩進行扶持,各贈送他們兩桶蜜蜂作為基礎,啟動精準扶貧工作。由于兩家相距周老師家都較遠,為了便于技術指導和農忙時節協助管理,他特意購買了一輛老年代步電動車,適時往返于幫扶戶的養殖場,義務指導其科學管護。
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扶持,貧困戶馮定彪和村民陳遠佩的蜜蜂都發展到了20多群,每戶年人均純收入突破了7000元,超預期提前兩年完成了脫貧。
“這些年,我最感謝的人就是周老師,如果沒有他的扶持,我們的苦日子不知哪年才是個頭哦!2017年我賣了10桶種蜂,搖了200多斤蜂蜜,總共賣得26000多塊錢,再加上兒子媳婦在外面打工的收入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支持,年初已經在縣城里住上了120平米的安置房,終于圓孩子們的心愿!”66歲的馮定彪談起恩人周科林老師,他喜極而泣,幸福的眼淚豪無掩飾地流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