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由
演繹“圣經”
低音提琴又名“貝斯”,是西洋弦樂器的一種,與弦樂組中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樂器有明顯的區別:它的外形更多地來源于維奧爾琴,比如琴肩部分,低音提琴呈斜型,其他三種提琴呈圓形;琴弓可以用維奧爾琴弓的演進型,也可以使用類似大提琴的弓子,而其他三種提琴只能使用后一種弓子。此外,它還是交響樂隊中唯一一種首席演奏員不坐在指揮面前的弦樂器,因為其把位距離過大導致無法均勻使用四根手指,所以是唯一在低把位只能用三根指頭按弦的樂器。
而說到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因其樂句精煉深邃,總能帶給樂迷心靈上的悸動,一向被中外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譽為“大提琴的圣經”。傅永和告訴我,低音提琴的曲目自然不如大提琴多,巴赫這套寫給大提琴的無伴奏組曲多年來一直是低音提琴經?!敖琛眮硌葑嗪徒虒W的曲目,也成為低音提琴演奏者的“圣經”,而現下常見的演奏版本有兩種:一個版本音太高,很接近大提琴的音域,但又不能像大提琴拉得那么準;另一個則是彼得版,用低把位來演奏,音比較低沉,也很容易演奏,但失掉了很多原曲的韻味,這么多年來一直有低音提琴家試圖解決,卻始終沒有結果。
對傅永和來說,接觸巴赫近三十年后他才想通,原來是市面上所有的低音提琴版本都用了不適合低音提琴演奏的調性,又省略了太多原著的和弦音,以致失去了巴赫無伴奏原有的精神。他發現如果把大提琴原稿以次中音譜表讀譜,演奏時會出現很多空弦和泛音,音域也不會太高或太低,這樣便還給低音提琴原有的本色。巴赫的樂曲常是同一支曲子給不同樂器演奏,低音提琴也終于有了一個適合這一樂器特性的版本,巴赫在世時恐怕也沒想到低音提琴可以做得到吧。
關于他自己改編低音提琴版本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某年的夏日午后,傅永和偶然間對巴赫無伴奏在低音提琴上的演奏方式有了靈感,這靈感來源于古提琴家約第·沙瓦爾在法國電影《世界的每天早晨》中演奏的溫暖而放松的古提琴音色,隨之他自問:為什么低音提琴不能像古提琴一樣放松地發出空弦的聲音?
制作這張專輯之前,傅永和最初的構想是一定要跟他幼時生長的礁溪這塊土地有些關聯,這樣未來回憶起來別具意義,他還希望能找到可以捕捉類似教堂回音效果的場地。2013年5月,傅永和在母校礁溪小學一個多功能會議室外找到了一個挑高很高的空間,他前前后后花了將近十幾個工作日,直到十月才錄制完成。傅永和改以次中音譜號來演奏組曲的前五首,第六首維持原譜統一調性,也符合人體工學容易演奏,還保留了低音提琴的音色,他自豪地說:“我解決了低音提琴多年來的問題,希望大家都能知道這次改編的價值。”連低音提琴大師托馬斯·馬丁聽過之后都說:“因為有了這套琴譜,讓我開始嘗試用低音提琴來演奏巴赫這套無伴奏組曲。”
出身寒門
年近六旬的傅永和幼年時家境并不好,父母都在工廠上班,學音樂在他們看來是奢侈的事情。初中時因為酷愛音樂,傅永和參加了學校的民樂隊學習二胡,由此開始接觸音樂。初中畢業后,他本想報考音樂專業學校,卻苦于父母的反對和高昂的學費,好在他的恩師張月娥得知消息后親自登門,資助傅永和父母五千元新臺幣,幫助傅永和如愿報考了音樂學校。
傅永和回憶道:“我當時考上了普通高中,也考上了音樂學校,為了表明要進藝術學校的決心,我當時就把普通高中的錄取通知書撕了,被爸爸狠揍了一頓,還是張月娥老師求情才念得成音樂學校。后來我十五歲以二胡專業考上了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老師看我個子高,希望我改學低音提琴。但是進入藝術學校后,逐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音樂形式,讓我有了很多期望發展的方向,所以二十二歲前我還學著指揮民樂隊或作曲,畢業后才開始認真學習低音提琴,直到考上臺北藝術學院。當時,學校沒有專職的低音提琴老師,我就跟隨學校安排的兼職老師、德國大提琴家霍慕斯學習,霍慕斯老師教得非常好,讓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弦樂器。這期間,我雖順利進入了音樂學校,卻無奈沒錢買低音提琴。開學三個月后的一天,爸爸突然來了學校,讓我沒想到的是他竟然把三個月工資積攢了下來,說要幫我買琴。我感動至極,這才發現原來爸爸是支持我學音樂的?!?/p>
兩年后,學校專門請來了一位低音提琴老師,可傅永和休學了,因為當時他覺得低音提琴在臺灣沒有未來,想改學音樂學。老師們都很看好這位品學兼優的學生,聯名推薦他去法國留學,還為他爭取到法國政府獎學金的名額,而唯一的條件就是要傅永和繼續學習低音提琴。這件事對于傅永和來說簡直是喜從天降,他沒有絲毫猶豫,當即決定去法國,之后又考上了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上課時,因為語言不通的關系,反而促使我更加勤奮練琴,深怕老師以法文提出問題,暴露出我法文不好的缺點。因為苦練,當我在課堂上拉完布置的樂曲后,常常會得到老師和全體同學的掌聲。三年后,我以第一獎文憑畢業,回到臺灣后又考上NSO(臺灣愛樂)當首席到現在?!备涤篮突貞浀?。
獨挑大梁
低音提琴由于琴體大、弦粗、音域低,難以演奏富有輝煌表現力的抒情或炫技段落,因此在交響樂發展過程中一直處于弦樂群體的弱勢組,直到十九世紀意大利獨奏家德拉戈奈蒂擴展了其獨奏性能,才讓作曲家貝多芬眼前一亮,進而在其創作的交響曲中開始使用極為困難而復雜的低音提琴段落。從那以后,許多演奏家和作曲家紛紛為低音提琴做出了不同的貢獻,比如獨奏家喬瓦尼·博泰西尼將帕格尼尼式的提琴推廣到低音提琴上等。
到了二十世紀,低音提琴獨奏技術突飛猛進,涌現出一批獨奏低音提琴大師,除了像塞奇·庫塞維茨基這樣的大師,還有美國的蓋瑞·卡爾、德國的沃爾夫岡·居特勒、奧地利的史特萊歇爾等,并有了一批優秀的協奏曲、奏鳴曲等文獻,如格里埃爾的《低音提琴四首小品》、保羅·興德米特的《低音提琴奏鳴曲》等。
問及臺灣目前學習低音提琴的現狀時,傅永和回答:“目前臺灣高中以下學校部分設有音樂班 (全臺約一百五十所),大學則是音樂系(全臺約四十所),在這些學校,學習低音提琴的學生比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差不多,預估全臺約有兩百位低音提琴學生。大學音樂系學生畢業后通常希望考進樂團或出國進修,除此之外,也有人到處接短期演出或以教學為主業,還有不少學生前往大陸發展。”他接著說:“臺灣政府每年也會舉辦大型音樂比賽,縣市各級分組加起來,低音提琴有近一百人參賽,是非常重要的比賽。我個人也非常鼓勵學生前往大陸就業,我就有三個學生在大陸樂團工作?!?/p>
一路走來,傅永和有感于恩師的大愛,因此在他五十二歲時決定創辦蘭陽國際低音提琴夏令營,他告訴我:“我們的夏令營不論師資還是規模在臺灣都是少見的好,為了讓學生能以較輕松的價格參加夏令營,我將夏令營的學費訂在27500 元新臺幣,不足的部分我再去找贊助。這樣的方式雖然辛苦,但是能延續恩師的善,也是我的本意。”好在傅永和與他的團隊一直受到相關基金會的持續資助,讓這一公益活動得以持續辦下去。
前不久,臺灣著名低音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現為臺北藝術大學、東吳大學、實踐大學副教授的傅永和來上海音樂學院與同行交流,聊天中得知其耗費多年精心打磨改編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低音提琴版本已經出版,且由于適合低音提琴演奏,即刻成為國內眾多低音提琴音樂比賽的指定曲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