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瀟予
舞臺上的美是歲月的復制,一點點去感受京劇中的美,品味京劇中的人生百態,于你,是國粹,于我,這場華麗竟像是刻入骨髓的深愛。
如果說京劇是完美主義的最高境界一點也不為過,服飾要美,化妝要美,唱腔要美,念白要美,就連走路的姿態都要苛求,要求美得如夢如幻。
大家出身,身份尤為尊貴,清朝統治者的喜愛和賞識足以把京劇推向盛世高潮。故宮內曾有數不清的戲臺,那是貴妃們茶余飯后的消遣,那是節日時的舉國歡慶,那些時候哪里離得開這直擊人心的唱腔?一曲唱罷,銷魂的是臺上的人還是臺下的客?唱的是離別還是思緒?你去聽,聽完就明了了。
令我沉醉的是京劇的服飾美,怎么會有如此華麗的刺繡?那是繁復與極度簡約共存,是雍容華貴與清新淡雅并立。
穿著這樣美麗的衣服,怕是還沒唱戲也已入戲了吧。《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人戲不分,正如京劇行當里的一句老話:“不瘋魔不成活。”可誰又曾想過或許是這些華麗的服飾賦予了角兒的生命?
要說劇中角色,生、旦、凈、丑四大類,旦角主媚,武生主威,丑角要有丑角的風趣,一顰一笑間把百態人生刻畫得入木三分。通過戲中角色的演繹,觀眾分清了是非黑白,知道了禮儀道德,懂得了真善美丑,頌揚了正氣大義。向善,這也許就是京劇之美的力量所在吧。
再來談談京劇的動作美。舉手投足間都是臺下功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練功的時候得靠怎樣的信念才能把戲練好?特別是做和打都需要很高的技巧。而說到唱,京劇演員的唱是硬功夫,講究技巧,除了天生音質,更少不了后天的練習,如吊嗓、喊嗓等,若是一朝不練嗓,定是不敢上舞臺的。
除了人聲,還有京劇的音樂,如西皮二黃、西皮流水等固定曲調,此外還有文武兼備的場面,即京劇伴奏。伴奏也分文場與武場,就像電影中的背景音樂,京劇也很重視視聽結合的效果,伴奏不僅能渲染劇情氣氛,把劇情推向高潮,又能讓演員換場歇息。而樂師必是各司其職,不敢怠慢半分。
京劇又怎能少得了臉譜,臉譜可是京劇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其中凈與丑為花臉,每個花臉由角色特定,有自己專屬的臉譜,如張飛、包拯等,辨識度極高。臉譜表現的是這個角色在戲中的定位,比如作者對角色是贊揚還是批判、性格如何、有什么特殊的外貌特征,都可以通過臉譜略知一二。
現在,很多年輕人對這門傳統藝術不那么感興趣了,城市生活的快節奏,使人們難得能空出時間坐下來慢慢品一壺茶、觀一出戲。只有偶爾在鄉間的小路上,聽見坐在路邊乘涼的老人家的小收音機里傳出兩句戲曲。但我愛京劇,愛劇中的人物,愛劇中的服飾,愛劇中的唱腔……因為在京劇中,我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故事和人生百態,甚至感覺臺上的人就是我前世今生的再現,眼前的一幕幕恍如繁華落不盡的浮世繪。
對京劇之愛,情不知所起卻一往而深,此時,我愿與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