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婧
富麗堂皇的舞臺下座無虛席,一束燈光聚集在臺上一個筆直挺拔的身影上,那纖長的手指在琴弦上跳躍起舞,閉著雙眸,緊皺眉頭,深深沉浸在小提琴世界中,為在場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他便是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席、被小提琴演奏大師里奇贊譽的小提琴家楊曉宇。
就像是命中注定一般,楊曉宇與音樂從呱呱落地開始便結下了不解之緣。楊曉宇出生于音樂世家,外祖父與母親均是小提琴演奏者。一路走來,就像一個個音符在五條線之間游走,他在音樂的奇幻世界中不停地摸索著自己的道路。得天獨厚的家庭氛圍和過人的天資只是他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樂團首席的部分原因。愛因斯坦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楊曉宇成績斐然的絕大部分原因,還要歸結于在名師指導下勤奮刻苦的練習。也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才能在六歲時便獲得哈爾濱小提琴比賽一等獎,十四歲便創下國內年齡最小舉辦協奏曲專場音樂會的紀錄,德國斯波爾國際評委主席在聽完楊曉宇的演奏后都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除了家人和老師,楊曉宇還特別感謝觀眾給予他的一切。“印象深刻的是在2006年日本東京音樂節上,臺下的每一位觀眾都在認真傾聽我用心演繹出的每一個音符,還給予了我長時間的掌聲,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當一名演奏家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楊曉宇閉上眼睛,臉上露出溫暖的笑容,仿佛在感受那一次的音樂、燈光、舞臺與掌聲。舞臺是每一位演奏家的“衣食父母”,在舞臺上,演奏者盡情揮舞著手中的琴弓,將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淋漓盡致地揮灑出來。
每一位演奏家的風格都是隨著其自身成長與發展慢慢走向成熟的。在這期間的發展過程中,演奏家在逐漸完善自身演奏技巧的同時,一步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念。楊曉宇說道:“演奏是二次創作,在表演一部作品之前,我們要先仔細研讀作曲家在作曲時的心情與態度,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認真分析他們融入曲子中的情感,再思考如何將自己對這首曲子的感情與技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可以呈現給觀眾作曲家本真的感情,還可以演繹出自己別樣的風采。”
藝術的真諦總是在不斷的演奏實踐中逐步領悟到的,至于演奏者的最高境界,楊曉宇說:“這不僅是技術的最高境界,而且是人格品質的最高境界。藝術風格與技術是隨著人自身的發展漸漸完善的,而心靈的完善必須需要本真和執著。在現如今如此物欲橫流的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大多數人已不再擁有一顆純粹的心,但是純真的藝術需要純粹的人來創作,才能流淌出清澈干凈的音樂。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熱愛音樂的人因為一些外部原因止步于自己夢想的音樂殿堂門外,但也有一些大師愛音樂就像愛生命,任何影響他抉擇的阻礙都被他一一克服,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純粹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