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陜西農村電子商務為研究對象,結合當前發展實際,分析探討其發展過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為陜西農村電商進一步發展提供方向,對于農村創收農民致富有現實意義。
關鍵字:農村電商;電子商務模式;對策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17年度專項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編號:17JK0165)
引言
農業農村信息化背景下,電子商務本身所具的特點和優勢使其在農業及農村中的發展勢不可擋。陜西是農業大省,具有豐富的農特產品資源。積極開展農村電商,能有效增強供需信息溝通、促進產銷對接、形成品牌優勢,為帶動全省農業增效、解決農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有積極作用。
一、 陜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概述
1.陜西農特產品情況
陜西省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農產品資源豐富,是我國西部重要的農業大省之一,是全球最大綠色有機蘋果生產基地和優質獼猴桃集中種植區。陜西的蘋果、紅棗、酥梨及獼猴桃被譽為水果“四大寶”。此外,陜西茶葉、陜北雜糧、陜南核桃干果全國聞名,豐富的農產品使陜西擁有全國最大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同時為陜西農村電商的開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2.陜西農村電商發展情況
2014年,陜西省政府印發的《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全省電子商務發展目標,并從資金、土地、市場準入、人才、金融、配套服務等方面均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各級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為陜西省縣域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十二五期間,陜西省在電子商務方面實現了快速發展,廣泛應用到服務業各個領域,并快速向農業生產、工業制造領域滲透。目前,陜西全省已建成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 126 個,覆蓋 86 個縣(其中 46 個為貧困縣)。全省網民超過 1900 萬人,網上賣家逾 18 萬戶,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顯著提升。
在快速增長的背后,目前陜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處于探索階段,還面臨著觀念轉變較慢,認識不到位、農民上網比例低、農業網站分布不均勻,利用程度低、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薄弱和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缺乏等困難和問題。所以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十分必要的。
3.農村電商典型模式
陜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依托政策整合資源,積極引導不斷探索,總結出自己的發展特點和模式。陜西的主要模式有:武功模式、照金模式、山陽模式、電商平臺下鄉模式等。通過典范引領,經驗推廣,積極調動農村地區開展電商的積極性。
二、 陜西農村電商存在的問題
1. 電商理念相對薄弱
農村廣大農民甚至農村工作人員對電子商務缺乏了解,農村空心化導致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不均衡,使得農村電商接受程度和應用能力不高,是電商推廣的一大障礙。電子商務相關知識匱乏,尚未充分認識到應用新技術,突破傳統模式,采用網絡途徑有效搶占零售市場先機的優勢和重要性。
2. 物流支撐體系欠缺
目前陜西物流配送網絡欠發達,分散分布且缺乏經濟效益,大多鄉鎮以下村莊沒有快遞公司配送點,物流配送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再者,農產品單位產品重量大,物流配送成本高,大多農品因保鮮、防破損要求,包裝費用大。物流運輸服務費偏高,導致農村電商單店成本劇增,利潤率低,以致存活率低。
3. 人才與技術支撐短缺
開展農村電子商務需要一批能扎根農村的具備熟練電商技術的人才,但目前陜西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短缺問題比較突出。大多農民對電商知識一知半解,缺乏網絡營銷和網店運營技能;各區縣從事電子商務運作的人員工資水平低,導致農村電商很難留住電商人才,人才流動頻繁。
4. 產品策略缺乏策劃
陜西有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但缺乏統一的產品策劃。區域產品品牌數量少,沒有形成競爭優勢;產品包裝策劃欠缺,不能通過包裝強化產品和品牌形象;同時標準體系不健全,沒有制定標準,也不便于形成規模效應,在網絡上打造陜西自己的農特產品品牌。
三、 陜西電商模式發展途徑
基于以上諸多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途經探索發展陜西農村電商新模式。
1、 加強引導農民參與
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宣傳政策趨勢,加強電子商務應用和技術培訓,普及電商知識提高農民認知,提升其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宣傳報道、獎勵措施等鼓勵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電商進村,實現"工業品下鄉",農民可以買放心便宜便捷購物,更重要的是"農產品進城",幫助農民賣定西,增加農民收入。
2、 有效整合服務資源
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是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前提條件。實現該前提條件需要職能部門統一協調、統籌規劃。通過整合服務資源,在陜西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基礎上完善鄉鎮級、村級的電商服務中心,集中資金、技術、設施、人才等資源合力,降低農村電商經營成本。通過電商服務中心,近距離的引導和扶持農村電商業務的發展。
3、 完善物流配送體系
陜西農村要以"創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等項目為契機,合理規劃和布局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開發冷鏈物流,組建縣、鎮、村三位一體物流服務中心。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整合快遞物流資源,提高物流配送的社會化、組織化和信息化水平,為農品交易提供快速高效的物流支撐。
4、 落實人才保障機制
聯合政府、高校、電子商務企業,共建人才培訓和實習基地,搭建人才供需交流平臺,通過招商引資、完善吸引人才政策等形式,為農村引進緊缺急需的電商人才。引導和教育大學生返鄉創業,使人才向農村流動。
5、 挖掘和發展區域特色
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簡單模仿無法形成競爭優勢,需要不斷創新電子商務模式,開展特色生態產品、進行產品深加工,促進產業鏈延伸,形成品牌效應。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和大型電商平臺合作,借助平臺提供流量推廣產品,打造品牌,比如:淘寶特色館。探索“農戶+電商企業”“農戶+電商服務中心+城市終端配送”的等營銷模式,借助專業化渠道,拓寬電子商務資源。
參考文獻:
凌紅.網絡經濟視角下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3)
姚慶榮.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比較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12)
王紅梅.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機遇與挑戰[J]商業經濟研究2016(11)
作者簡介:李海霞(1983- ) ,女,碩士,講師,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從事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