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祎瓊
摘要:隨著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成為近年來的新興行業。然而,隨著資本涌入,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電商平臺的售假現象。近日,剛上市不久的拼多多因其“山寨”問題引發社會各界關注,文章以此事件作為切入點,從法律角度闡釋我國電商平臺售假現象的法益侵害性,分析問題并結合先進立法經驗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電商平臺;山寨;假貨;法社會學;法經濟學
一、事件引入:拼多多“山寨”危機
近日,社交電子商務平臺拼多多在美國正式上市,在首個交易日就錄得了40%的漲幅。然而隨之而來的關于拼多多“山寨”問題的輿論指責,卻使得拼多多陷入了被國家有關部門進行約談、被美國律所提起集體訴訟的窘境。面對質疑,拼多多創始人兼CEO黃崢及其他發言人作出辯解稱:“山寨不等于假貨”、“這是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拼多多的辯解確實也有不可否認的事實——在電子商務平臺行業,拼多多絕非出現“山寨”危機、假貨風波的首例。2014年聚美優品、1號店等著名電子商務平臺因第三方合作商“祎鵬恒業”卷入奢侈品造假風波。2015年阿里在上市約三個月后工商總局發布數據顯示淘寶網正品率最低,引發了“假貨門事件”。2016年唯品會陷入“假茅臺事件”的輿論漩渦,作出道歉聲明后仍拒絕公布假貨供應商信息,引起不少爭議。
由此可以看出,電商平臺售假現象根深蒂固;而輿論對于拼多多“一邊倒”的負面評論,也說明人民群眾對于電商平臺售假現象的深惡痛絕。
二、 法律分析:電商平臺售假現象的法益侵害性
根據法社會學的觀點,法是社會內部分化的產物,即為了調和社會內部不同的具有對抗性的社會力量之間的對抗和沖突而催生了法。電商平臺售假現象的法益侵害性,表現為與該現象具有對抗性的社會力量的形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消費者群體
平臺售假侵害消費者網購權益甚至人身權利。
平臺售假對于消費者的法益侵害,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侵害了消費者基于支付對價而享有的公平交易的權利;另一方面,“山寨”商品或者假貨的質量隱患,往往使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利受到侵害。
(二) 知識產權權利人
平臺售假侵害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主要集中在商標權、著作權領域。“童話大王”鄭淵潔在微博公開舉報拼多多平臺某商家銷售其作品的盜版圖書,若情況屬實,那么拼多多平臺銷售盜版圖書的行為,就構成了對著作權人(鄭淵潔)作品復制權的現實侵害。
(三) 電商平臺行業
平臺售假對于電商平臺公司行業來說是“致命”的隱患。
售假的源頭是造假。電商平臺銷售行為相對而言是一個下游產物,需要上游的供應商鏈條與第三方合作商鏈條的共同運轉。電商平臺售假形成“普遍問題”,意味著在平臺銷售的上游鏈條的至少一個環節上,造假現象早已生根發芽。
再者,平臺售假在短期內能夠為該平臺公司賺取巨額利潤,但其所付出的法律責任成本則是無窮無盡的。許多上市的電商平臺因售假問題被提起集體訴訟的事實證明,隨著電商平臺法律規范的完善,平臺售假現象必然會伴隨著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 問題及措施:平臺售假現象的治理建議
(一) 三大問題:平臺售假的亂象源頭
1、 首要原因是監管機制的滯后性
監管機制滯后,平臺售假潛在的法益侵害難以避免。以對入駐商家的審核監管為例,包括拼多多在內的眾多電商平臺對入駐商家的資格審核往往止步于形式,入駐商家魚龍混雜。
2、 核心原因是法律規范的不完善
2018年6月《電子商務法(草案三次審議稿)》的提交表明,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的法律規范日益取得豐碩成果。但是,與發展需求相比,平臺售假相關的規范仍亟待完善:
(1)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范需要完善
該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1]疏漏了電商平臺在消費者維權時關閉商家網店的情形,電商平臺掌握了過多的主動權,客觀上為消費者尋求救濟增加了難度。
(2) “避風港原則”的適用需要細化
《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3款排除了網絡服務提供者事前審查義務,被視為我國的“避風港原則”;但因其未界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范圍,因此造成電商平臺在私法領域適用“避風港原則”,而在公法領域依然履行審查義務的悖論。因此“避風港原則”的適用范圍亟待細化,不宜濫用。
3、 直接原因是在線糾紛解決機制的失靈
在線糾紛解決機制是利用電商平臺的互聯網技術,向平臺中產生糾紛的消費者與商家提供協商路徑與規則的在線機制。該機制能充分發揮平臺提取證據的技術優勢,還節省了司法資源。但是,在線機制的協商路徑對電商平臺的依賴性極高;若某平臺傾向商家,則該平臺的在線糾紛解決機制就形同虛設。
(二) 攜手并進:平臺售假的救濟機制
從法經濟學的角度看,國家的法律運行是有成本的,運行成本與司法效益不成正比的法律不是良好的制度。據此,治理電商平臺售假現象應當從多元化角度構建救濟機制。
1、 健全在線糾紛解決機制,促進行業自律
針對在線糾紛解決機制,應當設立基本規則,如2015年《杭州市網絡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把建立消費爭議和解、調解制度規定為平臺經營者的義務[2],加強規制電商平臺完善糾紛協商方式,在客觀上提升了電商平臺行業在法益保護上的自律效果。
2、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體系,完善監管機制
在傳統監管機制不能完全兼容電商平臺售假監管需求的背景下,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體系,解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法益侵害風險,有利于遏制平臺售假的法益侵害,改善我國監管機制的滯后性問題。
3、 完善電子商務領域立法,理清平臺責任
首先,結合電商行業依賴網絡技術的特點,制定法律法規應當注意原則性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步完善平臺經營者的稅收征管、經營準入、經營行為等各個環節的法律規制。其次,應當圍繞電商平臺在第三方合作商與消費者、知識產權權利人之間的中立地位進行制度設計,梳理電商平臺在第三方合作商售假現象中所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另外,在完善國內相關立法的同時,也應當注意關注國際電商平臺行業發展動向。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2] 方霞.電商售假糾紛在線解決機制的完善——基于法社會學的考察[D].北京:清華大學,2015.
[3] 彭超峰.第三方在電商平臺售假行為研究——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4,(29):106-107.
[4] 劉登森.法經濟學視域的憲法修正案(1988)當代解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