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小時候喜歡看影視劇《包青天》,因此對開封有著莫名的好感,長大后我才知道開封是我國的七大古都之一,有“七朝都會”之稱。歷經千年,古都風貌猶存,讓人心生向往。
十月的開封秋高氣爽,在當地友人的陪伴下,我們坐上人力三輪車游歷開封,一看到城墻、鼓樓、商鋪,頓覺時光回溯,仿佛置身于繁華的大宋朝。
汴京第一街
據宋朝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北宋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有一條寬闊壯麗的御街,商賈云集,極一時之盛,但后來黃河決堤沖毀了御街。
到開封出新街口,循著午朝門便可看見一條仿古街,各種古色古香的店鋪分列兩旁。店鋪多為二層或三層樓房,青磚灰瓦,配以畫梁磚雕,顯得整潔凝重。進入店堂,木架、藤棚、紫檀桌、珠寶、酒香……樣樣誘人。我雖是一介現代“布衣”,可身著古裝的老板照樣對我熱情有禮。
據專家考證,北宋御街寬約二百余步,街邊有廊,街中心為街道,是皇帝及其親從的行走專線,雙側為廣植花木的御溝,溝外放著朱漆叉子,再往外還有黑漆叉子,普通百姓只能在黑叉以外走動。
御街西北端有座樊樓,北宋時樊樓為東京七十二家酒樓之冠,可容納一千人在此吃飯飲酒。宋徽宗宣和年間,樊樓一度擴建并改名為“豐樂樓”,但人們仍習慣稱之為“樊樓”。考究起來,樊樓原位于皇宮樂華門外景明坊,前些年建御街為追求景觀效果,將其移于街北午朝門外,依歷史記載而建。游人可自由穿行其間,一睹名樓風采,要知道這可是中國建筑史上獨具一格的樓閣啊!
登上樊樓,北望鐵塔龍亭,氣勢峻拔巍峨,楊家湖和潘家湖綠波蕩漾,游艇點點。歷史上的樊樓之所以名揚四海,固然與宋徽宗和李師師的故事有些許關系,但更主要在于其服務周全、經營有方。試想想,過去有資格接待皇帝的酒樓算得上五星級吧?但是,無論是一擲千金的王公貴客,還是僅僅花幾文錢喝碗茶的平頭百姓,店主人皆春風相迎,因此連蘇軾、宋江、魯達都曾到訪過樊樓。
如今,樊樓是開封最繁華的大酒樓和文化娛樂中心,食宋肴、品宋樂、觀宋史展覽自不待說,有興致者還可以著黃袍扣玉帶,到御座上過上幾分鐘皇帝癮。中心樓的三樓設有宋徽宗御座塑像,人們可一睹這位皇帝沉迷丹青、填詞賦詩的文采風流。
游覽至此,可以說御街是再現宋代建筑藝術、市井風情的一軸活畫卷。
開封府里訪包拯
一提開封肯定繞不開包拯,因此來開封一定要去拜訪一下這位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的大清官。
正午,開封府衙沐浴著金色的陽光格外壯觀,如今的開封府是后來重建的,自然不是當年的模樣,但其威嚴肅穆還是令人心生敬畏。
我最感興趣的是包拯的斷案大堂,堂前陳列著三副鍘刀,分別是斬皇親國戚的龍頭鍘、斬貪官污吏的虎頭鍘和斬地痞惡霸的狗頭鍘。三副鍘刀造型各異,寓意深刻,在高懸的“正大光明”橫匾下閃耀著凜冽的光芒。
大堂門前立有一塊巨石,南面刻著“公生明”三個大字,是包拯斷案明察秋毫、公正無誤的注釋,也可以說是對包拯人格的簡明概括。巨石北面鐫刻著“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字,當時被稱為“官篤”,后來宋太宗將其頒于州縣,正式命名為“戒石銘”。
官衙前的照壁正面還有一只身似鹿頭像獸、目光炯炯的怪獸,名叫“獬豸”,據說它能辨別是非曲直、善惡忠奸。
大殿正中的包公塑像前有包公的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昭后世。”據《宋史》載,包公病重之時,擔心后世子孫不能繼承和發揚包氏清正廉潔的家風,遂把家人叫至床前,立下了這則警示家人及家族后人的戒律訓條,字字如玉,擲地鏗鏘,令人深受教誨。
探訪清明上河園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名揚天下,它所描繪的正是開封的繁榮景象。一千多年前,張擇端把現實繪入畫卷,如今開封人又將畫卷搬進了現實,所以清明上河園的宣傳口號正是: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
清明上河園是按照1:1的比例將張擇端的代表作、堪稱藝術瑰寶的《清明上河圖》復原再現的大型宋代歷史文化主題公園,占地四十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可達十二萬平方米,大小古船五十多艘,房屋四百余間,景觀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形成了中原地區最大的宋朝復原建筑。2009年,清明上河園榮膺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座以繪畫作品為原型的仿古主題公園,是中原大黃河鄭、汴、洛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景區之一。
走進清明上河園大門,首先看到的是張擇端的塑像,繞過塑像就是《清明上河圖》的石刻浮雕,背后是歷代名人對這幅畫的贊詞。
清明上河園設驛站、民俗風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花鳥魚蟲、繁華京城、休閑購物和綜合服務等八個功能區,并設有校場、虹橋、民俗、宋都四個文化區,還設立了宋朝科技館、名人館、猶太文化館和張擇端紀念館。園內的主要建筑有城門樓、虹橋、街景、店鋪、河道、碼頭、船坊等,園區按《清明上河圖》的原始布局,集中展現了宋朝諸如汴繡、官瓷、年畫等現場制作,薈集了民間游藝、雜耍、盤鼓表演、算命、博彩、斗雞、斗狗等古代京都繁華的街市風情。
行至虹橋,我們才深切體會到自己已身在畫中。虹橋為全木質拱橋,橋兩側是紅色的圍欄,橋的另一端是虹橋廣場,廣場上正上演著楊志買刀的故事,繼續往前走,還會看到武大郎炊餅攤和潘金蓮茶館。
夜幕降臨,大東京夜市熱鬧起來,各類小吃齊全,聽著傳統的吆喝聲,品著開封傳統特色小吃,味蕾和身心同時開啟一場歡樂之旅。走進最有名的孫羊正店,這里不僅有幾十種傳統風味小吃,更有傳統的宮廷盛宴,可謂集中了北宋時期的飲食精華,令人大飽口福。
品嘗完美食,再去欣賞清明上河園的夜色。每天晚上,清明上河園都有《大宋東京夢華》大型實景水上演出,演出圍繞宋詞的意境漸次展開,既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暗示著大宋王朝的建立,又有北宋汴河漕運和清明踏青的熱鬧場景,勾勒出清新明朗、春意盎然的畫面;既有宋代詞人柳永動人的愛情故事,營造出戀人之間難舍難離的凄美意境,又有萬國來朝的盛世場面和楊門女將的颯爽英姿。豪華的場景、經典的宋詞、高科技的舞美生動地再現了北宋京都汴梁的盛世繁榮,帶給游客強烈的視聽震撼。
大相國寺的千年皇家佛樂
位于開封鬧市中心的大相國寺始建于公元555年,自寺院開山便有佛樂的記載,至北宋年間,大相國寺佛樂名滿天下,成為皇家佛樂。《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了名流騷客夜游大相國寺賞梵樂的情景,文豪蘇東坡、王安石也都曾在此留下聽琴的佳話。
大相國寺的佛樂歷經滄桑,1927年,該寺經歷了佛毀僧散的噩運,珍貴的秘藏樂譜《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也隨之散失。大相國寺方丈釋心廣說:“自那以后,我們大相國寺的僧人藝人就分散到了各地農村,也把這種古老的曲譜帶到了民間。”
《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是古老的工尺譜,內存近百首樂曲,堪稱佛家至寶。樂譜流失成為大相國寺僧人心中的一大憾事,但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尋找,直到2007年,通過多方聯系,流落民間多年的樂譜終于重新回到寺院。
如今,《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寺院發掘并整理出百余首佛樂,先后編排了宋朝的《白馬馱經》、明清的《普庵咒》和當代的《相國霜鐘》等數十首佛樂曲目。大相國寺佛樂吸收和融合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及古代音樂,氣勢恢宏、天下無雙,素有“歌聲繞梁,絲管嘹亮,諧妙入神”的贊譽。
大相國寺監院宏觀法師總結出大相國寺佛樂的四大特點:一是宮廷音樂,二是民間音樂,三是佛教音樂,四是匯集了當代的流行音樂。另外,大相國寺佛樂還有手抄密譜,且全部由出家僧眾演奏。
大相國寺佛樂團是國內演出隊伍最龐大的佛樂團之一,成立于2002年,現今寺院有專職樂僧二十余名,其中不少是修為頗深的僧人。演奏樂器除笙、簫、笛、云鑼、嗩吶外,還有古老樂器籌以及作為佛教音樂符號的磬、木魚等。演奏時,年輕樂僧們神態肅穆,演奏出的美妙梵音宛若天籟。
據了解,樂僧每天都要到排練地點練習演奏古代樂譜,風雨無阻。樂團里最負盛名的是八十八歲的釋隆江法師,他六歲就開始在大相國寺學藝,精通大相國寺特有的古老樂器籌,也是這種樂器為數甚少的技藝傳承者。
大相國寺佛樂團恢復成立之初,主要為相國寺的游客和各種佛事活動服務,從2003年開始,樂團頻繁受邀參加國內外各種大型佛事活動和社會慈善演出。作為弘揚佛法的一種方式,大相國寺佛樂正在走出寺門,向更多世人傳揚這種美妙的音樂。
宏觀法師表示,他們堅持發掘佛樂文化的目的,除了繼承傳統文化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欣賞到這種美妙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