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海
摘要: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理清建國后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及與其相對應的主要任務,正確認識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內涵,并貫徹落實好新主要矛盾下的新要求,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我國現在及今后發展的新方向,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大國和強國,指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關鍵詞:新時代;主要矛盾;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也要隨之作出相應的調整。最近幾年,國內外研究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問題、各個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等問題的成果頗豐,然而直接研究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及意義的成果并不多。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及意義進行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加深社會各階層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認識,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中國夢凝聚全國各階層力量,共同振興中國,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轉化及意義內容復雜、體系龐大,本文專門研究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及其意義。
一、建國以來不同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主要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特定時期所存在的根本性的相對立的矛盾。一般來說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主要取決于內部的和外部的環境變化。中國共產黨建黨至今近百年的歷史是一部逐步認識并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基于我國國情,結合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采取馬克思主義矛盾理論的一系列方法,準確地應對了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及改革開放時期的各種艱難問題。
1.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新中國成立之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依然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如國民黨政權和封建殘余勢力還沒有得到徹底消滅、美國等世界大國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等。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廣大民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斗爭,資產階級被認為是可以團結和爭取的對象。這一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廣大人民群眾消滅帝國主義殘存力量,在全國大力消除封建主義殘余,把官僚資本收歸國有,在全國逐步進行土地改革以及支援朝鮮抗擊美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1951年西藏得到和平解放,1954年頒布實施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等,以上這些使得我國的邊疆得到穩定,廣大人民得以翻身,國家政權更加鞏固,為后面發展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時至1952年年末,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基本上得到解決。
2.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繼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之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也隨之得到解決,祖國大地呈現出一幅幅和諧景象。在這樣的情況下,黨認識到不應再進行階級斗爭,必須聚精會神抓經濟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在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作出論斷:“人民需要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和這一發展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本質上來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二者之間不相協調。”一年后,1957年的八屆三中全會又將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定義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二者之間的不和諧以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之間的矛盾。如此一來,由于社會主要矛盾被錯誤定義,引發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運動,使當時的經濟社會建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3. 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1978年,具有轉折性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京勝利召開,會議認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今后黨和國家的所有工作都必須扎實圍繞解放生產力和發展解放生產力進行,此次會議還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長期保持不變。改革開放后,黨圍繞社會主要矛盾制定的一系列正確有力的政策方針,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加強和鞏固同世界其他國家間的友誼,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優異成果,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建國初期貧窮落后的面貌得以改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打倒帝國主義、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等一系列偉大成就的90多年的歷史充分說明社會主要矛盾對社會主要任務的決定作用。
二、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本質內涵
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轉化后社會主要矛盾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解讀和分析,這是開展好新時代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1. 關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進行把握和理解。第一、人民需要的內涵由窄變寬。這體現為人民不再像過去那樣僅局限于追求簡單物質生活需求,更多的追求是能夠吃好穿好玩好,而且還涉及到社會的文明程度、公平正義和自由平等以及美麗中國建設等各方面,人民的需求已經涵蓋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大領域。 第二、人民需要的層次大大鞏固提升。在基本建成小康社會,解決溫飽問題后,廣大人民對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比如一流的教育、高工資且清閑的工作、更健全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更完善的基礎設施、更舒暢的生活居住環境、更多彩的精神生活等。以上這些需求都是多層次的、全面性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教育、就業、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等民生事業發展成效顯著,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2. 關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所謂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從地域上看,不同地域發展速度快慢不一,生產力的布局很不平衡,比如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和經濟規模大大高于西部地區,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過大。從社會生產行業來看,某些領域生產力已處于世界領先行列,比如制造業和高鐵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然而更多的是傳統落后的產品生產量過大和高端產品極大的供不應求,各領域生產力需要進一步平衡,尤其是在教育、醫療住房和生態環境等方面還有很多“短板”亟待補齊。
發展不充分主要體現為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尚待開發,這主要是由于創新能力不足,發展經濟的水平和能力不夠高,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造成的。發展以犧牲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現象還有存在,邊發展邊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有效根治,綠色發展理念還沒有落地生根。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積極貫徹新型發展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意義
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并采取準確的措施解決主要矛盾,對于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新發展,指導我國的各項建設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1.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踐運用
恩格斯曾經說過:“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這句話表面,一個人只有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能夠開展工作,人類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建立在解決物質需求的基礎之上。中國共產黨立足我國國情,充分認識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現實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社會主要矛盾在新時代的轉化反映了過去五年全方位、開創性的矚目成績,使得馬克思主義矛盾理論的內容更加豐富。在新時代這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必須繼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運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方法,結合國內國外實際,深刻分析和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狀態和趨勢,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開展各項工作,使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在21世紀的中國迸發出更強大的力量。
2.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制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
毛澤東指出:“社會的變化,主要是由于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由于這些矛盾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由此可以看出,經濟社會的發展大計與社會主要矛盾有著極大的協調性。能不能正確判斷并積極應對社會主要矛盾關系到我們黨確立發展理念、制定發展戰略的有效性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科學性問題。
黨和國家要緊密結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從提高教育質量、打造美麗中國、建設法治社會、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制定發展計策,繼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傾聽人民群眾的心聲,請人民群眾當經濟社會發展的裁判員,積極參與到國家建設中來。同時,要注重平衡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提升優勢產業的創新能力,讓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得到最大發揮,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不斷縮小東部、中部和西部發展差距。
3.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正確結果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一般是對之前歷史階段發展成果的升華總結,是對未來發展重心的定位,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必須準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由于黨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不正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進而發生了偏移,經濟社會建設速度減緩甚至遭到破壞,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歷史教訓。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后,黨準確判斷并積極應對所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使黨和國家的根本工作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緊密結合起來,我國經濟建設碩果累累,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新時代,意味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同時也意味著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必須準確提出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有力措施,找準工作著力點。今后的工作中必須堅定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偉大成績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6]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7]劉同舫.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背后的必然邏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
[8]李建華.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