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嫚琪
摘要:文章以呼倫貝爾市13個旗縣市區2000~2015年的相關數據為基礎,衡量呼倫貝爾市的區域經濟的絕對差異及相對差異,用折線圖的方式來表現其差異的變化趨勢,并總結16年間差異的變化,最后根據區域經濟差異現狀提出建議。
關鍵詞:呼倫貝爾;區域經濟;變異系數;差異
一、引言
呼倫貝爾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下轄地級市,包括海拉爾區、滿洲里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鄂倫春自治旗、陳巴爾虎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阿榮旗13個旗縣市區。呼倫貝爾市2015年的生產總值達到了1595.96億元,并且人均GDP達到63131元,按照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了8.2%,增速在內蒙古自治區排第三位。
然而,由于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很突出,作為欠發達地區的基本情況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在呼倫貝爾市的13個旗縣市區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提出,不再追求GDP增速,而是要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大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并在隨后提出了戰略目標——富民強區。
綜上所述,控制呼倫貝爾市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呼倫貝爾市13個旗縣市區2000~2015年的相關數據為基礎,衡量呼倫貝爾市的區域經濟的絕對差異及相對差異及其變化過程及趨勢,其中用各組數據的標準差來衡量絕對差異,變異系數來衡量相對差異,望為呼倫貝爾市的經濟平衡發展起到參考作用。
二、相關文獻綜述
張凌在2010年的研究中提到呼倫貝爾市地處祖國北部邊疆,是中國重要的林業、畜牧業生產基地。然而,在體制、歷史、政策等多種原因的影響下,總的來說,呼倫貝爾經濟總體水平還是較低的,同全國發展的差距較大。研究發現,通過非均衡發展、外部市場驅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等策略實施,可以有效地解決資源豐富但開發不足的問題,使呼倫貝爾市經濟進入一個良性發展階段,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常金奎在2006年的研究中提到區域經濟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發展模式和優勢定位,而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受制于其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狀況。一個以自然資源稟賦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是立足于資源優勢,以資源的加工轉換為主導、為支柱,通過用先進技術武裝主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實現資源稟賦與非資源稟賦的結合,以此放大資源效應,形成區域優勢,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呼倫貝爾市區域經濟差異的度量
本文采用計算相關數據的標準差與變異系數的方法來衡量呼倫貝爾市13個旗縣市區的絕對差異與相對差異。 標準差是總體各單位標準值與其平均數離差平方的算術平均數的平方根。它反映組內個體間的離散程度。標準差的計算公式為σ= ,其中,x表示呼倫貝爾市各旗縣市區的數據樣本,μ表示呼倫貝爾市各旗縣市區經濟數據樣本平均值,N表示呼倫貝爾市旗縣市區的個數,σ表示數據標準差,σ越大,表示呼倫貝爾市各旗縣市區差異越大,σ越小,表示呼倫貝爾市各旗縣市區差異越小。
同時,在存在測量尺度和量綱時,選取變異系數來衡量呼倫貝爾區域經濟的相對差異。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為C·V=SD/Mean,其中SD表示呼倫貝爾市各旗縣市區的相關數據的標準差,Mean表示呼倫貝爾市各旗縣市區的相關數據的平均值,C·V表示呼倫貝爾市各旗縣市區的變異系數。
1. 生產總值
GDP是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之一,本文選取2000~2015年間呼倫貝爾市13個旗縣市區的GDP值,數據如表1。
表1、表2為呼倫貝爾市13個旗縣市區GDP平均數、標準差及變異系數,為了更明顯的看出數據的變化趨勢,做出了如圖1、圖2的折線圖,由圖可看出16年間GDP的標準差在逐年上升,變異系數也在波動中逐年上升。根據各旗縣市區的數據還可以得出2005、2006、2007年GDP值最大的是滿洲里市,其余13年為海拉爾區,2000~2003年GDP值最小的是新巴爾虎右旗,其余12年為新巴爾虎左旗。
2.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
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能夠表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表3呼倫貝爾市13個旗縣市區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的平均數、標準差及變異系數,為了更明顯的看出數據的變化趨勢,作出了如圖3、圖4的折線圖,由圖可看出十六年間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的標準差在2000~2003年存在下降趨勢,2003年達到最低值0.09,2003年以后標準差大幅度增長,2005年以后標準差逐年穩步增長。在2000~2008年之間,變異系數的變化趨勢與標準差很相似,2008年以后,變異系數存在下降的趨勢。根據各旗縣市區的數據還可以得出2000年最大的是根河市,2001~2004年比值最大的是鄂溫克族自治旗,2005~2015年比值最大的是新巴爾虎右旗,2000年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值最小的是新巴爾虎左旗,2001年最小的是新巴爾虎右旗,其余十四年均為鄂倫春自治旗。
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將購置或者建造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總量用貨幣的形式表現出來,用來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使用方向和比例關系的一個綜合性指標。與此同時,該指標還可以有效地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表4、表5為呼倫貝爾市13個旗縣市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值的平均數、標準差及變異系數,為了更明顯的看出數據的變化趨勢,做出了如圖5、圖6的折線圖,由圖可看出十六年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值的標準差總的來看在穩步增長,變異系數在0.54~1.03之間波動,根據各旗縣市區的數據還可以得出2000、2001、2011~201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值最大的是海拉爾區,2002~2004年最大的是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2005~2009年最大的是滿洲里市,2010年最大的是鄂溫克族自治旗。200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值最小的是新巴爾虎右旗,2001、2002年最小的是陳巴爾虎旗,2006、2007、2009、2010年最小的是鄂倫春自治旗,其余9年均為根河市。
四、結論
本文通過計算各組數據的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兩種方法來分別衡量呼倫貝爾市13個旗縣市區區域經濟的絕對差異及相對差異,通過數據以及折線圖的分析,呈現出呼倫貝爾市的區域經濟差異。研究表明,雖然呼倫貝爾市經濟發展總體形勢好轉,但在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仍然存在,這一現象給呼倫貝爾及內蒙古自治區整體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要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充分認識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并用正確的經驗方法來確定導致經濟差距擴大的因素,盡快落實。
參考文獻:
[1]張利英.2000年代以來烏蘭察布市區域經濟差異分析[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7(03).
[2]張凌.呼倫貝爾區域經濟發展淺析[J].呼倫貝爾學院,2010(19).
[3]常金奎.呼倫貝爾市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考[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06).
[4]孫恒波.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5]李麗.北方民族地區中小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分析——以呼倫貝爾市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06).
[6]王志娟,杜海嬌.呼倫貝爾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05).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