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昌斌
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循環農業,我們一定抓住問題導向,解決區域性的突出環境問題,以技術和制度為支撐,這樣產業才有生命力,也才能解決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沖突的矛盾。
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但也面臨著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等問題。面對新形勢和新挑戰,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林牧漁與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推動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銜接循環化、廢物處理資源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一、生態循環農業認知
生態循環農業是一種遵循循環經濟理念的新生產方式,是一種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型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是一種產業鏈延伸型的農業空間拓展路徑,是一種環境友好型宜居鄉村建設的新理念。生態循環農業本質特征是資源節約與產業鏈延伸。
生態循環農業首先要發展現代農業,即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式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同時順應日益增長的環境保護需求,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把農業建成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實現環境友好與生態安全。
生態循環農業同樣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環(Recycling)。其中,“減量化”指農業資源節約投入,發展精準農業;“再利用”指農業物質多級利用,直到吃干榨盡;“再循環”指農業廢水、營養物質的循環再利用。生態循環農業體現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與低碳的理念,實施農業清潔生產,資源化利用農村廢棄物,推進了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
二、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政策與技術模式
雖然近年來國務院、農業農村部都出臺了與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相關的規劃,但這些規劃多為指導性的和引導性的,缺乏強制執行力。農業部和發改委也相繼開展了大量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如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種養結合、農牧融合、有機肥無機肥替代、鄉村環境治理、農膜回收利用行動等。項目實施期間,能夠發揮作用,但項目結束后,可持續運行就存在問題。我們則通過科技驅動和工作機制推動項目的可持續運行,下面簡要介紹生態循環農業典型區域技術的四種模式。
西北旱作區模式—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古城村。這一區域是我國典型的旱作區,區域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為農業水資源缺乏和地膜污染問題。解決的途徑選擇主要為發展節水灌溉、地膜回收與多次利用、推動農業清潔生產。通過近3年的努力,該區域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水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二是地膜殘留量明顯減少。
南方水網區模式—湖北省鄂州長港鎮峒村。這一區域是我國典型的水網區,區域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水體富營養化和面源污染嚴重。解決的途徑主要為水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種養結合和建設生態溝渠。通過近3年的努力,該區域通過稻蝦共作、水環境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改善土壤和水體質量;二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村美化和農民增收。
西南生態脆弱區模式—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久安鄉。這一區域是我國喀斯特地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和農業面源污染。解決的途徑選擇主要為保土、生態修復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采用水土流失防控技術和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該區域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農業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特別是茶園景觀;二是經濟、社會效益明顯提高,促進了茶農增收。
黃土高原果園清潔型模式—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東城鄉。這一區域位于我國黃土高原,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主要為農業水資源缺乏、農業環境惡化生態功能退化。解決的途徑選擇主要為發展節水、集水農業,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通過果園生態環境改善技術,這一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二是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通過以上四個區域的生態循環模式介紹,可見要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我們一定抓住問題導向,解決區域性的突出環境問題,以技術和制度為支撐,這樣產業才有生命力,也才能解決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沖突的矛盾。
三、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工程、技術與對策建議
(一)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重點工程
秸稈綜合利用工程。實施秸稈機械還田(留田利用)和青黃貯飼料化利用;實施秸稈氣化集中供氣、供電和秸稈固化成形燃料供熱、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項目;配置秸稈還田深翻、秸稈粉碎等。
農膜和農藥包裝回收利用工程。在農膜覆蓋量大、殘膜問題突出的地區,加快推廣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農膜;建設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和再利用加工廠,建設一批農田殘膜回收與再利用示范縣;在農藥使用量大的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一批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站和無害化處理站,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處置和危害管理平臺。
化學農藥氮磷控源治理工程。在典型流域,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推廣高效肥和化肥深施、種肥同播等技術;實施平緩型農田氮磷凈化,開展溝渠整理,清挖淤泥,加固邊坡,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格柵和透水壩;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和高效植保機械。
畜禽糞污綜合治理工程。在污染嚴重的養殖場和養殖密集區,按照干濕分離、雨污分流、種養結合的思路,建設一批畜禽糞污原地收集儲存轉運、固體糞便集中堆肥或能源化利用、污水高效生物處理等設施和有機肥加工廠;在畜禽養殖優勢省區,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示范點、養殖密集區畜禽糞污處理和有機肥生產設施。
高效節水工程。在西北地區改造升級現有滴灌設施,新建一批玉米、林果等噴灌、滴灌設施,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節水技術;在東北地區西部推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水稻區推廣控制灌溉等節水措施;在黃淮海區重點發展井灌區管道輸水灌溉,推廣噴灌、微灌、集雨節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南方地區發展管道輸水灌溉,加快水稻節水防污型灌區建設。
(二)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技術研究亟待強化。我國農業資源底數不清,尤其是耕地質量與農田污染、畜禽糞便污染、秸稈資源化利用、地膜白色污染等領域研究進展慢,農業環境有機污染防治剛剛起步,區域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缺乏有針對性的技術措施。
循環農業發展制度體系亟待健全。農業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尚未建立,激勵機制不完善,種養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程度低;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農業污染責任主體不明確,監管機制缺失,污染成本過低;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價值的農業資源定價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和獎懲機制缺失、不健全。
(三)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研發
1.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包括種養業節水節料技術:研發作物節水生理調控技術、新型集雨設施設備及高效利用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與關鍵設備、測墑灌溉技術及設備、分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及農業水管理決策技術等;肥料減施增效理論與技術:研發水溶肥、液體肥、生物肥、高效緩(控)釋肥、同步營養肥等新型肥料;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研發有機肥、糞肥、沼肥高效利用技術與關鍵設備,提升放牧家畜營養改進、草原健康與人工草地建設、草原恢復生態與放牧利用技術,農牧區資源共濟動植物高效生產技術等。
2.農業生態環境
包括污染農田生態修復與安全生產技術:研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化技術;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發農作物秸稈高效資源化利用技術,廢舊地膜機械化撿拾和回收利用以及可降解地膜技術,畜禽糞便與病死畜禽收集處理與利用的機械化、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技術;宜居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技術:研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農田生態景觀構建技術。
3.農作物耕作栽培管理
包括種植制度與結構優化模式:開展主要農作物優質高產品種配套栽培技術,農作物光、熱、水、養分等資源優化配置與綠色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間套作”與“輪作休耕”等養地型生態種植模式與技術,糧飼兼顧型種植模式與耕作技術;作物可持續高產高效耕作栽培理論:開展農作物生長監測與精確栽培技術、主產區土壤培肥與耕作技術、農作物災變過程及其減損增效調控技術、周年均衡增產技術以及節本環保豐產技術等研究及相應產品研制;集約化、精準化、輕簡化生產管理技術:構建加快適應機械化、信息化生產管理的高產、高效、可持續的作物耕作栽培技術的體系。
4.畜禽水產養殖
包括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研發畜禽與水產健康養殖模式、新型加工工藝及其成套養殖裝備;新型飼料與制備技術:研制高效安全環保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完善飼料、獸藥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養殖智能化管理技術:開發高效局部環境精準調控、空氣(水體)質量調控與污染物減排、場區環境凈化、生理與環境信息智能采集、工程防疫、病死畜禽水產無害化處理、糞便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的工程裝備及其智能化產品。
(四)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制度創新
法律規程與標準規范建設。首先,要健全循環農業的法律體系。制訂完善農藥、肥料、飼料、獸藥等農業投入品管理和廢棄物處理的法律法規,增強其可操作性;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推進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程等建設。其次,要推進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程等建設。加快制訂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對現有的循環農業成熟技術進行標準化和規范化,擴大推廣應用規模與范圍。
補償機制創新。一要建立終端產品補貼制度。加大對秸稈還田、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現代施藥機械、綠色防控產品、增施有機肥和高標準農膜使用補貼力度;圍繞資源保護、生態治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完善現行的補貼制度,實現終端產品補貼制度。改項目制為普惠制、過程管理為效果評價。二要建立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產業化發展機制。加大投入,完善財政調節手段,鼓勵金融機構對農林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和示范工程給予多元化信貸支持,拓寬抵押擔保范圍,創新融資方式,加大對農業污染第三方治理機構的扶持力度,引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監管管理探索。其一,落實管護責任。建立農業循環經濟工作責任制,明確任務分工,將循環農業基礎設施管護責任落實到經營主體,督促和指導經營主體加強設施管護,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保障。其二,強化監督考核。建立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考核制度,對循環農業工作進行評價考核,評價考核結果與扶持政策相掛鉤,要切實抓好循環農業的監督檢查,將相關工作作為地方政府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并建立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推動農業循環經濟規范化、標準化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最終目標。然而對于經營者來說,如果把這個“綠山青山”變成自己的“金山銀山”,即把環境效益變成經濟效益,則要從制度、機制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強探索。用15個字總結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愿景,即“技術新、機制活、產業優、生態美、農民富”。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