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民
旱地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提首先是解決溫飽脫貧,需先有旱地農牧業政策為溫飽脫貧服務。
旱地生態農業的骨干政策為:產業生產都應該由市場來決定,而確保土壤有機質穩定和提升的任務必須由政府來調控;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獲取規模效益;確立主產業和基礎產業之間相互支撐關系;明確市場主體和政府調控關系。
西部旱地是指年均降水量大致在250~500毫米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中部以西和以北的地區。這里長期以來靠天吃飯,生產力低而不穩,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群眾生活貧困。1950年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旱地農業技術的快速進步,農畜產品生產能力大幅度增強,人均占有量顯著增加。再加上鄉村外出務工人數增加和城鎮化發展,面向生態系統的生產壓力和生態恢復壓力顯著降低,為發展生態農業創造了有利條件,為農戶生計改善和鄉村環境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新世紀之前的旱地農業
近百年以來,黃土高原旱地農業以小麥和馬鈴薯為主體、小雜糧為輔的種植業結構,通過輪荒基本實現了低水平下的可持續發展。到新世紀之前,旱地農業的基本土地利用形式是輪荒和梯田,主要作物種類有小麥、馬鈴薯、小扁豆、綠豆、小紅豆、豌豆、蠶豆、大豆(黃豆)、蕎麥、莜麥(燕麥)、胡麻等。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在黃土高原旱地農業發展和生態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了大量探索。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梯田建設。早期的梯田建設質量標準較低,90年代后期以來,新修梯田標準普遍較高,為其后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上世紀70~80年代,在條件合適的黃土溝谷區大量修筑淤地壩,用于攔截泥沙,建造高標準壩灘地。在當時,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理水土流失和發展農業生產雙贏的土地整治方式,但由于建設費用較高,施工標準較低,有效保留和持續發揮作用的淤地壩并不多。80年代開始大規模植樹種草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國家新的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始于1999年,并持續到現在。
然而,國家林業局發布的我國第二次荒漠化、沙化監測結果(以1999為基準年)顯示:我國土地荒漠化、沙化呈局部好轉、整體惡化之勢。局部好轉主要是重點治理的小流域,國家集中投入大量資金,對重點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更多的地方沒有相應的資金投入,生態環境呈現惡化趨勢。
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80年代初)而言,90年代后期,黃土高原旱地土地輪荒明顯減少,梯田數量和建設標準明顯增加;種植業主體仍然是小麥和馬鈴薯為主,小雜糧為輔;整體上仍然以封閉型小農戶為主,雖有農業市場化萌芽,但規模非常小;群眾貧困程度雖有所減輕,但大面積貧困的基本格局并沒有根本改變。
二、新世紀以來的旱地農業發展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提出了本地區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是:提高作物單產、降低廣大土地上的生產壓力,在解決群眾溫飽、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上,促進退耕還草、增加植被覆蓋,從而整體上提高土地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個基本思路中,提高作物單產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是促進多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提高作物單產,其他產業的發展都無從談起。小面積搞生產、大面積搞生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構建良好生態屏障,其根本就在于能不能找到提高作物單產的有效途徑。
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形成了集水農業的發展模式,在大田進行降水的就地富集疊加,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經過10余年的發展,形成了以玉米為核心的作物溝壟覆膜栽培體系,并實現了機械化起壟、施肥、覆膜、播種一次性完成。
溝壟覆膜的核心是把降水資源有效地富集到作物根區,最大限度地降低降水的無效蒸發,促進作物生長。與平作和溝壟無覆膜兩個對照進行比較,溝壟覆膜可將至少80%的降水匯流到覆膜溝內的入水孔里面,實現了降水資源的“精準”利用。
玉米是喜溫的高耗水耗肥作物,一般認為,旱地農業區降水量少、溫度偏低,土地貧瘠,不適合玉米生長。但在溝壟覆膜條件下,水熱條件得到改善,適當施用肥料,玉米產量可大幅度提高。經過我們多年試驗研究,確保溝壟覆膜玉米農田土壤水分平衡的最低年降水量只有273毫米。也就是說,在年降水量273毫米的地區,溝壟覆膜玉米不會造成深層土壤的干燥化。
其結果是,在旱地農業區,溝壟覆膜玉米的產量水平幾乎不隨水熱條件的變化而改變,真正實現了高產穩產。
在整個黃土高原地區,玉米溝壟覆膜增產的優勢區域主要在中西部和中北部,而在水熱條件較好的東南地區,正是著名的蘋果產業區。
人們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是,玉米的溝壟覆膜栽培會不會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明顯降低?據我們多年研究,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與作物生產力的高低正相關,溝壟覆膜栽培大幅度提高玉米生產力,毫無疑問會協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
在溝壟覆膜栽培的支持下,在新世紀的前10年,旱地農業區的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輪荒制徹底消失,梯田和灘地成為主體;以玉米為主體支撐畜牧業快速發展;農戶經營快速市場化,絕大部分農戶穩定解決溫飽,基本實現了脫貧。
三、旱地生態農業的核心
數十年來的經驗充分證明,只有解決了農民群眾的溫飽之后才能談生態建設,在大面積貧困的大背景下,在沒有解決好群眾溫飽之前是不可能奢談生態恢復的。
人們追求生態農業的原因主要在于它能夠實現生產和生態的雙贏。在集水農業思想和溝壟覆膜栽培技術體系支持下,土地利用的彈性與適應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在一定的區域景觀中,以溫室生產為代表的高效農業、以溝壟覆膜支撐的高產玉米栽培體系,以馬鈴薯、中藥材等經濟植物生產一起,互為補充,同苜蓿草地和生態恢復性植被鑲嵌分布,構成旱地生態農業的主體土地利用結構,其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社會效益表現突出,系統穩定性和彈性顯著增強,生態效益明顯改善。這種體系,首先講經濟效益,老百姓發展特色農業、中藥材、馬鈴薯、玉米、畜牧業等都是可以賺錢的。過去沒有這么多賺錢的路徑,現在老百姓賺錢的路徑多了,對自然植被的破壞就少了,生態恢復與重建取得了切實的效果。
市場驅動下的農作物生產與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中藥材、馬鈴薯等各類經濟作物的地上生物量都很低。長期種植低生物量植物對地力的消耗是非常嚴重的,這就需要靠玉米生產來補充土壤有機質。因為玉米生產量很高,可以通過玉米返還土壤的數量來人為控制土壤有機質含量。在這個體系中,玉米生產是核心,各相關產業的生產關系是市場驅動的,因而是穩定的,有助于提高農戶收入。當我們發展經濟作物生產過程中,千萬不要忘掉玉米在其中的根基作用,如果把它忘掉,這個體系必將崩潰。
四、旱地生態農業的政策支持
有了前面的基礎之后,我們才可以講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是什么。
甘肅地膜栽培的政策支持。玉米生產必須要有地膜,沒有地膜覆蓋,玉米生產是非常低效的。地膜栽培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最早嘗試的是旱作地膜穴播小麥,在旱地農業區艱難開局,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也提供了大量經驗教訓。
在廣大范圍內發揮溝壟覆膜栽培的增產效應,起步于2010年甘肅省旱作農業新增5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2009—2015)。這50億斤糧食全部依靠旱地農業,而且很輕松地就實現了。在溝壟覆膜示范推廣過程中,政府補貼三分之二的地膜,農戶采購三分之一的地膜。采取了一系列地膜事前登記,中期檢查,收產驗收;開展了農機研發并納入政府的農機補貼。
2013年11月,甘肅省人大頒布了《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2014年元旦實施。要求地膜厚度由0.004~006毫米強制性提高到0.008毫米,耐候期至少半年;鼓勵0.01毫米地膜,耐候期1年;地膜企業必須具備回收能力;政府補貼地膜回收;撿拾殘膜的機具納入政府農機具購置補貼。
為了降低地膜殘留帶來的環境風險,甘肅不再提倡一膜兩年用,鼓勵春季揭膜;不提倡小麥等密植作物采用地膜覆蓋;不鼓勵使用可降解膜,因為效果不確定,撿拾困難。甘肅地膜回收做得比較早,在2012年達到66.9%,2013年超過70%,2016年以來達到80%。
國家層面對地膜回收也采取了相關政策支持。農業部于2017年制定了《農膜回收行動方案》,要求地膜厚度標準由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增加拉伸強度、斷裂伸長率,從源頭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地膜撿拾機械化,專業化;誰生產誰回收;廢舊地膜回收有補貼。2018年5月,強制性國標《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實施,要求地膜厚度不得小于0.010毫米;提高了耐候性能指標,修改了測定檢測方法。
旱地生態農業政策體系設計以產業發展和土地有機質穩定與提升為核心。不管做什么樣的產業,玉米生產都應當是強制性的,必須要確保豐富有機質的來源。雖然除此之外,國家有不同的產業政策,比如說畜牧業、草產業、中藥材、馬鈴薯等都有相應的產業政策,但這些產業政策,都應該與玉米生產相匹配。過去有些是矛盾的,現在已經調整與其相匹配。
旱地生態農業的骨干政策為:產業生產,比如說畜牧業、草產業、中藥材、馬鈴薯等,都應該由市場來決定,而確保土壤有機質穩定和提升的任務必須由政府來調控,由政府制訂相關強制性政策,支持相關市場主體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提升土壤有機質水平;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獲取規模效益;確立主產業和基礎產業之間相互支撐關系;明確市場主體和政府調控關系。
五、結語
綜上可見,旱地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提首先是解決溫飽脫貧,需先有旱地農牧業政策為溫飽脫貧服務。在地膜栽培和殘膜回收方面,甘肅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但發展生態農業的支持政策尚未提上議事日程。
旱地農業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具有顯著的生態潛力,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幾乎不會產生水體富營養化等環境問題。在政策完備、執行有力的情況下,旱地生態農業土壤有機質含量水平有可能超越自然草地,真正實現生產和生態雙贏。這也是西北旱地農業的特色與優勢。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