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豐
政府對企業科技發展的支持,還是要遵守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是要通過符合WTO規則的如稅收優惠、建設科研基礎設施、支持落后地區發展等措施來實施。
近日,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法院為山東常林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常林)破產重組招募投資人,引來社會和媒體的關注和議論。正常情況下,一家在全國并不特別出名的企業破產,應該不會成為熱點。但是常林這家總部在魯南一個縣的企業,不但多次名列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的“中國機械工業百強”榜單,而且擁有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重點實驗室,8年獲得科研經費15億元,科研涉嫌造假,卻引人注目。建有國家級科研平臺,每年能夠獲得年均近兩億元科研經費,這樣亮麗的科研實力,是中國絕大多數大學都不具備的,都會非常羨慕的。因此,常林的破產,需要對我國的科技評價與資助等政策進行反思。
首先,要對是否存在科研造假的問題進行核查。誠信是科研的生命線,如果一個科研單位弄虛作假,騙得國家科技經費、騙得科技榮譽,而事后得不到嚴肅處理,這對中國科技和對中國創新的危害是致命的。有媒體報道,常林的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高端液壓產品中一款液壓泵是模仿日本川崎公司產品設計的,原常林集團員工說,“這個泵是將日本川崎的泵的油漆涂掉,換上中川的標牌就通過了鑒定”。多么耳熟的故事,當年漢芯造假的手法就是這個模式。十幾年過去,這樣的騙術如果還能在中國上演,還能夠騙取比當年高十幾倍的科研經費,那說明我國沒有從漢芯事件中汲取足夠的教訓。因此,對于常林的核心科研成果是否造假必須徹查,如果常林沒有造假,盡管其經營不善陷入破產,也應該還其清白;若存在造假,必須嚴懲,追究法律責任,讓這種抹黑中國科研和創新的事件,不能在中國再發生!
要以此為開端,改革中國科技成果的評價模式。科技成果該由誰來評價?在中國是由相關專家開會來決定的。這合理嗎?如果科技成果是面向市場的產品,其水平應該由市場來決定。企業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就應該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得到應有的回報。如果是理論性的科學問題,那么,作者投稿給學術雜志時,雜志會聘請學術同行,對其成果做評議,達到水準,雜志就會刊登。當然這種評價也會有不準的時候,比如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韓春雨事件”,但經過學術同行的檢驗能夠做出公正的結論。在歐美國家,幾乎沒有這種專家開會對科技成果給出是“國際領先”還是“國際先進”等評語的事情。那么,中國為什么會這樣?關鍵在于做了這樣的科技成果鑒定,后面跟著要去評省級國家級的科技成果獎勵。有了科技獎勵,個人更容易去申請各類“某某學者”、人才計劃和科技項目;有了國家級獎勵則就有了申報院士的條件。對于單位,則在各類評價、平臺申請中有了加分的內容。習近平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這需要相關科技管理部門切切實實加以落實。
其次,需要反思國家和地方企業重點實驗室的設置。2006年開始,中國有關政府部門在企業布局建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將其作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2017年12月發布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截至2016年底,正在建設和運行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有177個,這些實驗室“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發揮了行業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在企業界和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影響”。但是,常林事件使我們有必要對這項開展了12年的“新工作”重新審視。一是在企業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怎樣平衡其國家功能與企業利益的關系?在原來改制轉變為企業的一些行業研究院所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問題相對不很突出。但是,在一些競爭性行業,選擇一家企業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單位,就意味著其在競爭中具有了平臺、資金、項目等優勢,這符合市場的公平競爭原則嗎?二是怎樣保證企業發揮發展共性關鍵技術、增強技術輻射能力、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帶動和促進行業技術水平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的作用。企業產生了一些科技成果,編制了若干國家和行業的技術標準、開了幾次交流會議,就實現了這個功能?從所發布的這幾年《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看,這方面的機制沒有更深入的制度性安排。三是一些像常林這樣的企業成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說明其選擇機制還是有問題的。從2018年5月發布的《科技部關于發布99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的通知》看,有8個實驗室限期整改,4個實驗室未通過評估,12%的企業國家實驗室建設不達標。而常林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2015年獲得批準,不到3年企業已經破產,不更是說明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選擇機制需要大力改進嗎?
最后,需要反思的是政府對企業科技資助的政策。政府的財政性科技經費應該主要資助具有公益性、普惠性的科技項目。而常林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已經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了國家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其主要開展科技研發的領域卻是工程機械這樣一個競爭性行業。2015年,常林所在工程機械行業的前三家龍頭企業的凈利潤分別為1.39億元、0.83億元、0.51億元,而常林每年得到近2億元的政府科技資金,這對其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有多么大,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了。盡管一些企業有“打破國外企業壟斷,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這樣的讓人聽了很興奮的故事,但政府對其科技的支持,還要遵守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要像中共十九大報告重申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當然,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過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形勢嚴峻,歐美國家對中國政府在科技發展中作用存在質疑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對企業科技發展的支持,更應該繼續通過符合WTO規則的如稅收優惠、建設科研基礎設施、支持落后地區發展等措施來實施。
常林破產對中國科技發展應該不是大事,但中國應該從這不大的事件中透視出大問題,不斷加以改進,讓中國科技、中國創新更加健康發展。
(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