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劉娟汝,劉雨詩,郭力,葉強
(成都中醫藥大學 藥學院,教育部中藥材標準化重點實驗室,中藥資源系統研究與開發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成都 611137)
香菇(Lentinusedodes(Berk.) Sing),是我國久負盛名的珍貴食用菌,素有“山珍”的美譽。現代研究表明,香菇含有豐富的香菇多糖、香菇嘌呤、氨基酸、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可改善胃腸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具有抗腫瘤等作用[1,2]。隨著人們對香菇營養成分和藥用價值的認識,香菇的消費群體不斷增加,香菇產品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3]。
通江香菇是四川省通江縣的特產,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通江香菇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本課題組致力于開發一系列的香菇產品,以此擴大四川通江香菇產業鏈。前期已經利用通江香菇水提液研制了香菇曲奇餅干[4],在此研究基礎上將香菇肉研發成香辣香菇風味醬,以達到充分利用香菇、物盡其用的作用。本文以四川通江優質干香菇為原料,添加黃豆醬、花椒、大蒜等輔料研制香辣香菇風味醬,采用單因素及正交試驗法對香菇醬配方進行了考察,優選香辣香菇風味醬的最佳配方,為香菇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持。
通江香菇:由四川省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提供;菜籽油、花生、干木耳、新鮮小米辣、黃豆醬、大蒜、花椒、食用鹽、白砂糖、五香粉、生姜粉、干辣椒粉:均為市售且為食品級。
CFC001型食品電子秤 千團精工公司;Sartorius BP121s電子分析天平 Sartorius公司;多功能電磁爐、BL35F31攪拌機 廣東美的生活電器制造有限公司;PHS-3C酸度計 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UPT-Ⅱ-107優普系列超純水器 成都超純科技有限公司;AA-6800原子分光光度計、ASC-6100自動進樣器、GFA-EX7 石墨爐電源 日本島津公司;KSW型電爐溫度控制器 北京科偉永興儀器有限公司。
石油醚、氫氧化鈉、無水乙醚、異丙醇、無水硫酸鈉、三氯甲烷、冰乙酸、碘化鉀、硫代硫酸鈉、可溶性淀粉、無水碳酸鈉、鹽酸、乙醇、高氯酸、磷酸二氫銨、硝酸鈀、甲醛、百里香酚酞、鄰苯二甲酸氫鉀、重鉻酸鉀:均為分析純;65%硝酸、30%過氧化氫:優級純,均購自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鉛元素標準溶液:批號GSB04-1742-2004,購自國家有色金屬及電子材料分析測試中心。
1.4.1 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
1.4.1.1 工藝流程
1.4.1.2 操作要點
通江干香菇溫水泡發30 min,瀝水,加水10倍,煎煮3次,每次2 h。
將煎煮后的香菇切成粒徑約0.3 cm的菇粒,備用。
炸制花生:冷油下鍋,加溫至150 ℃炸制2 min。
炸制香菇粒:加200 mL菜籽油入鍋內,加熱至180 ℃,倒入香菇粒炸制6 min,出鍋瀝油,備用。
炒醬:將100 mL菜籽油加熱至150 ℃,放入花椒炸制2 min,棄去;依次放入蒜末、小米辣炸香,隨即加入干辣椒粉,溫度調至120 ℃,直到能潑出紅油時,加入炸制好的香菇粒,不停翻炒,翻炒3 min后,依次加入食鹽、五香粉、生姜粉、黃豆醬、油炸花生、木耳。不停翻炒,炒勻直至木耳熟透為止,即可出鍋。
1.4.2 香菇醬感官評價
根據香菇醬的獨特風味,以香菇風味醬的形態色澤、香味、口感、風味、雜質的有無為評價指標,設計香菇醬感官評分表。由100名食品專業人士對產品進行感官評價,感官評定標準見表1。
表1 香辣香菇風味醬感官評分表Table 1 Sensory evaluation table of Lentinus edodes sauce
續 表
1.4.3 單因素試驗
通過預試驗,固定香菇粒大小約為0.3 cm,每100 g干香菇,加入花椒1.5 g、大蒜1.5 g、辣椒面40 g、五香粉1.0 g、生姜粉0.6 g、干木耳15 g、花生粒30 g,油炸溫度180 ℃,油炸時間7 min,炒醬溫度150 ℃。分別對黃豆醬加入量(40,60,80,100 g),食用鹽用量(8,10,12,14 g)、小米辣用量(8,12,16,20 g)、白砂糖用量(1,2,3,4 g)、菜籽油用量(100,150,200,250 mL)進行單因素試驗。按1.4.1項下制作工藝制備,由100名食品專業人士對產品進行感官評定,得出平均得分。
1.4.4 正交試驗
根據單因素試驗,發現黃豆醬、食鹽、菜籽油對香辣香菇風味醬的口味影響較大,從而選取這3個因素進行L9(33)正交試驗,并使用SPSS 18.0軟件對正交試驗結果進行極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見表2。
表2 正交試驗設計Table 2 Orthogonal test design
1.4.5 風味香菇醬質量檢查
本課題組開發的香辣香菇風味醬根據GB/T 20903-2007標準屬于復合調味料項下的風味醬[5]。由于尚未制定相應的國家限量標準,因此參照NY/T 1886-2010《綠色食品復合調味料》中酸價、過氧化值、氨基酸態氮、Pb的限量標準[6],參照 Q/XXS 0003S-2017企業標準中的水分限量標準對香菇醬調味品進行質量檢查[7]。此外,還根據國家食品測定標準對香菇醬中的灰分、pH、脂肪進行測定。
1.4.5.1 水分含量的測定
參考GB 5009.3-2016《食品中水分的測定》[8]。
1.4.5.2 灰分的測定
參考GB 5009.4-2016《食品中灰分的測定》[9]。
1.4.5.3 pH的測定
參考GB 5009.237-2016 《食品pH值的測定》[10]。
1.4.5.4 酸價(KOH)(以脂肪計)
參考GB 5009.229-2016 《食品中酸價的測定》[11]。
1.4.5.5 過氧化值(以脂肪計)
參考GB 5009.227-2016《食品中過氧化值的測定》[12]。
1.4.5.6 脂肪含量的測定
參考GB 5009.6-2016《食品中脂肪的測定》[13]。
1.4.5.7 氨基酸態氮的測定
參考GB 5009.235-2016《食品中氨基酸態氮的測定》[14]。
1.4.5.8 鉛含量的測定
參GB 5009.12-2017《食品中鉛的測定》[15]。
2.1.1 黃豆醬含量對香辣香菇風味醬口味的影響
圖1 黃豆醬用量單因素試驗結果Fig.1 Single factor test result of soybean paste dosage
由圖1可知,黃豆醬用量過低時,香菇醬顏色暗淡,鮮香味不明顯;過量則掩蓋了其他香辛料的風味,且不協調;用量80 g時最佳,感官評分為86分。
2.1.2 食用鹽用量對香辣香菇風味醬口味的影響
圖2 食用鹽用量單因素試驗結果Fig.2 Single factor test result of salt dosage
由圖2可知,食用鹽用量過多,香菇醬咸味較過,且與其他香辛料不相協調;用量過少則咸味過淡,嚴重影響了風味醬的口味;用量10 g時最佳,感官評分為88分。
2.1.3 小米辣用量對香辣香菇風味醬口味的影響
圖3 小米辣用量單因素試驗結果Fig.3 Single factor test result of Capsicum frutescens dosage
由圖3可知,小米辣有劇烈的辛辣味,適量加入則色澤亮麗,既能補充風味醬的辣味,又能為風味醬添加顏色。過多的小米辣,辣度過大,不能被廣大人群接受;過少的小米辣則使香菇醬辣度不夠,感官評分不夠好;用量12 g時最佳,感官評分為88分。
2.1.4 白砂糖用量對香辣香菇風味醬口味的影響。
圖4 白砂糖用量單因素試驗結果Fig.4 Single factor test result of sugar dosage
由圖4可知,白砂糖能改善菜肴的口味,提升鮮味,以此來增加風味醬口感的多樣性。白砂糖用量過多會使得香菇醬過甜,而香辣味不夠,不符合西南地區的飲食習慣;用量少則不能達到提鮮的作用;用量2.0 g時最佳,感官評分為90分。
2.1.5 菜籽油用量對香辣香菇風味醬口味的影響
圖5 菜籽油用量單因素試驗結果Fig.5 Single factor test result of rapeseed oil
由圖5可知,菜籽油是香辣香菇風味醬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菜籽油的用量對風味醬的口味有著重要的影響。油量過多,香菇醬過于油膩;油量過少,香菇醬口感粗糙,香味不夠,口感不好;用量200 mL時最佳,感官評分為89分。
按照1.4.4項下方法進行正交試驗及結果分析,正交試驗結果見表3,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
表3 正交試驗的結果Table 3 Orthogonal test results
表4 方差分析結果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由表3和表4可知,A,B,C均有顯著性差異,3個因素對香辣香菇醬感官質量影響的主次順序為:B>C>A,即黃豆醬>菜籽油>食鹽。最優配方為A2B2C2,即每100 g干香菇,加入食鹽10 g、黃豆醬80 g、菜籽油200 mL。
為驗證香辣香菇風味醬品質的穩定性,按最優配方制作香菇醬共3批,進行感官評價,平均得分為98分,均高于正交試驗其他組試驗得分,因此確定最優配方為每100 g干香菇,加入黃豆醬80 g、食鹽10 g、菜籽油200 mL。該配方制得的香菇醬色澤油亮鮮艷,香味濃郁,味道鮮香麻辣,口感層次分明,驗證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驗證試驗結果Table 5 Verification test results
2.4.1 感官品質
形狀色澤:香菇粒大小均勻適中,色澤油亮均勻。
香味:香菇的鮮味與菜籽油相協調,無油膩感,各口味香菇醬風味獨特鮮明。
口感:有嚼勁,口感舒適,不悶膩。
風味:各種調味料的口味相互協調,且具有獨特的風味。
雜質:無焦糊顆粒,菇粒水分含量低,油色清亮,無渾濁。
2.4.2 理化指標和營養指標
按最優配方制作香菇醬共10批,按照1.4.5項下方法對樣品進行測定,實驗結果及限量標準見表6。結果顯示各項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
表6 質量檢查結果Table 6 Quality inspection results
3.1.1 香菇丁的大小
在香辣香菇風味醬的開發研究前期,發現香菇丁的切制大小對香菇醬的組織形態影響很大,于是對香菇丁的大小進行了考察與優化。考察了香菇碎末、香菇粒徑0.3 cm、香菇粒徑0.5 cm 3個水平。香菇菇粒過大,油炸時水分不易去除,成品不易咀嚼;菇粒過小,香菇醬形態不佳,口感軟爛,不易佐餐。最終確定了香菇的粒徑為0.3 cm,此時香菇醬成形最好,有嚼勁。
3.1.2 配料添加順序
本研究通過預試驗確定了香菇醬的配料為菜籽油、花生、干木耳、新鮮小米辣、黃豆醬、大蒜、花椒、食用鹽、白砂糖、五香粉、生姜粉、干辣椒粉。炒制過程中配料先后順序對于香菇醬的炒制和感官有一定影響,通過前期試驗考察和優化確定了各配方的添加順序,分別為花椒、大蒜、小米辣、辣椒面、炸制好的菇粒、木耳、五香粉、生姜粉、食用鹽、白砂糖、花生米、黃豆醬。該順序不僅能發揮出各配料的獨特香味,同時大大提升了香菇醬的風味。
近年來,香辣香菇醬研究的文獻很多[16-19],主要是研究或者優化香菇醬的制作工藝以及配方,均是采用香菇柄為原料制作香菇醬。而本研究是利用通江香菇打造全產業鏈,前期已用香菇提取液制作香菇曲奇餅干,現在將提取后剩余的香菇肉制作香菇醬,充分開發了香菇的價值,使香菇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且提取后的香菇肉較香菇柄鮮香味更濃郁、口感更好,所以制得的香菇醬本身就有良好的口感和鮮香味,無需加入味精、I+G、酵母提取物等添加劑,符合健康、綠色的食品理念。
本課題組研究的香菇醬主打香辣味,以迎合西南地區人們的口味,所以著重加入了花椒、辣椒面、小米辣、五香粉,以提高其香辣味;并且加入了花生和木耳,使得香菇醬味道更豐富、有層次。
通過預試驗、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確定了香辣香菇風味醬的最佳配方:每100 g干香菇,切成香菇粒徑0.3 cm,固定各配方用量分別為花椒1.5 g、黃豆醬80 g、食用鹽10 g、辣椒面40 g、小米辣12 g、五香粉1 g,大蒜14 g、生姜粉2 g、白砂糖2 g、菜籽油200 mL、干木耳15 g、花生粒30 g;工藝參數:油炸溫度180 ℃、油炸時間7 min、炒制溫度150 ℃;添加順序分別為:花椒、大蒜、小米辣、辣椒面、炸制好的菇粒、木耳、五香粉、生姜粉、食用鹽、白砂糖、花生米、黃豆醬。該配方制作的香辣香菇風味醬香菇柔軟,木耳爽脆,花生干脆,黃豆醬的香甜搭配小米辣的勁辣,口感層次分明,色澤油亮鮮艷,香味濃郁,味道鮮香麻辣,并對制得的香辣香菇風味醬進行質量檢查,各項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