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同坤
(陜西省鎮安縣柴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陜西 鎮安 711500)
茄子黃萎病俗稱半邊瘋、黑心病,為半知菌亞門輪枝菌屬真菌,屬真菌性病害。茄子多在座果后開始出現癥狀,而且多自下而上或一邊向全株發展。發病初在葉緣及葉脈間變黃,晴天高溫時呈萎蔫狀態,早晚可恢復,后發展至植株半邊葉變黃褐并萎蔫下垂脫落,嚴重時全株葉片變褐,萎蔫脫落,僅剩光稈。產量損失嚴重,甚至絕收。為防止此病危害,筆者進行了茄子黃萎病防治效果試驗。
1.1 試驗地概況。試驗地設置在陜西省鎮安縣柴坪鎮茄子地,試驗面積400 m2,試驗區域地處秦嶺東段南麓,為秦嶺土石山區,土壤為黃褐土,土壤肥力中等,生長一般,該地有茄子黃萎病發生,危害較嚴重。
1.2 試驗方法
1.2.1 農業防治試驗。從定植到盛果期是防治關鍵期,采用如下農業技術措施:①與十字花科或百合科等蔬菜輪作3年以上;②小水勤澆,保持地面濕潤,不龜裂,避免用井水直接澆灌;③及時清除病葉、病果、病株,深埋或燒毀。試驗設置農業防治與未防治(CK)2個處理組,以病株為小區,坐果后調查防治效果。
1.2.2 種子消毒處理防治試驗。用種子重量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2 h,洗凈后催芽。試驗設置種子消毒處理與未消毒(CK)2個處理組,以病株為小區,果實坐果后調查防治效果。
1.2.3 苗床土壤消毒處理防治試驗。苗床用40%棉隆10~15 g/m2與15 kg細土混勻,翻入15 cm深,覆地膜熏蒸,土溫15℃~20℃時,10~15 d后揭膜排氣,5~7 d藥氣排凈方可定植。試驗設置苗床消毒處理與未消毒(CK)2個處理組,以病株為小區,果實坐果后調查防治效果。
1.2.4 藥劑灌根防治試驗。發病初,用10%雙效靈水劑200倍液、15%防萎蔫生態液300倍液進行灌根,以清水對照,每株澆500 ml藥液,每10 d澆1次,連續3次,最后一次灌根后7 d調查防治效果。
2.1 農業防治效果。從表1可以看出,通過輪作、小水勤澆、避免井水直接澆灌、清潔田園等措施后,其病株減退率為87.6%,防治效果良好。

表1 農業防治效果
2.2 種子消毒處理防治效果。從表2可以看出,用種子重量0.2%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種2 h,消滅附在種子表面病菌,其病株率為10%,防治效果較明顯。

表2 種子消毒處理防治效果
2.3 苗床土壤消毒處理防治效果。從表3可以看出,苗床用40%棉隆熏蒸后,減少了土壤中的病菌,減輕了病害,其病株減退率為90%,防治效果明顯。

表3 苗床土壤消毒處理防治效果
2.4 藥劑灌根防治效果。從表4可以看出,發病初,用10%雙效靈水劑200倍液、15%防萎蔫生態液300倍液灌根后,其病株減退分別為91.6%、88.2%,防治效果較明顯。

表4 2種藥劑灌根防治效果比較
茄子黃萎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屬真菌性病害,危害較嚴重。試驗結果表明,用農業防治后,其病株減退率為87.6%,防治效果良好。用50%多菌靈消毒處理后,其病株率為10%,防治效果明顯。苗床用40%棉隆土壤消毒熏蒸后,其病株減退率為90%,防治效果明顯。發病初,用10%雙效靈水劑200倍液、15%防萎蔫生態液300倍液灌根后,其病株減退分別為91.6%、88.2%,防治效果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