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蘭恒敏/通訊員 尉光 王學兵 崔鑫
“劉師傅,這兩天咱工作面的氣溫降低了,風速也柔和多了!”“是啊!因為咱礦13307工作面投入使用了‘智能通風’。”近日,山東能源臨礦集團王樓煤礦采煤一工區的一對師徒一邊工作一邊交談。
據介紹,這是該礦創新性“嫁接”礦井大數據建設平臺并投資建成的臨礦集團第一套智能化通風系統,可實現以風定產、智能調節、精準控風、實時控制,提高了礦井通風安全管理和分析決策水平,實現了可視化“無人值守”。
同處濟寧地區的臨礦集團魯西煤礦選煤廠在省內率先引進智能干選系統,可通過WiFi對設備運行參數進行遠程調整和實時監控。日前,系統升級改造圓滿完成,18名選矸工被分流到其他崗位,徹底結束了該礦人工選矸的歷史,并且每天選矸量由原來的200噸增加到600噸,工效提高2倍。
像這些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智能、前沿、“高大上”的技術,如今正在臨礦集團穩步推進。
“經過兩年多的新舊動能轉換工作,集團上下形成了令人欣喜的創新理念、創新氛圍、創新環境和創新機制,涌現出層出不窮的創新成果和迭代疊加的創新紅利。一個創新動力強勁、創新工作活躍、創新成果卓越的創新型臨礦集團正在建成。”日前,臨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孝孔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16年3月,臨礦集團新班子上任后,總結了煤炭黃金10年和危機4年來的發展經驗、教訓,得出結論:市場殘酷無情,危機變化無常,唯有練好內功、固本強基,才能應對挑戰;唯有打造成長性、領先性企業,才能永續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以市場為師,向先進看齊”,確立了創建“領先性”企業發展戰略。
“領先性”領導班子是戰略實施的中流砥柱。臨礦集團出臺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20條綱要”,提出強化領導班子政治敏銳能力、管理提升能力、資本運營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四個能力”建設。
“我們要把學習能力作為企業的戰略性資源對待,把對學習的投入作為戰略性投資,向學習要動力,向學習要效益,向學習要發展。”劉孝孔還為到浙江大學參訓人員提出“思考題”:臨礦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影響企業發展的障礙是什么?怎樣創建領先未來的體制和機制?
在浙大寧靜的校園里,參訓人員圍繞“臨礦三問”,結合老師所講,展開熱烈討論,對標審視各自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培訓后,集團各級領導結合實際和所學所感,紛紛撰寫關于推動臨礦集團轉型升級的新理念、新動能、新活力的論文和建議,并將優秀論文集結形成《浙大歸來話升級》一書,將學習成果應用于臨礦集團實際工作中,為集團領先性戰略的實施提供解決方案。
針對人才選拔渠道狹窄、人才發展常遇“天花板”等問題,他們打破“論資排輩”的選人用人常規,逢晉必考、逢用必考、逢汰必考,構筑以考定優、用考選才、憑考晉升的員工成長平臺。
一年多來,25個專業近3000人參加了專業考試選拔,其中383人通過選拔進入人才庫,162人得到提拔重用。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三考一聘十二級臺階”人才選拔制度,實施“員工職業生涯攀登”計劃,推行了干部交流任職、契約化管理制度,找到了一條人才選拔、使用的新路子。一批70后、80后、90后中青年優秀干部被充實到臨礦集團各層級管理技術團隊。同時,建立了“人才庫和人才池”大數據,為未來20年至30年的人力資源提供了人才支撐和資源保障。

臨礦集團大數據-財務共享中心正式啟用,標志著“云上臨礦”駛入發展快車道(攝影/孔慶玉)
“三考一聘”釋放了臨礦集團人才培養的蝴蝶效應,影響帶動各類人才流動達600余人次,人力資源成為“一潭活水”。
“浙商之先,啟智臨礦;浙大之光,維新吾邦!”這是前不久臨礦集團贈送給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錦旗上的“錦句”。在此之前,臨礦集團被該學院授予年度“最佳學習型企業”稱號。
他們還在領導干部中開展讀書活動,要求每名干部每季度讀書不少于一本,并寫出讀后感。《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出版后,臨礦集團黨委迅速組織全體黨員領導干部認真學習,學思踐悟習近平“知青歲月”,用“梁家河”精神和毅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通過學習力建設,以思想觀念轉換引領新舊動能轉換,使廣大干部和管理人員的心智模式得到了改變,思想維度得到了拓展,磨礪了各級領導干部在攻堅克難中的堅韌不拔、在優異成績前的清醒堅定,保持了集團領先性戰略的鏗鏘落地,為轉型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
目前,創新正成為臨礦集團新的資源稟賦和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了新舊動能的加速轉換,一批領先性、革命性、顛覆性的臨礦速度、臨礦質量、臨礦模式、臨礦品牌和工業3.0“示范工程”“樣板工程”陸續誕生。2017年,臨礦集團新增煤炭產能1000萬噸,實現營業收入248億元,實現利稅50億元,人均收入8.5萬元,如期實現年初黨代會提出的“再造一個新臨礦”目標。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化改革大趨勢和轉型發展硬任務,臨礦集團以戰略視野、長遠眼光尋求新舊動能轉換破解之道,應用新技術,推廣新模式,培育新業態,推動傳統產業脫胎換骨。
為了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2016年4月以來,除南下浙江、浙大學習浙商快捷高效的新思維、新管理外,臨礦集團新領導班子帶領集團中層和二級單位黨政領導,先后到省內大數據先鋒紅領集團學習互聯網個性化定制,北上神華集團學習“互聯網+煤炭開采”新工藝,西進晉煤集團、陽煤集團學習云計算條件下的煤炭貿易。與巨人比肩對標找短板,以“云計劃”為臨礦集團的未來增添新動能。
通過考察學習、對標反思,臨礦集團成立了新舊動能轉換領導小組,制定了《臨礦工業3.0+升級改造計劃》和以大數據為核心的五大平臺建設方案,推出10大類26項重點工程,發布了《大數據應用發展規劃綱要》和《大數據建設方案》。并由此建立起五大共享平臺,構建起數據資源橫向集成共享、縱向融合貫通的運營“四梁八柱”。

以五大數據平臺為支撐的臨礦集團大數據中心,開啟大數據分析新模式(攝影/孔慶玉)
“必須搶抓機遇,拿出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勇氣,以‘砸鍋賣鐵’‘趕鴨子上架’‘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和氣魄,把集團目前的工業2.0轉型升級到工業3.0、4.0。”劉孝孔的語氣十分堅定。
有決策者的強力推動,有充沛的資金支撐,五大共享平臺和26項新舊動能轉換重點工程齊頭并進、次第鋪開;一個個傳統煤炭行業的技術和管理模式正在被顛覆和改寫,新動能逐步取代舊動能,臨礦集團呈現出一派蓬勃發展的新氣象。
動能轉換呈現“加速跑”的發展態勢。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為重點的采掘工藝革新取得新突破:2017年8月1日,財務共享平臺成功上線,當年11月、12月,人力資源、安全生產共享平臺相繼建成;2018年1月1日,設備管理、黨建共享平臺建成;3月23日,財務共享平臺建成啟用;5月2日,臨礦集團黨政領導班子工作例會上,首次以安全生產、資金結構、人力資源、設備運營、煤質管理等6張表形式,開啟大數據分析新模式,向人們呈現了由“人治”向“云管理”悄然轉變的初具雛形的“云上臨礦”。
“大數據共享五大平臺的集體入列,使得臨礦集團既可以盤活閑置資源,激活沉默成本,讓各類要素優化配置;又可以重塑組織架構,壓減流程鏈條,讓動力活力松綁涌流。管理革命和技術革命相融共生、雙輪驅動,必將大大提速新舊動能交織交換的進程,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促進‘老樹發新枝、老鷹長新翅’。”劉孝孔對臨礦集團的發展十分有信心。
按照臨礦集團的規劃,從今年開始的4年內,將依托五大共享平臺,以數字化轉型推動管理架構和流程再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創建獨具臨礦特色的商業模式;同時,運用大數據運營管理,形成臨礦的自主知識產權,建設專業化隊伍和產業化公司,以創造貼有“云上臨礦”標簽的價值和紅利。
目前,臨礦集團已建成投用田莊煤礦薄煤層自動化采煤工作面、郭屯煤礦第一個厚煤層一次采全高工作面、株柏煤礦第一個急傾斜煤層機械化開采工作面和魯西煤礦第一個快速掘進成套裝備工作面。而以王樓煤礦第一個無人或少人值守工作面為標志,臨礦集團全面開啟了智能化值守模式,實現了從“守崗盯靠”到“無人則安、智能運行”的理念革新,改變了“增產必增人”的舊動能管理模式,以“彎道超車”的發展態勢步入山東大型煤炭企業第一方陣。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有10多次強調“科技”,50多次強調“創新”。可以說,創新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最強引擎。
臨礦集團積極對表對標十九大精神,積極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堅持“技術產業化、產業智能化”方向,大力實施創新引領戰略,著力構建“創新型臨礦”。
“通過機械化換人提效,田莊煤礦從‘去產能’礦井中解放了出來,發展壯大了起來,僅機械化開采工藝變革一項,年綜合創效就達4000萬元。”田莊煤礦黨委書記、礦長李宗國向記者說起薄煤層開采時,滿臉的自豪感。據了解,針對薄煤層炮采炮掘落后工藝的實際情況,該礦探索推行以薄煤層機械化、自動化開采為主的工業3.0+裝備升級,實現了從炮采到高檔普采再到綜采工藝的“三級跳”,徹底告別了炮采炮掘史。薄煤層開采這一“絕活”,讓田莊煤礦起死回生的同時,也成為臨礦集團新班子上任后即時獎勵的“第一單”——60萬元的重獎。
遠在內蒙古的上海廟礦業公司則拿出200萬元科技創新基金,針對現場“卡脖子”難題“懸賞破案”,取得可喜成果:對軟巖、地下水害特性攻關獲重大突破,《上海廟礦區膨脹型富水軟巖地層高產高效工作面與綜合疏放水成套技術研究》成果獲得臨礦集團100萬元重大獎勵。
“最近我們在3下A02工作面應用鋼管混凝土高效沿空留巷技術取得成功,實現了無煤柱開采。在中厚煤層采用留巷技術,這在省內尚屬首次,是魯西煤礦青創聯盟成立以來的一大成果。”臨礦集團魯西煤礦礦長范吉宏介紹說。據悉,僅此一項可新增利潤1600余萬元。目前,青創聯盟匯集青年創客221人,他們打破區隊班組區劃,構建了面向全礦的“技術共享圈”。
像魯西煤礦這樣的創客小組,在臨礦集團各二級單位達49個。目前,臨礦集團在冊員工平均年齡37歲,35歲以下員工占42%,專兼職創新人員共計5300余人,年推出創新成果500項以上,特別是青年員工已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
會寶嶺鐵礦“青年創客中心”發揮90后年輕職工占多數的優勢,給他們壓擔子,讓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出彩”。青年創客中心共有4支創客團隊,他們面向全體干部職工征集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疑難雜癥”,以難題的形式進行申報,申報成功后懸賞定價,等待認領攻克。2017年4月成立至今,共計征集難題108項,攻克35項,直接經濟效益3500萬元。其中,大學生創客團隊針對爆破大塊率居高不下的問題,試驗成功多排微差爆破技術,原礦石產量由5000噸/天提高到6600噸/天,出礦效率提高31%,人均工效提高9.3%;機運創客團隊立足工業智能化研究應用,在中細碎車間運行巡檢機器人,把職工從噪音和粉塵環境中解放了出來。
“要想有未來,必須有強大的研發力量。”山東玻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牛愛君說,“玻纖行業投資大、技術門檻高,核心技術集中在玻璃配方和浸潤劑部分。2016年,我們與世界玻纖行業龍頭歐文斯科寧公司簽訂技術許可和生產供應合作協議,產品技術和質量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目前,我們正在大力加強研發投入,同時補齊供應鏈、強化生產鏈、延伸產品鏈,企業實現了由跟跑、并跑到接近領跑的歷史性飛躍。”據了解,山東玻纖今年上半年累計生產成品紗151485噸,同比增長4%;實現營業收入93129萬元,同比增長10%;完成經營性利潤11642萬元,同比增長44%。
近兩年,臨礦集團不斷深化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在集團層面成立了技術研究院、安全經濟技術環境“一體化”研究院和礦井水害防治技術、智能化自動化技術等7個研究所,二級單位層面也全部成立了專門的科技管理機構。同時,建立了科技經費穩步增長機制,集團科技投入年均增加0.5個百分點,“十三五”末將達到3%以上,以科技經費的提取使用倒逼項目研發、成果轉化漸成常態。
建立科技創新重獎制度,創造性地將創新創效收入納入薪酬結構。從2016年開始,臨礦集團與二級單位簽訂科技項目責任書,將創新投入、創新成果、創新效益同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分管副職政治待遇、經濟待遇掛鉤,對完不成創新任務的單位,扣減主要負責人、分管副職年度薪酬,以此強化科技創新在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帶動作用。據悉,在剛剛召開的臨礦集團“臨礦之最”“臨礦第一”新舊動能轉換創新成果表彰大會上,8個單位分別獲得2017年度科技工作成績特別優秀單位獎、優秀單位獎、進步最快單位獎,資金分別為30萬元、20萬元、10萬元。
在大數據二期工程推進過程中,臨礦集團將重點扶持一批從事數據采集、數據加工、數據應用的創新個體、創客團隊,讓數據動起來、用起來、活起來,成為創客創新的支撐。他們將利用3~5年的時間,構建集團、礦廠、區隊、班組4個層級、功能和層次不同的40個創客中心,打造遍布各領域、覆蓋各產業的300個創客團隊,年推出成果交易、課題懸賞、難題求解2000個,年綜合創效達到1億元以上。對于創新創造的獎勵,臨礦集團毫不吝嗇。兩年來,集團有100多項創新成果獲得重獎,百余項知識產權成果獲得獎勵。2016、2017年累計發放創新成果獎金達2700多萬元,今年有望達到3000多萬元。

臨礦集團玻纖公司二線引絲車間工作現場(攝影/張宗宇)
“要強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現場觀摩會的創新成果、成熟經驗、管用辦法和‘微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落實落地、開花結果。”7月26日,在臨礦集團創新成果巡展啟動儀式上,劉孝孔強調,要及時把這些成果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讓創新成果覆蓋到相關領域、相關崗位,以舊創新引發新創新,以小創新推動大創新,以已創新激發未創新,從而產生榜樣效應和蝴蝶效應。
新舊動能轉換集中發力,優質產能快速釋放,使臨礦集團的資產質量、贏利水平和抗風險能力等穩步提高。2017年,臨礦集團完成產量、銷售收入、利潤、資產總額、上繳稅金、經濟增加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等10項關鍵指標,均創臨礦建企以來最好水平。其中,產量、資產、收入、工效等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倍增效應,相比2011年史上峰值的“千萬百億”,相當于一年再造了一個“新臨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