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徐天寶/通訊員 姜玉泰 李志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紅色基因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躋身世界500強第234位的山東能源集團,重組前的6家礦業集團建企均超過60年,其中3個礦區開采歷史過百年,目前是山東省規模最大、人員最多的省屬國有企業。
“作為一家新集團、老企業,山東能源有著得天獨厚的‘紅色基因’資源優勢。我們以打造政治引領型企業集團為主線,結合時代特點,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煥發跨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和強大生命力,成為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位民說。
上世紀20年代,13位黨的一大代表中的王盡美和鄧恩銘,先后到山東能源淄礦集團前身淄博礦區宣傳革命思想,點燃了革命之火,隨即創建了“中央直屬特別黨支部”、淄博礦區第一個黨支部洪山礦區黨支部,并領導工人建立起了山東第一個煤礦工會組織山東礦業工會淄博部。
山東能源集團秉承百年底蘊、紅色基因,勇做主力軍,當好排頭兵,堅定不移推動能源集團走在山東省屬企業前列,保持全國煤炭行業一流水平,不斷把創建“中央直屬特別黨支部”等首創精神發揚光大,勇敢地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貢獻山能力量,彰顯山能擔當。
2011年3月,山東能源集團掛牌成立。由于重組企業形成的資源質量差、產業小散弱、富余人員多、社會負擔重“四大歷史難題”,和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協同不足“三大現實問題”,尤其是受2012年以來煤炭市場持續低迷、融資環境不斷惡化的耦合影響,企業生存發展一度舉步維艱。
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山東能源集團加強黨的建設不動搖,發揮黨組織作用不松懈,貫徹黨的路線方針不偏離,著力推動新的實踐,譜寫新的輝煌。特別是2015年以來,集團以改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集團管控體制得到理順為契機,抓機遇、強擔當,承壓奮進、砥礪前行,提出建設“四新山能”戰略目標,三年邁出三大步。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效益增、質量高的良好態勢,銷售收入、利潤、凈利潤、稅費、社會貢獻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均排在山東省屬企業前列。
據了解,目前山東能源集團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分別由成立之初的1315億元、1046億元增長到3000億元、3085億元,連續7年躋身世界500強;商品煤產量連續6年過億噸,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同行業前三名,成為全國第二大優質煉焦煤供應商、華東第一大清潔高效煤炭供應商。
“紅色基因”催動山東能源集團取得了一系列驕人成就,多項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將企業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方位:在全國能源行業及我省企業中率先實施市場化債轉股,到位資金102億元,資金落地規模全省最大、成本最低;持續推進去產能、除“僵尸”、治虧損、降杠桿,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去產能計劃,成為全國先進典型;率先在全國取消夜班生產,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三班倒、打連勤”作業模式,引領了煤炭行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融入“西氣東輸”戰略,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伊犁2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投產運營;面對全面從嚴治黨以及強化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新要求,建立了全國首家企業黨支部書記學院,“微型黨課”“黨支部書記任職資格認證”等做法在全省推廣,黨建工作走在省屬企業前列……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九五”時期,由于資源枯竭,淄礦集團前身淄博礦務局成為全國36家特困煤炭企業之一。面對煤炭資源枯竭和扭虧脫困的沉重壓力,淄礦集團上下在企業黨委號召下,發出“不靠天不靠地,自救解困靠自己”的最強音,在艱難中突圍,在逆境中奮起,率先在煤炭行業進行經營機制轉換,率先用新機制、新模式建設新礦區,使一個衰老礦區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和淄礦集團一樣,當時曾連續28年虧損、全國36家特困企業之一的臨礦集團,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自上而下進行改革,先后完成了改革改制、關閉破產和主輔分離工作,實現了由工廠制向公司制的轉變,走出了一條國有困難煤炭企業改革脫困的新路子。
長期以來,山東能源集團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作為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作為指引企業發展方向的“根”和“魂”,始終堅持加強黨的建設不動搖,始終發揮黨組織的作用不松懈,始終貫徹黨的路線方針不偏離,凝聚了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奮進力量。特別是2015年改建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以來,山東能源集團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把黨的政治建設始終擺在各項工作首位,聚力打造政治引領型企業集團,使黨的建設開創了新的局面。
據了解,目前,山東能源集團擁有基層黨組織2692個、共產黨員69746名,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逐步規范化、制度化、系統化、一體化,探索形成了“12321”黨建工作新格局,并創出了“微型黨課”“黨支部書記任職資格認證”“黨建工作項目化管理”等品牌。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面提升,使黨組織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了企業改革發展的“主心骨”。

山東能源重裝集團智能機器人焊接車間
始建于1958年的山東能源肥礦集團,2012年以來受煤炭行業整體下滑、企業歷史包袱沉重等因素影響,整體經營出現大幅虧損,瀕臨破產。到2015年底,該集團資產負債率高達150%,貸款總額近140億元,超過10個月發不出工資,淪為“僵尸”企業。
面對巨額債務,山東能源集團把黨建工作政治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優勢、競爭優勢、核心優勢,創新性地對肥礦進行改革重組。通過實施債務、資產和人員“三個重組”,有效化解了區域金融危機、社會穩定、企業破產、資金安全“四大風險”,真正體現了與去產能、除“僵尸”、治虧損、促改革“四個結合”,基本達到了政府、債權銀行、企業、員工“四方滿意”,較好地實現了肥礦重獲新生、集團整體減負、歷史問題妥善解決、社會效應有效展示“四大收益”,使肥礦集團重獲新生,成為全國較大資產、較大債務困難企業改革重組的成功案例。
目前,山東能源集團煤電化、醫地養、產融投“三大一體化產業”實現協同發展,煤炭、煤電、煤化“三大傳統產業”持續改造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物流貿易、現代金融服務“五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濟南總部核心區及內蒙古上海廟、新疆伊犁、棗莊、菏澤“1+4”轉型發展支撐基地初步形成,“十二五”規劃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提前3年實現。
“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在沂蒙這片紅色熱土上,臨礦集團的前身竹園煤礦在黨組織的號召下,一邊組織生產,一邊支援前線,為八路軍和解放軍兵工廠造炸藥、造地雷和土槍土炮提供燃料,為抗日戰爭勝利和新中國成立作出了積極貢獻,被譽為“濱海一寶”。
在企業發展進程中,一代代山東能源人傳承發揚“濱海一寶”體現出的沂蒙精神,始終以擔當國企責任、奉獻綠色能源、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作為神圣使命,發揮國有企業的政治優勢,引領職工群眾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國家發展貢獻山能力量,彰顯山能責任,展示山能形象。
2015年12月25日,平邑縣發生石膏礦坍塌事故,井下29名作業人員,4人自救升井,25人被困井下……
接到救援指令,山東能源集團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調集6家礦業集團的專業礦山救援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參加搶險救援,在黃金時間搶救出7名遇險礦工。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又經過36個晝夜的全力搜救,將被困井下200多米的4名幸存礦工成功救出。
據了解,圍繞我國社會發展需要,山東能源集團大力弘揚紅色優良傳統,奉獻愛心、服務社會,始終忠實履行一個國企應擔當的社會責任,積極踐行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深入開展“慈心一日捐”“村企共建”等活動,對口支援新疆建設,開展“第一書記”扶貧,社會捐助2.68億元。社會貢獻逐年攀升,去年實現社會貢獻總額620億元,居省屬企業第一位。集團成立以來,累計實現利稅1491億元,上繳稅費1088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東能源集團以打造清潔能源供應商為目標,推動綠色開采、高效生產、清潔利用、高質量供應,將黑色煤炭做成了綠色能源。據了解,目前,山東能源集團已形成“生產源頭矸石換煤-生產過程綜合利用-廢棄物吃干榨凈”綠色清潔高效利用體系,“產煤不見煤、排矸不提矸、污水不外排、垃圾不落地”成為集團的“綠色名片”。
同時,山東能源集團大力踐行塌陷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累計投入資金12.69億元,共對12.62萬畝采煤塌陷土地進行了治理,并按照“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的生態修復原則,建成一批集種植、養殖、生態觀光和度假休閑于一體的農業生態園和觀光景區,使得“礦山變青山、濁水變綠水、礦區變景區”,彰顯了秉承“紅色基因”的山東能源集團為鄉村振興“挖出烏金、還回綠金”的國企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