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
吳讓出生于1992年,天府之國的鐘靈毓秀,滋養了無數神奇花草,也滋養著她細膩的心思和對美獨有的敏銳洞察力。因為喜歡花草,她高考選報了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園藝系。
大一的某一天,學長手上一枚小小的押花鑰匙扣,極簡單的樣式,卻擊中了她。她開始去了解押花,原來,壓花源于英文的pressedflower,又叫“押花”。這是一門將植物學與環保學融于一體的藝術,創作者將植物材料包括根、莖、葉、花、果、樹皮等經脫水、保色、壓制和干燥處理而成平面花材,經過巧妙構思,制作成精美的裝飾畫、卡片和生活日用品等植物制品。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是國內第一個將押花藝術納入專業必修課程的高校。吳讓好不容易盼到大二,終于可以選修她喜歡的押花藝術課程。那年春天,20來人的押花興趣小組就這樣成立了。老師用休息時間教大家押花,吳讓和同伴們利用課余時間積累押花花材,學習押花技能。
喜歡一件事很簡單,但要想精通,卻需千百倍的努力和付出。押花并不容易,相比植物標本,押花需要盡可能保留花草原本的色彩、光澤、質感,要用專用工具和技術,如押花板、微波押花器等,讓植物迅速脫水、造型。此外,還要想辦法隔絕空氣、避免陽光照射……任何一個環節的小差錯,都有可能前功盡棄。

押花的形式多樣,墻面、桌面、燈罩、掛飾、貝殼、裝飾畫、蠟燭、卡片等等,只要有平面、能密封,都可以成為押花的載體。因此,押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生活藝術。但是,吳讓不喜歡將押花稱為“藝術”,更希望說它是一種“自然”,因為“藝術中摻雜了太多人的味道”。押花是自然的產物,是大自然各種元素的組合,植物的任何紋理、形態、色彩都有其各自獨特的魅力,不需人的改變,只要保持原真。從此,吳讓的世界變得很“小”———小得能看見磚縫中的苔蘚,看見墨綠色灌木背后灰白色的絨毛,看見交織的葉片被陽光繪上的別致花紋;她的世界也變得很“大”———小小花瓣上的色彩漸變竟然能覆蓋整片天空,纖細的葉脈中竟然藏著萬千形態,各色花草組合在一起,竟然變身山水、動物、肖像、風景。她的時間變得很“慢”———慢慢走路,慢慢尋找,慢慢收集,慢慢地沉醉在花草的世界里,樂此不疲。
年輕的吳讓一門心思扎進了押花世界,教室、宿舍、押花實驗室三點一線,成了她的日常。大學期間,學業、學生會、社團以及各種專業性技術比賽,她一個也沒落下,但唯獨押花時候的自己,是她最想要的樣子。就這樣,吳讓越學越喜歡,干脆決定把押花當作自己的職業,立志成為一名押花師。
押花素材一般來源于自己種植、切花市場購買、園藝企業基地或郊野收集,所以采集植物時需要到處跑、到處找。
因為要尋找最合適的花朵進行押花,一年四季,吳讓都會通過旅行尋找花朵。她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旅行是在祁連山,8月底高山草原上還有不少野花盛開。她進入一個牧民的家,跟對方講起植物標本和押花,表達了想采摘一些花草的想法,牧民欣然答應并親自幫她采花。從牧民口中,吳讓得知一些高原花卉有軟刺,牛羊并不喜歡吃,九月之后就會漸漸枯萎,被一層層的雪覆蓋。而把它摘下押花,就能在枯萎前,讓它永遠定格綻放。那些原本寂寂無名的小花小草,都是她眼中最珍貴的禮物,在她手中得以煥發新生光彩。
到制作押花作品時,要完全靜下心來琢磨。將花材一朵一朵擺放于押花板,設計構思押花作品、粘貼,都需要十分耐心和細心。浸泡在押花世界里,吳讓欣喜于自身的改變———她變得敏銳、沉穩、關注細節、樂于嘗試、執著完美、習慣等待,特別是與內心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她學會了用一朵花的姿態與世界相處:安靜生長、積蓄力量,沉默時不落寞,綻放時不張揚。
愛上押花之后,吳讓的衣食住行開始偏向于自然舒適,同齡人喜歡的包包、口紅對她沒有吸引力,反倒是逛個花卉市場能讓她興奮一整天。簡單的一片樹葉、一朵嬌花,這些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事物,卻在押花師們的手中綻放出別樣的光彩,或許對于押花師們來說,押的并不是花,而是樸素平凡的生活!
因為早早明晰了心之所向,吳讓還沒畢業,就成功申請到學校的創業基金,成立了押花工作室。
押花在歐美和日本十分流行,尤其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已經發展成了和插花一樣有地位的國家級藝術。但目前在中國,押花還未風行,甚至鮮為人知。吳讓說,她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能讓更多的人認識押花、了解押花。她和老師在北京推廣押花,希望押花能夠成為一個產業,包括開發各個園區的旅游商品、開辦展會、開設押花體驗課等等,讓更多的人體味押花的重生之美。
吳讓還參加了各類押花大賽,憑借精巧的構思和精致的手工,斬獲了不少獎項。2014年,她的作品《花叢中的布達拉宮》獲得韓國高陽國際押花大賽銀獎;2015年,作品《盼望》獲得韓國邱禮郡押花工藝大賽銀獎。2016年,她更憑借一幅《美國獨立宮》,摘得美國費城押花比賽的全場總冠軍。作品中,深深淺淺的藍繡球營造出天空、地錦葉片構成了斑駁的紅磚墻、迷你鐵線蕨和天目瓊花的葉片高度還原了樹木的色澤和質感……逼真生動,讓人很難想象這樣的畫作竟源自植物。2018年,她用高超的押花技藝創作了一幅以九寨溝為靈感的作品《鏡湖》,在3月美國費城舉辦的押花藝術作品比賽中斬獲黃帶獎。
對于吳讓來說,比獎項更重要的,是這些寶貴經歷,讓她有機會與世界級的押花大師及各國押花愛好者深度交流。這讓她相信,自己的小堅持,正在被更多人認識和接納,同路者也會越來越多。

2018年,吳讓回到成都,繼續自己的押花夢想。除了制作押花的飾品、家居裝飾、藝術畫作,同時開辦押花課程,帶領行色匆匆的都市人,感受慢下來的美好。這個姑娘仿佛有魔法,無論是婚禮上的手捧花,還是和父母一起登山隨手采集的樹葉,都能在她的手中變成永恒的紀念。在繁華鬧市,她想到可與婚慶鮮花產業合作,回收用過的鮮花,避免浪費、節約成本。在高原牧場,吳讓想到與當地的牧民合作,請他們幫忙收集花材,甚至教他們制作押花增加收入……
她是真正的惜花護花人,將最美的色彩定格于時光中,使落紅之美向暖重生,生活因此而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