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儀
我 在這里尋找答案……踩碎一地馨香,我 不禁輕呼:“梅花!”于是,便向小路盡頭望去,幾株梅花,清淡如雪,倒很合古街的韻味。
江南煙雨細細地飄著,像花針,像牛毛,像細絲,將我的頭發打濕,微潤在我的額頭,沾濕了我的睫毛,我站在招牌下躲雨。一個賣梅花糕的老人,穿著一雙老北京棉布鞋,鞋上的毛絮早已變得半黑半白,臉上的皺紋似鐵筆刻開,如長菊般縱橫舒展,嘴唇干裂,穿著一身土里土氣的大紅棉襖,她真和這仙風道骨的梅花一點也不相襯。守著破敗的店鋪,也許根本稱不上店鋪,與這古街的氣息格格不入,我甚至覺得她是如此骯臟。她的梅花糕會不會和她一樣的不堪?她看到我來,說:“先嘗一塊吧,不好吃不要錢。”看著小小的梅花糕,一塊塊依偎在一起甚是可愛,我忍不住拿了一塊放在嘴中,甜到心坎,真的很香。我決定買一包,可當我把手伸進口袋才發現忘記帶錢了。我尷尬地說:“我忘帶錢了。”我把這句話咬得很輕,老人看出了我的窘迫,操著柔和的蘇州口音說:“就當我送你了,反正也沒多少人買,放到明天也不新鮮了,女娃娃多拿幾包吧。”
“既然沒人買,那為何還要賣呢?”她笑了,含笑中有著歷經滄桑的苦澀,可眼中有一種光,驟然使我感到光輝,這光讓我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老人不慌不忙地回答:“不為多賺幾個錢,只不過是喜好,老祖宗的技能萬不能丟,這梅花糕就是家的味道!”原來她不只是一個賣梅花糕的人!不知為何,聽了竟有些傷感。淚是熱的,雨是冷的,可如今早已不知是熱還是冷。
重逢古街,直奔那招牌,紅棉襖的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藍棉襖,他聽著播放曲藝世界的收音機,守著一樣破敗的店鋪。我問他:“你好!原來在這里做生意的那個奶奶呢?”他關掉收音機,眼神黯淡,答道:“你說的人應該是我的母親,她走了,我繼承了她的遺愿,放棄了對戲劇的熱愛,過來繼續賣這梅花糕。”說完,他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雪花飄飄,望著他的淚眼,折射出的竟是和他母親一樣的光芒,一樣的期許。
雪,蕭瑟在梅花枝頭;梅,微潤在我的心中。就這樣記住了一位梅一樣的老人……
[作者系鎮江市江南學校八(3)班學生]
點評:
作者以梅花喻人。飄落的梅花營造了高潔的意境,噴香的梅花糕是老人堅持傳統手藝的象征,而蒼老的老人在小作者的細心觀察下竟也有了梅花的氣質。三者相互融合,相互照應,情境交融,情意深長。
(指導老師: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