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征 王增賢
【關鍵詞】脊神經后根切斷術;解剖學原理;機制;研究
【中圖分類號】R6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是一種介于神經外科與骨科之間的手術治療方法,是用于緩解痙攣型腦癱、痙攣性截癱等疾病肢體痙攣的重要技術。對于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的作用機制,就是為了阻斷脊髓反射的γ-環路,而選擇性地切斷脊神經后根中的部分Ⅰa類纖維,從而達到既降低了肌肉的張力,解除或緩解了肌肉痙攣,并且還保留住肢體的感覺不受影響的目的。全世界諸多學者對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進行了不斷的研究、探索和完善,使得它的治療效果逐漸被醫學界及眾多腦癱患者和家屬所認可。并公認為是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1 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的發展史
意大利學者Fasno[1]在1978年治療痙攣型CP患兒時,首先使用肌電刺激監測的方法,來測量脊神經后根不同神經束的興奮性,然后選擇性地切斷興奮性較高的脊神經后根纖維,手術獲得了很好的療效,但手術在胸腰段,容易出現圓錐損傷。1988年美國醫生Peacock[2]將手術部位由脊髓圓錐位置(胸腰段)下降到了馬尾水平(腰骶段),并完善了電刺激的方法,降低了手術風險。1990年,我國的徐林教授[3]首次在亞洲地區開展腰段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用于治療痙攣性腦性癱瘓的下肢痙攣,隨后又在頸部做了全世界首例頸段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用以治療痙攣型腦性癱瘓上肢畸形,并獲得成功。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經驗的不斷累積、總結,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的整個手術理論體系日趨完善。
2 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的機制
2.1 γ-環路理論
1896年,英國人Sherrington研究后發現,手術切斷貓的腦干導致四肢的痙攣和僵直,再切斷脊神經后根可以解除四肢的痙攣和僵直。自從1978年意大利人Fasno首先使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解除痙攣型腦性癱瘓的肢體痙攣以來,就一直延用阻斷脊髓反射的γ-環路理論來解釋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的作用機制。
肌梭呈梭型,可以感受機械牽拉的刺激,屬于牽張反射的感受器,當機體牽張反射太強,臨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以及肌肉痙攣。肌梭與Ⅰα類纖維相連,并與脊髓中的α-神經元發生突觸聯系;肌梭還與Ⅱ類纖維相連,參與傳導深感覺(本體感覺)。高級中樞傳導的下行沖動,首先傳遞給脊髓前角的γ-運動神經元,其發出纖維的可以支配梭內肌,控制肌纖維的收縮和長度,并使得牽張反射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強,繼而增強相應肌組織a-運動神經元的活動,導致肌緊張或痙攣,這一反射通路稱為γ-環路。
2.2 “外周-皮層-外周”大循環通路理論
經研究發現,大部分患者在行腰段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后,流涎、眼斜視和語言障礙得到了好轉,而且,大部分病理在術后上肢痙攣得到緩解,功能得了到較大的改善。這是因為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中,切斷了部分脊神經后根中的感覺神經,使得感覺神經傳導神經沖動的速度或強度比手術前都有了大幅度降低,即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后傳導到大腦皮質的感覺神經沖動減少,繼而使大腦皮質的興奮性也隨之降低[4-6]。于是,大腦皮質發出的神經沖動自然也會隨之減少,這一理論屬于“外周-皮層-外周”大循環通路理論。
2.3 以上兩種理論相結合
徐林[5]總結后提出,將以上兩種理論結合起來形成的“大、小環路”理論才可以清晰、完整的解釋那些單一用γ-環路理論或單一用 “外周—皮層—外周” 的大循環理論都不能解釋清楚的臨床病例。
參考文獻
[1] Fasano V A,Broggi G,Barolat-Romana G,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in cerebral palsy[J].Child Brain,2010,4(5):289-305.
[2] Peacock WJ,Arens LJ.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for the relief of spasticity in cerebral palsy[J].S Afr Med J,2012,62(4):119-124.
[3] 徐 林,崔壽昌,趙 利,等.高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14例初步報告[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1999,14(4):193-195.
[4] 徐 林.關于開展腦癱SPR的若干問題[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5,02:141-142.
[5] 王正雷,徐 林,李樹春,等.SPR治療痙攣型腦癱及其誘發電位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9,06:32-34.
[6] 易 斌,徐 林.選擇性腰骶神經后根切斷術的電生理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1999,10:28-3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