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治濤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人發生心房顫動的主要表現和防治措施。方法 調查分析2017年我院收治的心房顫動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結果 150例老年患者伴有其它疾病,患有高血壓38例(25.3%),冠心病31例(20.1%)占19%,風濕性心臟病22例(14.7%),其它類疾病的比例較小。心房顫動患者陣發性94例(62.7%),持續性56例(37.3%)。結論 老年人發生心房顫動與冠心病、高血壓存在的一定的關聯作用。老年人患有心房顫動會引發栓塞,治療心房顫動要注意抗凝。
【關鍵詞】老年人;心房顫動;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心房顫動是老年人常見病,臨床表現為心律失常,心房活動發生紊亂。相關資料表明,心房顫動的發病與患者年齡有關,患病機率和年齡成正比。心房顫動會引發多種并發癥,如栓塞、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缺血等。老年患有心房顫動后會影響到生活質量。治療老年人心房顫動需要結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以提升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我院收治的心房顫動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齡63~84歲,平均年齡(69.4±7.3)歲,患有高血壓38例(25.3%),冠心病31例(20.1%)占19%,風濕性心臟病22例(14.7%),其它類疾病的比例較小。心房顫動患者陣發性94例(62.7%),持續性56例(37.3%)。
1.2 治療方法
我院對150例心房顫動患者采用了如下治療方法:①分析原發病并進行治療,特別注重心功能不全的治療,采用了抗凝藥物,預防栓塞的發生;②藥物干預復律;③電方式復律;④心室率干預;⑤實施射頻消融術。
2 結 果
統計治療方式發現,150例老年心房顫動患者實施藥物復律65例,心室率控制成功56例。患者在治療中實施劑量調節,128例(約85%)患者在靜息下心室率可以維持在65~85次/min。
3 討 論
老年患者發生心房顫動通常存在其他老年病,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壓占有很大的比例。冠心病和高血壓是心房顫動發生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房顫動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特別是當前社會中,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的精神壓力增大,都會對心臟和血壓產生不良影響。此外,由于當前飲食結構的改變,高熱量、高糖分、高脂肪食物的攝入量在增加,容易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心病的發生。冠心病和高血壓會引發心肌缺血,由于心肌缺血會影響到心肌的傳導速度,情況嚴重時會發生心房顫動。相關研究表明,老年人由于器官的衰老,心房間質會發生不均勻性纖維化,會加劇慢性傳導的發生機率。如果誘發房顫,將加劇房顫維持時間,影響心臟功能,特別是在迷走神經張力增高的情況下,傳導系統發生退變,心肌發生興奮會引發房顫。
當前對于心房顫動治療多采用藥物干預。但是藥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會引發多種并發癥,比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藥物治療不僅難以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反而會由于存在副作用會引發其它問題。當前在心房顫動的治療中多采用控制心室率的方法。控制心室率可以采用鈣拮抗劑和β受體阻滯劑,這有助于改善心動過速;②控制心室率可以降低住院率,由于患者在門診實施治療,也可以及時對用藥量進行調整。
老年人發生心房顫動的機率較高,發病后風險較大。由于心房顫動的發病機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結合病理和生理采用合理的治療方式。治療老年患者的基礎疾病,控制心室率并實施抗凝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癥狀,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防止栓塞和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機率。醫務人員在治療老年患者心房顫動要加強發生血栓的認識,特別要認識到引發并發癥的嚴重后果,要注重監測老年患者的治療狀態。
對老年患者實施早期的積極治療可以有效預防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的發生,避免發展為慢性房顫。在患者病程的不同階段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給予合理治療,使患者的各項指標得以早期糾正,積極預防不良反應以及相關并發癥發生。老年人由于年齡原因,身體機能在逐漸下降,通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病情不穩定,會經常發作,因此老年患者的體質較弱。但是有效的治療可以控制房顫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老年人發生心房顫動與冠心病、高血壓存在的一定的關聯作用。老年人患有心房顫動會引發栓塞,治療心房顫動要注意抗凝。
參考文獻
[1] 梁秀錦.老年心房顫動患者抗凝治療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5(7):103-104.
[2] 李云翔.關注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J]新醫學,2015(10):201-202.
[3] 孫志紅.高血壓與心房顫動[J]中國醫藥導刊,2016(8):164-165.
[4] 李紹深,郭立軍.阿司匹林與華法林在心房纖顫中預防血栓形成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0):225-22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