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目的 本文就產后一體化護理在維持新生兒早期體溫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選取2018年上半年在我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兒9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6例;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實驗組則予以產后一體化護理,對比二組新生兒在出生后各時點的體溫值、低體溫發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實驗組新生兒在出生后2 h、6 h、12 h、24 h的體溫均高于參照組,實驗組的低體溫發生率低于參照組(2.17%<19.57%),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參照組更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新生兒開展產后一體化護理干預,對維持早期體溫穩定具有顯著幫助,還可提高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產后一體化護理;新生兒;早期體溫;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當胎兒從溫暖、潮濕的子宮內娩出后,會難于適應寒冷干燥的外部環境,導致體溫波動較大,甚至會出現低體溫引發疾病[1]。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且皮下脂肪層薄、血管豐富,容易散發熱量,再加之其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對體溫調節能力也較弱[2]。新生兒的護理工作尤為重要,為提高護理質量,我科在2018年上半年開展了產后一體化護理措施,并將其效果與常規護理方案進行對比,現將對比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上半年在我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兒9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7例,女45例,體質量2640~4150 g,平均(3245.2±258.5)g。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6例。對比兩組小兒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標準:將早產兒、伴有先天性疾病、因產婦疾病未能接受母乳喂養的小兒予以排除。
1.2 方法
參照組:本組新生兒予以常規護理,包括體征監測、皮膚清潔護理等。實驗組:本組新生兒則予以產后一體化護理干預;為母嬰提供“待產-分娩-產后休養”的家庭化產房。在新生兒出生后,由產科、兒科的醫護人員共同對母嬰進行密切監護。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8℃~30℃的中性溫度環境中,依據新生兒的實際情況選擇輻射暖床、暖箱、輕便運送暖箱等保暖設備。一般情況下,在新生兒出生0.5~1 h后,安排母嬰接觸及母乳喂養,每1~2 h喂養一次,喂奶過程中要注意保暖。為嬰兒進行沐浴后,要擦干皮膚上的水分,使用溫布包將嬰兒包好。
1.3 觀察指標
①體溫值:在出生2 h、6 h、12 h、24 h時,測量并記錄兩組新生兒的體溫值。②低體溫發生率。③護理滿意度評分:出院時,由家屬對新生兒的護理服務進行評價打分,滿分為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新生兒的體溫穩定情況對比
實驗組新生兒在出生后2 h、6 h、12 h、24 h的體溫值均高于參照組,實驗組低體溫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實驗組家屬對新生兒護理的滿意度評分為(96.11±1.52)分,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5.25±3.80)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新生兒的體表面積可達成人的2倍以上,且外周血流量較大,皮膚汗腺又發育不良,中樞對產、散熱的調節能力較差,因此熱量更易從新生兒的表中流失。在新生兒出生早期,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對維持穩定體溫具有重要幫助。我科為新生兒采取的產后一體化護理干預,可以構建充滿家庭氛圍的空間、提供中性溫度環境,可有效減小新生兒體溫波動范圍,也有助于嬰兒身心放松,提高舒適度;盡早安排母嬰接觸和哺乳,可以為新生兒提供充分的營養及熱量。此次研究發現,實驗組新生兒在出生后2 h、
6 h、12 h、24 h的體溫值高于參照組,實驗組的低體溫發生率為2.17%,低于參照組的19.57%,護理滿意度評分要明顯高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也凸顯出了產后一體化護理干預在維持新生兒早期體溫穩定中的作用效果。
總結上述研究結果得出結論,開展產后一體化護理干預,有助于維持新生兒早期體溫穩定,還可提高護理滿意度,故可在臨床中廣泛推廣及實施。
參考文獻
[1] 虞培珍,張雪敏,張 群,等.新生兒體溫測量器材臨床護理中優選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4(10):1658-1659,1660.
[2] 史曉紅.母嬰皮膚早期接觸對新生兒體溫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17):1596-159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