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
【摘要】目的 探討電針結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確診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以簡單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4例,對照組予以電針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輔以核心肌群訓練,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疼痛視覺類比評分(VAS)及改良JOA腰痛療效問卷評分。結果 治療后兩組評分VAS評分顯著降低,試驗組JOA評分顯著升高,且試驗組更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針結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單獨的電針治療,因此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意義。
【關鍵詞】電針;核心肌群訓練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
【中圖分類號】R68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非特異性下腰痛在臨床上指腰肌勞損、肌筋膜炎、肌纖維組織炎等多種急慢性腰部病變所致的腰部運動功能障礙,80%的成人在一生中會出現非特異性下腰痛所致腰部運動功能障礙。本研究采用電針核心肌群訓練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并將其與單純進行電針治療的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兩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確診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方法知情,同意參與,簽署同意書,意識清楚,且符合診斷標準。排除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合并肝腎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以簡單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4例。其中,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齡(44±11.3)歲,平均病程(6.4±1.3)個月;試驗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齡(46±12.1)歲,平均病程(7.3±0.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用電針給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而試驗組患者在電針基礎上加用核心肌群訓練,具體方式如下。電針療法:取腰部氣海、夾脊穴、腰陽關、陽陵泉等穴位,針刺得氣后采用電針治療儀進行治療,采用連續波,以患者能接受的強度引起震顫感,30 min/次,一個療程為十次[1]。核心肌群訓練:訓練之前進行特定動作以觀察肌肉鏈,判斷腰椎深層穩定肌情況,以此展開弱鏈測試,制定訓練方案。訓練雙側仰臥位:用非彈性吊帶將雙腿懸吊于空中適宜位置,彈性吊帶可以于骨盆及腰處添加輔助,這時候患者可以收腹提肛,將骨盆上抬。訓練俯臥位:用非彈性吊帶將雙腿懸吊于空中適宜位置,彈性吊帶可以于骨盆及腰處添加輔助,這時候患者上臂支撐物體,并收腹提肛,做弓腰團身動作或將身體骨盆抬起并將姿勢保持[2]。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持續試驗后,對比觀察兩組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視覺類比評分(VAS)及改良JOA腰痛療效問卷評分。疼痛視覺類比評分(VAS):根據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疼痛時的感受,在紙上劃條直線,一端表示無痛,另外一端表示劇痛;疼痛的不同程度由直線上的位置不同的點表示。改良JOA腰痛療效問卷評分:評分包括下腰背痛、腿痛兼麻刺痛等主觀癥狀,日常活動受限度(ADL),直腿抬高試驗、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等臨床體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試驗組及對照組患者經不同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患者評分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JOA評分均上升且觀察組患者評分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非特異性下腰痛指腰肌勞損、肌筋膜炎、肌纖維組織炎等多種腰部病變所致的運動功能障礙,電針療法運用電針治療儀,運用連續波,以此能夠達到改善腰部淋巴循環的效果,而進行核心肌群訓練能夠有效穩定脊柱,增強肌群肌肉協調收縮能力[3]。因此,本文研究了電針結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的臨床療效。
通過試驗組與對照組的治療進行對比,可以得知:單純進行電針治療與電針結合核心肌群訓練均有療效,且電針結合核心肌群訓練療效更優于單純進行電針治療。
所以總而言之:對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進行電針治療結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療效確切顯著,優于單純的電針治療法,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被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雯麗,徐道明,劉 靜,等.電針結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6,31(4):283-285.
[2] 黃 雷,李軍漢.電針結合腰腹肌訓練治療非特異性下腰痛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1(11):10-1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