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靜
【摘要】目的 文中分析了深靜脈置管感染的危險因素,并制定了合理的DVC感染預防與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深靜脈置管患者356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23例發生DVC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結果 股靜脈置管的感染率明顯高于鎖骨內靜脈及頸靜脈置管。DVC留置時間<7 d的感染率為2.20%,留置時間≥7d的感染率為12.93%,DVC留置時間超過7 d后,發生感染的機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深靜脈置管穿刺部位不當和留置時間過長均是DVC感染的高危因素,針對DVC感染危險因素制定的預防和護理措施有利于DVC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對于降低DVC感染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深靜脈置管;感染;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深靜脈置管(DVC)已成為臨床上常用的診斷與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心血管外科手術中,深靜脈置管已成為常規。然而在臨床應用中,DVC容易引發導管感染,進而易導致菌血癥和敗血癥,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采用科學的護理方法及制定合理的深靜脈置管方案可有效降低DVC感染率。文中回顧性分析了DVC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深靜脈置管感染的高危因素進行了分析,旨在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深靜脈置管患者35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24例,女132例,年齡26~69歲,平均(41±6)歲,置管部位包括:股靜脈、頸靜脈及鎖骨內靜脈,留置時間1~7周,平均(2±1)周。
1.2 檢查方法
分別于患者置管后的5 d、10 d及20 d對導管內外側和側外周進行取樣,樣本送實驗室進行真菌、結核及細菌等相關檢查,若樣本經細菌培養呈陽性,則另行藥敏試驗。
1.3 療效判定標準
出現下述癥狀之一者可確診為深靜脈置管感染:穿刺部位有膿液滲出或表現蜂窩組織炎;血管介入操作,體溫高于38℃;皮下置管走行部位出現紅斑,并伴有疼痛感,同時排除由理化因素引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數據以“x±s”表示,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感染率
深靜脈置管患者356例,發生感染23例,感染率為6.46%。
2.1 DVC感染率與置管部位的關系
356例深靜脈置管患者中,發生DVC感染23例,其置管部位分別為:鎖骨內靜脈1例,感染率為0.92%;頸靜脈4例,感染率為3.13%;股靜脈18例,感染率為15.12%。可見,股靜脈置管的感染率明顯高于前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DVC感染率與留置時間的關系
356例深靜脈置管患者中,DVC留置時間<7 d者182例,發生感染4例,留置時間≥7d者174例,發生感染19例。因此,DVC留置時間超過7 d后,發生感染的機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3.1 DVC感染危險因素分析
引發DVC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①導管針由于在穿刺時對血管壁和血管內部造成了損傷,隨著DVC留置時間原因,易形成血栓,甚至發生靜脈炎;②多種抗生素的聯合使用或廣譜抗生素的使用易致體內菌群的失調。尤其深部真菌的感染兇險頑固,難以治療;③患者的心血管病,導致了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部分致病菌隨著DVC而入侵,導致了DVC感染;④心臟術后股靜脈DVC感染率高于其他部位,可能是與穿刺部位容易受到尿液或糞便污染所致。
3.3 DVC感染預防與護理
深靜脈置管期間要合理使用廣譜抗生素,提高醫務人員相關知識技術水平,嚴格控制用藥,結合藥敏實驗結果對用藥及時做出調整。采取有效的預防感染措施,不斷完善有關感染控制制度,確保醫護人員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以降低置管部位的感染機會。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置管期間的注意事項,保持室內環境衛生,盡可能減少留守家屬數量和避免室內走動。
總之,DVC在臨床上的應用已常態化,過程中易引發并發癥,其中以DVC感染最為常見。一旦發生DVC感染,易導致菌血癥和敗血癥,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針對DVC感染高危因素制定的預防和護理措施有利于DVC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對于降低DVC感染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榮澤,李曉峰,張玉芬,等.心臟手術患者圍術期感染病原菌與耐藥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24):5628-563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