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娟 劉中勇
【摘要】冠心病是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危險因素。冠心病的病機主要為心脈痹阻,病位以心為主,與肝脾密切相關。肝主疏泄,主調暢氣機,調暢情志 主藏血,心主血,血脈運行與心肝密切相關;脾主統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心主行血,脾主統血,心脾關系密切。
【關鍵詞】冠心病心絞痛;氣滯血瘀;肝脾論治;疏肝健脾調酯顆粒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簡稱冠心病(CHD)是以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上心肌相對或絕對缺血缺氧等引起的一系列組織病理和功能損害的一組疾病[1],相當于“胸痹 ”、“心痛”、“心痹”的范疇。冠心病的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因此,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為本病的病機變化,本虛為氣、血、陰、陽虛,標實為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但總以血瘀貫穿始終[2]。
1 從肝論治
心在胸膈之上,肝在胸膈之下,二者在解剖部位上十分鄰近。在五行中,心屬火,肝屬木,二者母子相生。正如王孟英所言“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繼之。”肝主藏血,心主血脈。心氣充沛,心血充盈,則血運正常,“心者,其充在血脈”,肝藏血,疏泄有度,則全身氣機通暢,血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也隨之暢通無阻。心藏神,心神正常,則有利于肝主疏泄; 而肝主疏泄,司情志,又藏血舍魂,心情舒暢,則有利于心主神志。反之若肝疏泄失常,藏血失司,則氣血運行逆亂,心脈失調,筋脈拘急。繼則血行停滯而成瘀血,痹阻心脈,可見胸悶胸痛、脅肋脹滿、心悸氣短等。此即明代《薛氏醫案·求臟病》中所云: “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心病肝治”,從而確立疏肝活血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治則治法。活血可通行血脈、散瘀化結、行氣止痛。
2 從脾論治
心與胃二者在解剖部位上十分鄰近。五行中,心屬火居上焦,脾屬土居中焦,心火充足可溫脾土,脾的功能才可正常運行。心經、心包經與胃經、脾經都分布在“鳩尾以下至臍上二寸”,同處于胃脘區域,所以心胃感傳相通。在氣血方面,心主血脈,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血脈中流動運行,使血脈通暢,分布全身。脾主運化、統血,乃氣血發生之地,統攝血脈中運行之血液,相輔相成。冠心病從脾論治,又稱“心胃同治法”,治療脾胃失調所致胸痹的根本所在是祛痰化濁,暢通經脈。調理脾胃不僅可調理氣血以治本,還可化痰兼治標,比較符合現代人們的體質變化及發病特征。所以此時冠心病心絞痛宜從脾胃著手,調理脾胃不失為一重要的防治冠心病的途徑。臨床上遵仲景之法,從調理脾胃、斡旋中州入手,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每獲良效。
3 從肝脾論治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由于肝脾兩臟在生理上及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不管是肝病傳脾,還是脾病傳肝,發展到最后都是肝脾同病。《格致余論》提出“司疏泄者肝也。”在脾胃升降中,脾之升清有賴于肝之升發,肝之疏泄升發正常,才能鼓舞脾胃之氣血,促進其運化水谷、水濕的能力。故臨床上肝郁氣滯,或中氣失調所致的心脈瘀滯、胸悶脅痛也較為常見。冠心病心絞痛常因情緒因素而誘發,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中所載:“七情失調可致氣血耗逆,心脈失暢,痹阻不通而發心病”。若肝氣郁滯,困犯脾土,運化不能,水谷膏粱不成精微而聚積成濁,乃肝脾不調之證;若脾虛脂濁痰濕聚集,影響肝膽疏泄,成土壅木郁之象;循環往復,病情愈進。在治療上不管肝脾一臟病或兩臟皆病,關鍵需注意肝脾同調,或治肝之時,兼顧調理脾胃之氣。
4 結 論
綜上,肝脾與心在生理上相輔相成,病理上相互影響,肝郁脾虛被認為是引起冠心病心絞痛發病的根本原因,導師認為,疏肝健脾可解郁結之證、肅清濁邪之源,為治療本病的根本大法。“木郁達之”,為肝郁治以疏肝之理,然脾虛者又當細分,輕者以理氣、行氣健脾為要,重者以補氣、益氣健脾為主;若不識此,則毫厘之間,收效甚遠。《素問·玉機真臟論》云“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吾師在治療肝郁時,特別注重健脾、養心,故合六君子湯理氣健脾,化痰濁,制木郁所傷;再配伍合歡皮、郁金類養心安神以解郁。疏肝健脾調脂顆粒組方用藥絲絲入扣,突出疏、健兩字,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黨參益氣健脾為君藥;以香附、川芎輔助柴胡之疏,半夏、白術、茯苓輔助黨參之健,共為臣藥;佐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合歡皮、郁金養心安神,枇杷葉降逆之性配柴胡之升,寓在有升有降,氣機升降有常。炙甘草柔肝、和諸藥,為佐亦為使。君臣佐使配伍嚴謹,藥簡力專,共襄疏肝解郁,理氣健脾,活血化瘀之功。吾師強調,疏肝健脾調脂顆粒不僅可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還可用于高血壓癥、高脂血脂等肝郁脾虛證型的治療,取“異病同治”之意。大量實踐證實疏肝健脾調酯顆粒具有一定的中西醫理論基礎及其療效,在疏肝健脾理氣的同時兼以活血通脈止痛,能夠有效緩解心絞痛癥狀,改善心肌缺血,提高硝酸甘油減停率,達到“雙心同調”之效,治療冠心病可謂效如桴鼓。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71.
[2]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