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蓮 于海燕 栗鵬
【關鍵字】Ehlers-Danlos綜合征;咳血;鑒別診斷;文獻
【中圖分類號】R4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Ehlers-Danlos綜合征(EDS)是一種臨床上發病率較低的遺傳性疾病,由丹麥皮膚科醫生Ehlers和法國內科醫生Danlos于1901年首先報道,1949年John-son首先提出了此病具有家族特性。1955年Jansen認為此病系由于遺傳因素導致結締組織中膠原蛋白異常所致。1972年Pinnel首先發現并報道其分子生物學的證據。臨床上本病很少見,據報道,EDS的發病率約為1/5000,然而實際上真實患有此病的人可能因各種原因未確診,因此應當高于本數據,由于本病發病率低,且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很容易被臨床醫生所忽視,誤診漏診率較高[1]。本文就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一例以咳血為臨床癥狀就診EDS患者報道如下,并做相關文獻復習。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27歲,因“嘔血一次”于2016年2月14日入我院急診,病情較重當即轉入ICU治療。入院查體:神情,氣促,吸氧下(3 L/min)監護示:脈搏125次/min,呼吸36次/min,血壓145/90 mmHg,血氧飽和度80%~90%,急性病容,痛苦表情,眼距增寬,皮膚菲薄,胸腹壁可見多條青色血管,氣管左偏,胸廓右側凹陷,左側飽滿,左肺可聞及散在哮鳴音,左肺底呼吸音低,心音可,律齊,雜音未聞及,腹軟,稍膨隆,無壓痛,肝脾未觸及,腸鳴音弱,1~2次/min,右側腹股溝處青紫色瘀斑,皮下觸及約雞蛋大小凸起,波動明顯,四肢活動自如。輔助檢查:床旁超聲提示左側胸腔中量積液;血常規示WBC38.82×109/l,HB124 g/L,RBC4.2×1012/L,C反應蛋白10.34 mg/L。既往史:2000年行右側腹股溝疝修補術,2005年于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行右肺全切術,2015年底于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診斷為髂動脈夾層,后就診于北京阜外醫院,考慮患者存在罕見病(家屬因醫學知識有限,表述不清為何疾病,曾提到全身血管畸形),行基因學檢測,當時結果未回報。家族史:父母非近親結婚。其父體健,高血壓病史10年余,10年前曾患主動脈夾層,行支架植入術,其母體健。入院后給予止血,平喘,輸血、補液,支持對癥等治療,病情漸好轉。2月18日阜外心血管醫院基因檢測結果回報:Ehlers-danlos綜合征(IV型),確診EDS,治療10日后,患者病情穩定,轉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
2 討 論
Ehlers-Danlos綜合征(EDS)又稱皮膚彈性過度,是以皮膚和關節過度伸展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其發病率在1/560000-1/5000[2]。EDS綜合征是具有遺傳傾向,研究表明,其發病可能和膠原代謝缺陷有關。本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患者的皮膚彈力伸展過度,且觸之柔軟,這也會導致患者容易因輕微的碰傷即形成傷口,血管脆而易破裂,皮膚顏色差。本病多見于早產兒,嬰兒。常有家族發病情況。早產兒,多伴有胎膜早期破裂,嬰兒則表現為肌張力低下[3]。1997年Villefranche分類法將此病分為6型:(1)經典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主要表現為皮膚彈性增高、萎縮性瘢痕和關節活動度增加。次要標準皮膚光滑,軟疣樣假性腫瘤,皮下鈣鹽沉著結節,肌張力減低,運動遲緩,容易擦傷,家族史,手術并發癥。(2)運動過度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主要表現為皮膚彈性增加,皮膚光滑和關節活動整體增高。次要標準為反復關節脫位,慢性關節疼痛,家族史。(3)血管型(IV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主要表現為薄而近乎透明的皮膚,動脈/臟器/子宮脆弱易破裂、大量血腫,特征性面容,早衰。次要標準為小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腱和肌肉撕裂,早發靜脈曲張,動靜脈瘺,氣胸和血氣胸,牙齦萎縮,家族史(4)脊柱后側凸型(VI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主要表現為總體關節活動度增加,先天性肌張力減低,進展性側凸畸形,馬凡樣眼部病變。次要標準為組織脆性增加,包括萎縮性瘢痕,易擦傷,動脈破裂,馬凡樣體型,骨量減少/骨質疏松,家族史(5)關節松弛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主要表現為總體關節活動度增加,反復關節脫位,先天性雙側髖關節脫位,次要標準為皮膚彈性增加,組織脆性增加,包括萎縮瘢痕,肌張力減低,側后凸畸形,骨量減少/骨質疏松(6)皮膚脆裂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主要表現為皮膚脆性顯著增加,皮膚下垂,次要標準為皮膚柔軟,蒼白,易擦傷,胎膜早破,易形成各類疝[4]。患者的臨床評估是EDS診斷的基礎,但各亞型的明確診斷需要依靠電鏡、生化及分子分析等檢查。
血管型EDS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患者皮下容易出現瘀斑,同時出現血腫的幾率較高。大量臨床研究認為,本病所致的出血主要是因為血管脆性增加導致的,通常情況下,對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監測往往是正常的。EDS導致的出血有50%的情況發生于腹部血管,但通常發生于中等直徑的血管上,其余情況均分于頸部和四肢血管。目前,臨床上檢查應以無創檢查為首選,防止因血管脆性高而導致書中穿刺發生意外,無創檢查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血管造影可視為禁忌;手術所致危險性更高。所以EDS檢查或治療均應慎重考慮,避免難以控制的血管撕裂或大出血,防止再形成嚴重的并發癥[6]。本例患者屬于血管型EDS,并髂總動脈夾層,原則上嚴禁手術治療,介入治療也需謹慎。EDS影響全身多個系統,癥狀多樣,治療棘手,該綜合征尚無根治方法,主要為動態監測,針對不同臨床癥狀多學科合作進行對癥治療。
參考文獻
[1] 王憲偉,劉光強,等.血管型Ehlers-Danlos綜合征2例及一家系報道并文獻復習[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596.
[2] Parapia LA,Jackson C.Ehlers-Danlos syndrome--a historicalreview[J].Br J Haematol,2008,141:32-35.
[3] 王景明,趙永飛,等.Ehlers-Danlos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新進展[J].疑難病雜志,2016,15:655-659.
[4] 王憲偉,劉光強,王 偉,等.血管型Ehlers-Danlos綜合征2例及一家系報道并文獻復習[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594-598.
[5] FABER P,CRAIG W L,DUNCAN J L,et al.The successful use of recombinant factor VIIa in a patient with vascular-type Ehlers-Danlos syndrome[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7,51(9):1277-1279
[6] 楊 航,羅明堯,殷昆侖,等.遺傳性主動脈疾病基因檢測的應用[J].中國循環雜志,2016,2:304-30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