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在西方社會學中的理論流派中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特別到了20世紀中葉,在社會學中的理論觀點中占主導性位置,到現在仍有深遠的影響。本文旨在對功能主義理論的發展脈絡做一梳理,著重對思想起源,理論的初步形成等階段作了一個比較清晰的呈現,而這些階段是以社會學家對功能主義的不同見解,不斷完善劃分的。
關鍵詞: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起源;發展;分化;衰落
帕森斯所編著的《社會行動的結構》這本書,可以說為結構功能主義奠定了基礎①。因此,在當代社會學界,大多數人認為帕森斯是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最初提出者,認為把帕森斯稱為現代結構功能主義的集大成者也不為過。通常情況下,他的理論被認為在整個結構功能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是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
1 結構功能主義的思想基礎
把社會跟生物有機體作類比是結構功能主義的思想基礎,但是這種類比方法最初的來源是社會學的古典學者。比較典型的就是孔德在他的著作中就專門使用了生物學概念去解釋社會。他認為一個社會是由無數個像細胞一樣的家庭組成,它的實際器官就是各種各樣的城市和社區。由此可以看出,孔德的有機體類比觀點是相當鮮明的,而且,他的這一類比方法對后來的社會學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另外一位社會學家斯賓塞則預示了現代功能主義的主要特征。他明確指出,作為一個有機體,它的發展歷程是從簡單結構到復雜結構,從同質結構到異質結構的;其結構體系呈現出分化與合作的特征。不僅如此,斯賓塞還初步提出了功能先決條件的思想。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講結構功能主義的開創者就是孔德和斯賓塞。
2 傳統結構功能主義的初步形成
從整個社會學史來看,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常被視為現代結構功能主義的真正奠基者,其結構功能主義的發展影響最為深遠,因為帕森斯等后人的結構功能主義是在迪爾凱姆的結構功能主義基礎上創新和發展的。
迪爾凱姆的貢獻在于首次將功能分析方法和因果分析方法進行了嚴格的區分,并且區分了功能關系和因果關系的差別,通過實際研究和統計分析證明了功能分析的重要性。社會學家默頓在發展功能分析方法時提出的顯功能與潛功能的劃分就吸取了迪爾凱姆的這個觀點。更重要的是迪爾凱姆所提倡的整體主義方法論觀點,以及重視社會整合、社會穩定、社會秩序都對現代功能主義產生了直接性的影響。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迪爾凱姆才是現代結構功能主義的真正創
始人。
之后的拉德克利夫·布朗則深受迪爾凱姆結構功能主義的影響,他主張社會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功能分析是不能離開結構分析的。并且拉·布朗認為一種文化現象所具備的特定功能主義是它滿足了一種整體的需要,而不是這一現象滿足了那種人的需要。在強調整體性的同時,拉·布朗又假設性的提出了功能統一性,這一假設認為社會是一個整體的統一體,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要相互配合、協調
一致。
3 帕森斯繼承并創新發展了傳統結構功能主義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跟意大利統計學家和社會學家帕累在托帕森斯繼承和發展傳統結構功能主義的過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韋伯對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韋伯分析社會結構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他關于“社會行動”的深刻見解。除此之外,帕累托發展的社會學理論和分析方法卻對帕森斯也有重大影響,盡管帕累托不能算作功能主義者。
在帕森斯看來,行動系統包含四個子系統,社會系統只是其中之一,其他3個子系統分別是人格系統、行為有機體系統以及文化系統。對于社會系統來說,其基本結構就是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結構。價值觀和規范構成的社會制度以及社會角色,作為角色系統的集體是社會的一些結構單位。為了保證自身的存在社會系統需要滿足四個功能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適應。就是要確保系統能從環境中獲取所需要的資源,而且能夠在在系統內部進行分配。第二個條件是目標達成。不僅能確定系統的目標而且能確定每個目標的主次關系,在此基礎上還能調動資源和引導社會成員去實現每個目標。第三個條件就是整合。讓構成系統的每個部分部分能夠相互協調,從而使得系統成為一個發揮功能的整體。最后一個條件就是潛在模式維系。主要是能夠讓社會共同價值觀在任何時候都能維持一個基本的模式,并且使這個基本模式在系統內部能夠常態化,制度化。而在社會系統中,執行這四種功能也需要四個子系統,分別是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模式托管系統和社會共同體系統。以上功能在社會系統內部是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而在社會互動中社會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以及社會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具有輸入—輸出的交換關系,其中金錢、權力、價值承諾和影響則充當了交換媒介。這種交換則使社會秩序實現了結構化。對于社會系統帕森斯認為應該是趨于均衡的,該系統之所以能夠長期穩定運行是因為滿足了四種必要功能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帕森斯的社會學理論基本可以歸結為一個結論,即自我調節的均衡系統。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帕森斯的理論其實也是承襲了前人的結構功能主義思想,但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發展和超越。
4 默頓結構功能主義超越了帕森斯的理論
雖說默頓和帕森斯的思想風格迥異,但是他們被并稱為功能主義的巨子。帕森斯的理論以高度抽象著稱,并追求建立統一的“大理論”。而默頓的研究強調經驗實在性,倡導“中層理論”,也就是介于經驗總結性微觀理論和宏大社會理論之間的理論。因此,默頓被稱為“經驗功能主義者”。默頓以批評的態度認為以前的功能主義理論中存在三大錯誤:首先,批評了功能同一性觀點,即認為社會系統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對整個社會具有功能作用是不正確的。他認為,現代社會中,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具有全社會的功能,很多東西僅僅對社會的某個部分具有功能。其次,批評了功能普遍性觀點,也就是社會的所有活動或儀式都完成了某些對社會有益的功能。但是,在默頓看來并非如此,他認為,有些活動或儀式對社會的某些部分具有功能,但是對社會的其他部分未必具有功能,相反的,可能是負功能。第三是功能不可替代性觀點,認為某些制度是不可替代的。默頓則認為,如果功能性前提相同,就可以被一些可以互相代替的社會制度滿足。
而提出顯功能和潛功能這兩個重要概念是默頓對結構功能主義的杰出貢獻。其中顯功能指的是那些容易被大多數人所認識和人們可以預料到的功能。潛功能指的是那些不易為大多數人所認識的,不明顯的、不為人們所預料的功能。可以說他的理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超越。
5 結構功能主義的衰落和分化
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在西方社會學界經歷了一段鼎盛時期之后逐漸開始從走向衰落,到了60年代他的學派內部甚至出現了分化。帕森斯理論之后出現的理論主要有沖突理論、交換理論、互動理論、本土方法論、現象學社會學等,這些理論跟帕森斯理論的某一方面是對立的,它們對帕森斯理論的某個方面進行了否定甚至批判。其中,沖突理論通過批判帕森斯理論中的“秩序問題”來找自己的研究對象,認為帕森斯過于肯定系統中的穩定性,過于強調文化系統的重要性和內化中“非理性”因素的錯誤。
交換理論則批判帕森斯過于重視規范行為和心理內化,不承認帕森斯“集體秩序”的先天合理性,這一理論認為個體之間的協議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基礎,它在重實用主義的美國社會中產生,吸取了古典經濟學的功利主義心理、學的行為主義和功能人類學的觀點,繼而又引入了齊美爾沖突論、馬克思辨證沖突論的精華。
符號互動論雖然接受了帕森斯理論的一些觀點,把約束個體行為的規范因素看得很重要,但它強調個體的能動性,符號互動論受到布魯姆對米德理論解釋的啟發,把個體之間的協議過程描述為自我表現的載體。
現象學和本土方法論強調個人對文化系統發展過程的貢獻,它一方面以胡塞爾的理論為基礎,另一方面又要與帕森斯理論相抗衡,最后只能將研究視野縮小到去解釋對生活和集體中的工具性因素和經濟因素。
以上這些理論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沖突比秩序更重要,個體在互動意義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比個人的文化因素更重要,結構化的文化規范比實際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區別更加重要,社會科學理論的唯一宗旨是進行道德批判,而不是進行科學解釋。
總體來說,結構功能主義的發展脈絡為我們呈現了它所經歷的一系列過程,雖說到了60年代以后它逐漸失去了統治地位,但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思想和方法仍被當今許多社會學家所使用,而且到現在為止,它的影響對社會學的發展仍然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注釋
①[蘇]安東諾維奇.資產階級社會學理論,轉引自:國外社會學參考資料[]1985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王翔林.結構功能主義的歷史追溯[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
[2]張春明.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0月第16卷第4期.
[3]于海.《西方社會思想史》[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侯均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設.
作者簡介
張玉清(1983-),女,甘肅武威人,西北師范大學2009級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共白銀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城市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