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云南是一個集民族、邊疆、山區、貧困“四位一體”的省份。2016年底,全省總人口477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593萬人,占總人口的33.4%;全省國土面積39.4萬平方公里,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0.2%;有8個邊境州市,25個邊境縣,邊境線長達4060公里。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云南就有4個,涉及全省91個縣(市區),其中64個是民族自治地方,22個是邊境縣,58個是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縣,是全國扶貧開發的主戰場。
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農村貧困人口33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有貧困人口165萬人,占全省的49.7%。尤其是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艱巨。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民族宗教工作部門秉承“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絕不讓一個民族掉隊,絕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信念,以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統領,以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民族宗教工作的首要任務,統籌協調,積極有為,努力助推脫貧攻堅戰略實施,進一步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以規劃為聚合點,努力補齊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短板
針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短板,省民族宗教委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制定專項發展規劃,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編制實施了《云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規劃(2016-2020年)》《云南省深入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云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規劃(2016-2020)》等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專項規劃。同時還與省扶貧辦、省交通運輸廳、省教育廳等部門協調編制實施《云南省全面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2016—2020年)》《云南省“直過民族地區”沿邊地區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規劃》《關于在云南直過民族聚居區普及國家通用語言工作方案》等規劃方案,以規劃為平臺,聚合協調各方資源,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投入扶持力度,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增強發展動力、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等奠定堅實基礎。
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為載體,示范帶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發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實施意見》,在第一輪示范創建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礎上,2016年1月,印發了《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以“率先發展、全面小康”、“精準脫貧、跨越發展”和“突出特色、融合發展”三種類型,以創建10個示范縣、102個示范鄉鎮、1200個示范村(特色村寨、社區)和1萬戶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為載體,2016--2018年,安排民族專項資金20億元,重點實施了10個示范縣、100個示范鄉鎮、1000個示范村(示范社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同時,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創建,推廣實施村級產業發展互助資金等,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實現精準脫貧、跨越發展樹立示范和標桿,示范區建設已深入人心,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以特困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為重點,著力促進深度貧困地區跨越發展
直過民族、人口較少民族以及邊境地區是脫貧攻堅的短板,按照因地制宜、因族舉措、分類指導,一是會同省扶貧辦扎實推進《云南省全面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實施,并根據部門職能職責,2016—2017年,投入資金3.5億元,以精準扶貧、跨越發展為重點,加強對直過民族、人口較少民族以及邊境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安排6960萬元,加大對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產業培育力度,促進群眾穩步增收。每年安排2600萬元,為全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村18.5萬戶77.1萬人購買農房險和人身意外傷害險,并對人口較少民族高中、大學本科和大專院校學生發放助學補助。經過大力扶持,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70.27萬人減少到50.43萬人,其中,9個直過民族聚居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8.73萬戶66.75萬人減少到13.02萬戶45.92萬人。
以促進沿邊民族地區發展為亮點,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牽頭實施《云南省深入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重點對25個邊境縣110個沿邊鄉鎮373個沿邊行政村和21個邊境農場進行綜合扶持,截止2017年年底,省級累計投入資金達84.6億元,有力推進抗震安居、產業培育壯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村寨環境整治、勞動者素質提高等六大工程31個子工程建設。經過大力扶持,沿邊373個行政村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1.2%下降到2017年的1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027元,年均增長15.8%;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整體提高。邊境一線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提振了扎根邊境、勤勞致富的信心,進一步增強了守土固邊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成為深受各族群眾歡迎的民心工程。同時,為緩解邊境一線群眾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等突出問題,從2017年開始對沿邊373個行政村內各族群眾,不分民族和年齡,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為他們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沿邊82.1萬群眾多一層保障,有力阻斷因災致貧、因病返貧現象。
以特色村鎮建設為切入點,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美麗鄉村建設
按照國家民委要求,為積極探索民族地區通過開發少數民族文化優勢,推進美麗宜居鄉村發展、促進旅游產品供給、拓寬少數民族群眾增收渠道。2009-2016年,共安排財政資金8.5億元,整合部門資金及帶動社會投資超過35億元,建設了561個民族特色村寨,并啟動了15個民族特色鄉鎮建設。目前正在實施《云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與發展規劃(2016-2020)》,投入4.5億元,主要以“保護改造特色民居、發展特色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傳承特色文化、促進團結進步”為重點,建設300個民族特色村和30個民族特色集鎮,促進民族特色民居得到保護和改造,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村鎮公共服務水平和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提升,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特別是旅游業發展,營造民族關系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
目前我省有154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已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為云南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展示美麗云南的窗口,深受各族群眾的歡迎。
以精準脫貧出列為目標,加大定點掛鉤幫扶力度。
根據省委、省政府安排,做好對大理州漾濞縣太平鄉太平村的掛鉤幫扶工作,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掛包幫”“轉走訪”工作方案》,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標準,精準分析致貧原因,謀劃脫貧致富辦法,制定精準脫貧計劃,切實在人財物方面加大投入,壓實責任,確保完成定點掛鉤扶貧任務。
截止2017年底,已撥付扶貧掛鉤點漾濞縣扶持資金3634萬元,選派10名工作隊員駐村幫扶,委領導帶頭,共計168人結對幫扶太平村1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脫貧。通過兩年多的掛鉤扶持,掛鉤點建檔立卡戶收入普遍增加,產業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共服務設施及基層黨組織建設逐步完善,人居住房條件及村容村貌明顯改變。
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根本,加強文化和教育扶貧
充分挖掘我省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以扶持“百項精品”“百名人才”為重點,著力打造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加強人才培養,帶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做到民族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雙促進,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等,提振少數民族文化自信,增強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在省級開辦特有少數民族大中專班,委托云師大附中、云南民族中學開辦民族班,積極擴大大專院校少數民族招生規模,實施迪慶、怒江免費職業教育試點,大力開展少數民族地區雙語科普,在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普及國家通用語言等,不斷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認真落實國家相關教育優惠政策,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通過不懈努力,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成效新進展。2017年民族地區經濟穩中有升、穩中向好,民族自治地方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減少24萬人;民族自治地方地區生產總值6696.7億元,較上年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8542.8億元,較上年增長22.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7.7億元,較上年增長3.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00.5億元,較上年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85元,較上年同期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6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5%。除財政收支外,各指標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