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鑫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新溪小學,江西 新余 338000)
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思想正被廣大教師所推崇。新教育觀中更是強調了“體驗學習”的主體地位,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皆緣于體驗學習,并明確了“情境、體驗、建構”的邏輯關系,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只有把握好“情境、體驗、建構”三者之間的關系,明確每一環節的目標,才能提高“體驗學習”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生活情境相關聯的,只有在具體情境下進行學習,才能促使學生獲得活動體驗。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結合教學內容編出“猴媽媽分餅”的故事,并利用媒體資源展示。猴山上的小猴子都喜歡吃餅干,有一天,猴媽媽做了三個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三兄弟吃,它先把第一個餅干平均分成4塊,分給大兄弟靈靈1塊,二兄弟聰聰卻吵著要吃2塊。猴媽媽就把第二個餅干平均分成8塊,分給聰聰兩塊。三兄弟皮皮非要吃3塊不可,猴媽媽把第3個餅干平均分成12塊,分給皮皮3塊。故事講到這時,老師問:“同學們,你知道哪只猴分得多呢?”學生們興趣盎然,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眾說紛紜。這時老師提供教具演示,引導學生觀察驗證后,得出了結論。接著老師馬上問:“聰明的猴媽媽用什么辦法既分得公平,又滿足了小猴們的要求呢?你們想知道嗎?”聽故事本身就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非常樂意,并立即被吸引,故事中分東西是學生熟悉的事,但1塊、2塊、3塊在同學們的認知中是不相等的,而在故事中它們卻是相等的,這就誘發了學生認知沖突,激發探究的欲望。
在這個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呈現給學生“非常規”性的問題,使學生感到好奇,產生求知欲望。同時向學生提供正確的認知路線,維持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教師適度誘導下,主動去獲取活動體驗。
教師無法代替學生學習,只有通過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才能達到對知識的深層體驗。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先用多媒體出示課本上平行四邊形的方格圖,我們已經知道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一個圖形的面積,但是方法比較麻煩,也不是處處適用,我們能不能把這個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呢?請同學們試試,然后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再用課件演示“剪—移—拼”的過程,接著讓同學們觀察拼出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問:(1)拼出來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比面積變了嗎?(2)拼出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3)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學生經歷了整個數學化過程,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體驗就很豐富。教師要善于處理教材,讓學生自主探究,親歷數學化的過程,從而獲得對知識的深層體驗。
在小學數學體驗學習中,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是最終的目標,因此活動的設計始終要與學習目標緊密相聯。如在《百分數的認識》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體驗的過程:學校領導想了解學生對我校“六一”文藝匯演滿意程度,進行了民意測驗。(出示調查表)
年級 一年級 三年級 五年級調查人數 50 100 200滿意人數 29 66 120
師:從這張表格中,你能一眼看出哪個年級的學生對這個節目比較滿意嗎?
生:一下子很難看出。
師: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思考、討論、匯報)
師:根據大家的建議,我們采用“滿意人數占調查人數的幾分之幾這組數據的方案,把調查表改成分數的形式。
生:還不能明顯看出。
師:這可怎么辦?
生a:統一分母后再比較。
生b:對,讓所有的分母都變成100。
生c:變成50也行,或者變成200。
生d:我看新聞聯播經常講82%、10%的,我看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表示。
生e:我在牛奶盒上看到100%純牛奶。
生f:我在衣服標簽上看過棉的含量是65%,滌綸的含量是35%。
師:看來,有的同學是在生活中找到的,有的是對一些現象做一些分析、計算得到的。然后出示多種實物上的百分數,師生討論這些物品上出現的百分數各表示什么意思。
上例中讓學生用一雙“生活數學”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并將其抽象成數學模型加以解釋,讓學生時時處于體驗中,在體驗中產生知識的遷移與轉化,實現了新知的自主建構。因此,只要確切把握“體驗”與“建構”的邏輯關系,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的內在規律來設計活動,使數學學習富于親近感、現實感,喚起學生濃濃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用心去體驗,就能實現新知的自主建構。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強化實踐,多設置貼近小學生實際生活、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讓小學生在動手實踐和主動探究中充分內化所學知識,并做到舉一反三,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實施體驗式教學時,教師還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在體驗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中注重創造,在創造中實現發展,在新課標的指導之下,走出一條嶄新的數學教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