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玉,宋曉莉,邢雁飛,王大虎,通信作者:劉新泉
(1.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上海201800;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201800)
隨著社會發展、外界環境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干眼癥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在干眼癥的診斷治療方面也日趨完善。臨床上傳統治療干眼癥的方法主要是替代治療,如人工淚液、眼部保濕潤滑劑、抗感染治療[1-2]、淚液潴留(淚小點栓塞)等。雖然治療手段繁多,但是療效均不理想,嚴重者需長期使用人工淚液緩解癥狀,不能主動刺激淚液自分泌。目前,干眼癥的治療仍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筆者運用鬃針療法治療干眼癥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眼科就診的干眼癥患者,共60例120眼,其中男8例(16眼),女52例(104眼);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5年,平均20.8個月;年齡21~77歲,平均52.6歲。
1.2 診斷標準 患者主觀上有眼干燥感、異物感、疲勞感、燒灼感、視力波動、不適感等癥狀,以上癥狀不少于1項;淚膜不穩定,淚膜破裂試驗(BUT)≤10 s,或淚液分泌減少,Schir mer I試驗(無表面麻醉)≤10 mm/5 min,并伴有眼表面損害,熒光素鈉染色(FSC染色)陽性,即可診斷為干眼[2-3]。
1.3 納入標準 符合干眼病診斷標準;年齡≥18周歲,性別不限;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仍需佩戴接觸眼睛者;結膜瘢痕化,或眼部有感染,或伴有瞼球粘連者;合并有高血壓病、心、肝、腎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不符合納入標準者;不能配合治療者。
2.1 基礎治療 60例患者予以玻璃酸鈉滴眼液滴眼,每次1滴,每日4次。
2.2 鬃針療法 患者仰臥于治療床,術者輕輕撥開患者眼瞼,囑患者勿眨眼,分別暴露上、下淚點并固定,然后用另一手拇指、示指、中指持針柄,使鈍圓、光滑的針頭端軟端垂直進入淚小點約1 mm,然后沿著淚小管內壁向鼻側輕緩推進(避免傷及淚道),進針5~15 mm,最遠至針頭觸及淚囊鼻側壁止,上下淚點分別進針,患者閉目留針10 min。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干眼癥癥狀評分。參照SPEED調查問卷將眼部干澀感、異物感、視疲勞、燒灼感、視物模糊、刺痛感、畏光、流淚、眼紅9項指標列入問卷評價,各項指標再分4級:無癥狀得0分,癥狀輕微得1分,癥狀明顯得2分,癥狀較重得3分。上述各癥狀得分相加為臨床癥狀積分。②干眼癥體征評分。淚液分泌試驗(Schir merⅠ):采用天津晶明35 mm×5 mm濾紙條,先將試紙條的末端沿缺口對折,置于雙眼下瞼緣外、中1/3處的結膜囊內,囑患者輕閉雙眼,使有刻度端的試紙條自然下垂,5 min后取出濾紙條并記錄浸濕的長度,單位為毫米(mm)。淚膜破裂時間(BUT):將1小滴1%的熒光素鈉滴入患者結膜囊,囑患者向前方注視,在裂隙燈鈷藍光下計數患者末次瞬目后睜眼到角膜出現第1個黑斑的時間,每眼重復測量3次取平均值,單位為秒(s)。角膜熒光素鈉染色(FSC):采用12分法,將角膜劃分為4個象限,每個象限評0~3分:無點狀著染評0分,1~30個點狀著染評1分,>30個點狀著染但染色未融合評2分,角膜出現點狀著色融合或絲狀物及潰瘍等評3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裂隙燈下檢查眼表正常,BUT≥10 s,Schir merⅠ檢查多次測量>10 mm/5 min,FSC檢查陰性;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裂隙燈檢查眼表情況明顯好轉,BUT>7 s,Schir merⅠ檢查多次測定>7 mm/5 min;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裂隙燈檢查眼表情況有所好轉,BUT>4 s,Schir merⅠ檢查多次測定>4 mm/5 min;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裂隙燈、BUT、FSC及Schir merⅠ檢查無好轉[4]。
3.3 并發癥及不良反應 參照針刺治療中出現的并發癥及不良反應,包括疼痛、局部出血、針孔感染、滯針、暈針及對淚點、上淚道的觀察及檢查。以上通過患者的主觀感覺及裂隙燈檢查、淚道沖洗評判。
3.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眼數及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5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60例患者(120眼)治療1個療程后,治愈4眼(3.3%),顯效52眼(43.3%),有效58眼(48.3%);治療2個療程后,治愈46眼(38.3%),顯效54眼(45.0%),有效20眼(16.7%);治療3個療程后,治愈112眼(93.3%),顯效4眼(3.3%),有效4眼(3.3%)。
(2)臨床癥狀積分及使用玻璃酸鈉滴眼液的眼數比較 見表1。

表1 60例干眼癥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及使用玻璃酸鈉滴眼液的眼數比較
(3)Schir merⅠ、BUT、FSC比較 見表2。
表2 60例干眼癥患者Schir merⅠ、BUT、FSC變化

表2 60例干眼癥患者Schir merⅠ、BUT、FSC變化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
(4)并發癥及不良反應比較 60例患者均順利實施鬃針治療,治療過程中未出現痛不可忍、局部出血、感染、滯針、暈針等并發癥。裂隙燈檢查淚點完好,淚道沖洗檢查間接證實無淚道損傷。
干眼癥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其中神經調節機制在干眼發病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神經調節異常在中醫病機方面相當于經絡不通、氣機不暢。參與眼表淚膜的角膜、淚腺、結膜杯狀細胞、淚腺及瞼板腺都有豐富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末梢分布,相互之間形成完整的神經傳導反射網絡,任何一個環節障礙均可引起干眼的發生[5]。干眼癥最顯著的癥狀是基礎淚液分泌不足,因此主、副淚腺及結膜的外分泌細胞功能障礙是導致本病的關鍵因素。
針刺療法能夠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在治療干眼癥方面具有藥物無法比擬的優勢。睛明穴又名淚孔、淚腔,位于目內眥,為足太陽膀胱經起始穴位,治療眼疾之要穴,主治一切急慢性眼病。關于睛明穴的定位,歷代文獻記載有所不同,這可能與現代睛明穴的解剖定位稍有出入。如《素問·氣府論篇》指出:“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在《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明確定位“睛明在目內眥淚孔中”,而《針灸經外奇穴圖譜》稱此為“內睛明”[6]。而上、下淚小點屬經外奇穴。現代解剖學表明,上、下淚小點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分布,包括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眼神經。
鬃針作為一種特殊的針法,從上、下淚小點進針,直接作用于淚器系統,治療過程中患者即可產生大量淚液外流,同時可見眼瞼表面張力增加,自覺瞼緣緊張感增加,故能促進瞼板腺排泄,使淚道、眼表、淚腺之間加強聯系,改善淚液、瞼板腺分泌,增加淚膜穩定性。本研究結果表明,多數患者在首次鬃針治療過程中即有大量淚液分泌,在治療后2~6 h內感覺眼潤滑舒適,視覺清晰。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這種舒適感持續時間逐漸變長,直至完全不需外源性補充滴眼液。從表1、表2中可以看出,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患者的癥狀積分、體征變化隨著療程增加趨于正常,治療1個療程后,有116眼需用玻璃酸鈉滴眼液治療;治療2個療程后,滴用玻璃酸鈉滴眼液的眼數降至74眼;治療3個療程后,僅有8眼仍需要滴用玻璃酸鈉滴眼液,但超過93%的患者已停用玻璃酸鈉滴眼液治療。
在鬃針的治療機制上,除了用中醫的經絡理論解釋外,研究認為生物反饋機制不容忽視。上、下淚小點有豐富的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眼神經的末梢分布,對其進行適宜的壓力、溫度刺激,可刺激淚腺、瞼板腺、副淚腺等腺體,使分泌功能增強,所以患者接受鬃針治療時即有大量淚液分泌。由于鬃針治療后產生的淚液成分為自然的淚液,其成分包括脂質、水液、黏液等,涵蓋了健康淚膜所必需的成分,是目前人工滴眼液所不能滿足的。依據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對干眼癥患者采用0.1%玻璃酸鈉滴眼液,給予外源性補充水液,每日4次,以迅速緩解干眼癥患者的癥狀。待鬃針治療起效后,根據患者眼睛的自覺舒適程度逐漸減少滴眼次數,直至完全停用,而患者無不適感,也未出現并發癥及副作用。
綜上所述,鬃針在治療干眼癥方面能促進淚液分泌,提高淚膜穩定,克服了傳統針刺的不足,不需刺破皮膚黏膜,利用自然通道進針,簡單實用,對組織無創傷,對治療干眼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其相關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