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永亮,黃宗衛
(河南省開封市中心醫院,河南 開封475000)
膈肌痙攣是臨床內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膈肌痙攣又稱胃神經癥,俗稱呃逆,是由于吸氣時聲門突然閉合產生的一種呃聲,通常是由于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受到刺激引起膈肌異常收縮運動導致。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呃逆,引起呃逆的原因較多,如進食刺激性食物、進食過快及吸入冷空氣均可引起膈神經興奮,誘發膈肌痙攣,輕則可表現為間斷打嗝,重則可出現連續性呃逆或嘔逆,同時可伴有腹脹、腹痛、便秘等。頑固性膈肌痙攣多有器質性病理改變,如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及腸道梗阻患者,多是由于腫瘤誘發膈神經及迷走神經反射導致。正常人發生的膈肌痙攣去除誘因后,多可自行緩解。但對于持續長時間不緩解的患者多需要藥物治療,西醫通常給予甲氧氯普胺、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藥物注射治療,但效果欠佳,且對于一些頑固性呃逆患者無效[1]。筆者采用丁香柿蒂湯聯合雙側內關穴山莨菪堿注射液注射治療膈肌痙攣,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開封市中心醫院門診、院內會診及住院患者70例,診斷確診為膈肌痙攣,經西醫給予單純解痙藥物、麻醉藥物應用效果欠佳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24~65歲。對照組34例,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齡22~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膈肌痙攣(呃逆)診斷標準,臨床表現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癥;同時參照《中醫內科學》[2]呃逆中胃寒氣逆證、氣滯痰阻證進行診斷。
1.3 排除標準 不符合入選標準及符合入選標準但未按療程完成治療者;診斷為膈肌痙攣但證型非胃寒氣逆證、氣滯痰阻證者;有嚴重前列腺增生并發尿潴留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及出現其他不良反應,中途退出者。
2.1 對照組 給予山莨菪堿注射液雙側內關穴封閉。取1 mL無菌注射器抽取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707)1 mL后,選取患者雙側內關穴為注射點。常規消毒后,避開血管針直刺約2 c m,患者訴有酸沉脹感后,回抽注射器無出血,可緩緩注入山莨菪堿注射液0.5 mL,退針,無菌棉簽按壓2 min,預防出血,剩余0.5 mL山莨菪堿注入另一側內關穴。1次取效即止,不效者可連續內關封閉3次,每日1次。
2.2 觀察組 山莨菪堿注射液雙側內關封閉用法及治療療程同上。同時選用丁香柿蒂湯加減方口服,具體治法:溫胃散寒,降逆止呃。方藥組成:丁香10 g,柿蒂10 g,旋覆花10 g(包煎),代赭石15 g(先煎),黨參片15 g,竹茹15 g,木香10 g,檳榔15 g,萊菔子15 g,吳茱萸3 g,生姜3片,甘草片6 g,3劑。用法:每日1劑,共煎取500 mL,溫后頻服。治療療程為3 d。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相關內容,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等級。顯效:治療1次取效未復發者及治療3 d后呃逆癥狀好轉未復發;有效:治療3 d后癥狀減輕,仍有間斷呃逆復發,但程度及發作時間縮短者;無效:治療3 d后癥狀同治療前,無明顯緩解者。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癥狀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治療方法對膈肌痙攣均有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膈肌痙攣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膈肌痙攣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Z=3.522,P<0.05),表明丁香柿蒂湯聯合山莨菪堿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膈肌痙攣效果優于單純山莨菪堿注射液穴位封閉治療。見表2。

表2 兩組膈肌痙攣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膈肌痙攣屬中醫“呃逆”范疇,是指胃氣上逆動膈,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為主要表現的病證[2]?!饵S帝內經》記載“胃為氣逆,為噦”,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同胃氣、肝相關,認為呃逆發病的病機為中焦感受寒邪,胃氣肅降失常,導致氣機上逆,故發為噦。治療上以溫胃散寒、降逆平呃為原則。丁香柿蒂湯具有溫胃祛寒、降氣止逆的功效。方中丁香、吳茱萸溫胃祛寒;柿蒂苦溫降氣;生姜疏邪散逆;人參扶正退邪;代赭石、旋覆花降逆肝氣。
《難經·三十八難》指出三焦“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提示三焦可宣暢周身氣機,又因心包經下膈絡三焦,內關為厥陰心包經上的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調諸陰經氣機,主心、胃、胸諸病。因此內關穴可宣暢三焦氣機,安神寧心,和胃降逆止呃[5]。呃逆是一種反射活動,胃腸黏膜接受刺激后,興奮由迷走神經傳輸至延髓呼吸中樞,同時興奮沿網狀脊髓束到達膈神經,導致膈肌產生強烈節律性收縮,引起呃逆[6]。內關穴主治呃逆、惡心嘔吐、胃痛等,山莨菪堿為解痙藥物,能興奮交感神經,反射性抑制迷走神經,從而抑制膈肌痙攣,減輕呃逆癥狀[7]。
筆者在臨床中對胃寒氣逆證、氣滯痰阻證膈肌痙攣患者采用丁香柿蒂湯口服,同時聯合山莨菪堿注射液穴位封閉注射雙側內關穴,可在溫中化濕、降氣止呃的基礎上,增強抑制膈肌神經興奮,加快緩解呃逆癥狀,且不易復發,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