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浩昌
(江蘇省溧陽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常州213300)
小兒厭食癥是指兒童長時間食量減少、見食不貪、食欲減退甚至消失。隨著我國居民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以6歲及以下患兒最常見,影響兒童健康成長和發育。如患兒未能及時接受治療,病情遷延將導致貧血、營養不良,影響免疫系統功能,嚴重者可使生長、智力發育滯后,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1]。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小兒厭食癥不僅與心理、生理、社會因素有關,而且可能與鋅元素攝入不足、攝食調控機制紊亂有關[2]。目前西醫臨床治療多給予促胃動力藥物和補鋅,同時輔以心理干預,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忽視了對小兒體質的調理。本研究以助胃膏為主方適量加減,并輔以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癥,旨在為臨床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于溧陽市婦幼保健院針灸推拿科就診的60例厭食癥患兒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6歲,平均(3.28±0.89)歲;病程2~12個月,平均(5.62±1.09)個月。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6歲,平均(3.37±0.91)歲;病程3~11個月,平均(5.93±1.24)個月。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委員會審核后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兒科學》[3]中厭食癥的診斷標準,未患有其他系統疾病,長期食欲不振,食量減少1/2以上,發病時間≥2周;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小兒厭食癥診斷標準,無其他疾病但長期食欲不振,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無腹脹,精神尚好,有喂養不當史。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7歲;初次就診;家屬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治療前2個月內服用助消化及促胃腸動力藥物;器質性消化系統病變;肝腎功能不全及患有先天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不耐受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給予健胃消食口服液(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094),兩餐間口服,1~5歲每次10 mL,每日2次;5歲以上每次10 mL,每日3次。連續10 d為1個療程,間隔2 d后行第2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組 給予助胃膏輔以推拿治療。助胃膏方藥組成:炙甘草、干姜、木香各9 g,麥芽、神曲、蓮子(去心)、山藥、茯苓、白術各15 g,人參片、砂仁各6 g。將以上飲片粉碎后的細粉用蜂蜜調和制成大蜜丸,餐前溫水送服,每次1丸,每日3次。推拿治療:先補脾經,揉板門,補大腸,運八卦,后掐揉四橫紋各2 min,捏脊5次;再順序點按闌門、建里、氣海、左梁門、右石關及巨闕各0.5 min,其中注意需同時點按左梁門、右石關,推拿每日1次。連續10 d為1個療程,間隔2 d后行第2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測定兩組患兒微量元素、血紅蛋白、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兩組臨床療效。①微量元素及血紅蛋白:采用原子吸附法測定治療前后血鐵、鋅、鈣水平;采用光電比色法測定血紅蛋白水平。②中醫證候積分[5]:以進食量、食欲、面容為主癥,病情的重、中、輕、正常分別計6、4、2、0分;以口氣、神疲、腹脹、大便等為次癥,病情的重、中、輕、無分別計3、2、1、0分。③臨床療效。治愈:食量、食欲基本恢復正常水平,中醫證候積分下降>90%;顯效:食量、食欲明顯恢復,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1%~90%;有效:食量、食欲有所恢復,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1%~7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有效+顯效+治愈。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和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微量元素及血紅蛋白 兩組治療前血中鐵、鋅、鈣等微量元素及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中鐵、鋅、鈣等微量元素及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厭食癥患兒治療前后微量元素水平比較

表1 兩組厭食癥患兒治療前后微量元素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中醫證候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厭食癥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厭食癥患兒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見表3。

表3 兩組厭食癥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小兒厭食癥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現代醫學認為胃腸黏膜結構及胃腸動力變化、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喂養不當、腸道菌群失衡、攝食中樞與胃腸激素、氣候等因素均參與本病發病的過程。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主要有給予保護胃黏膜藥物、補充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調整喂養方式等措施[6]。
傳統醫學認為小兒體質有其特殊性,具體表現為脾不足、腎常虛、肺嬌嫩,而心、肝有余,其中脾不足所致的小兒厭食癥最常見。脾主司運化,脾不足可致飲食積滯,日久脾胃運化之氣受傷而致厭食,因此小兒厭食為本虛標實之證[7-8]。本病病情遷延反復,病程較長,患兒多表現為面色萎黃、大便不順,治療應以脾胃虛為出發點,給予增強脾胃功能的藥物。本研究所用助胃膏出自《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主治不喜飲食、或吐或瀉、面黃或白等脾胃氣虛厭食,結合健運、補益、輕清,共健脾胃之氣。方中茯苓、白術、人參補元生津;砂仁、木香辛溫,可行氣化濕。以上用藥可改善小兒唇白、面色無光、萎黃、大便干結或黏膩不爽等癥。本方依據“無消滯氣,則輕清之氣無以生養”,在上述補益的基礎上用麥芽、神曲以消積化食,此配伍可有效改善面色、精神狀態及進食速度,緩解腹部脹滿[9]。蓮子性寒涼,蓮子去心可保補益安養等輔佐之功而寒涼之氣銳減,以干姜為佐藥可佐治蓮子寒涼之弊,溫暖下焦臟腑[10]。本方雖為膏名,但因患兒攝食有限,脾胃虛弱,因此本方用蜂蜜調和藥末制成藥丸,于飯前用溫水送服。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助胃膏結合推拿能夠有效提高血液中鐵、鋅、鈣等微量元素及血紅蛋白水平,改善厭食癥患兒精神狀態及面色,緩解臨床癥狀,增加患兒食量。研究表明,特定推拿按摩手法能夠促進胃腸蠕動,提高機體胃蛋白酶及胃液分泌水平,增進食欲,從而達到調整患兒體內陰陽平衡、改善臟腑功能的目的。對厭食癥患兒行中醫推拿,可調和陰陽,疏通經絡,推動血氣運行全身,振奮陽氣以調節脾胃失衡,從而改善厭食癥狀[10],與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行推拿治療取得的療效一致。
綜上所述,助胃膏結合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癥能夠顯著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