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敏
(河南省溫縣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焦作454850)
慢性腹瀉是食管癌術后常見癥狀,臨床表現為大便泄瀉、次數增多等,病程較長,易造成患者營養不良、貧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延誤術后恢復。利福昔明是臨床常用的廣譜抗生素,能參與細菌DNA轉錄過程,阻礙細菌蛋白質合成,從而抑制細菌生長,緩解胃腸道菌群失調狀態,從而治療腹瀉[1]。中醫認為食管癌術后慢性腹瀉為本虛標實之泄瀉,術后患者脾氣虛弱,應著重調理脾胃,從根源對疾病進行治療。升陽益胃湯具有健脾和胃、調節氣機的作用,同時能夠消炎抗菌,可有效改善慢性腹瀉癥狀[2]。本研究旨在探究升陽益胃湯聯合利福昔明在食管癌術后慢性腹瀉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溫縣第二人民醫院消化腫瘤科收治的食管癌術后腹瀉患者46例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過食管癌手術治療,術后出現大便次數明顯增多,大便呈稀薄水樣,病程在4周以上,確診為慢性腹瀉。排除術前存在胃腸道相關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治療前4周參加過類似臨床研究或使用過相關藥物治療者,合并心、肝、肺、腎等嚴重器質性損傷者,傳染性疾病者,免疫系統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者,代謝性疾病者等。將46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3例。對照組男10例,女13例;年齡42~75歲,平均(53.62±3.47)歲;病程4~12周,平均(6.17±2.33)周。觀察組男11例,女12例;年齡42~74歲,平均(53.85±3.68)歲;病程4~11周,平均(6.22±2.19)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對照組 給予利福昔明片(山東淄博新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047)口服,每次0.1 g,每日2次。連續治療1個月。
2.2 觀察組 給予升陽益胃湯和利福昔明聯合治療。利福昔明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升陽益胃湯藥物組成:黃芪、半夏、人參片、炙甘草各30 g,獨活、防風、白芍、羌活各15 g,陳皮12 g,茯苓、柴胡、澤瀉、白術各9 g,黃連片3 g。上藥研為粗粉,混合均勻,取9 g藥粉加水450 mL,煎煮至150 mL,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情況。中醫證候包括大便溏泄、脘腹脹滿、面色萎黃、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脈象濡弱,各項滿分均為20分,分值越高,則癥狀越嚴重。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腹瀉次數、大便性狀均恢復正常;有效:腹瀉次數明顯減少,大便性狀有所好轉;無效:腹瀉次數未能減少,大便性狀并無改善,甚至腹瀉癥狀有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5.855,P=0.016<0.05)。見表1。

表1 兩組食管癌術后慢性腹瀉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大便溏泄、脘腹脹滿、面色萎黃、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脈象濡弱等中醫證候積分均有好轉,且治療后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食管癌術后慢性腹瀉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食管癌術后慢性腹瀉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食管癌為多發消化系統惡性腫瘤,首選手術治療以切除病變部位,但易導致患者胃腸道生理結構發生變化、免疫功能受損、代謝功能下降、腸道菌群失調等,引起胃腸功能障礙。
中醫認為,食管癌手術使患者脾胃虧虛,飲食水谷運化失常,因而造成腹瀉發生。治療應以調理脾胃為主。升陽益胃湯中黃芪、人參、茯苓、白術有強健脾胃、補氣養血的功效;獨活、防風、羌活、柴胡可升舉陽氣,祛風止痛;半夏、澤瀉利水滲濕;白芍、陳皮理氣養陰;黃連清熱燥濕;甘草溫中補脾。諸藥共用,能加強脾胃功能,促進水谷運化,改善泄瀉癥狀[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有明顯好轉,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升陽益胃湯聯合利福昔明用藥療效優于單獨用藥。
綜上所述,應用升陽益胃湯聯合利福昔明治療食管癌術后慢性腹瀉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有利于疾病治療及術后康復,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