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沙坪壩小學 重慶 40003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基于數學這樣定義到: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顯而言之,空間形式的研究對于小學生而言,意義是非凡的。然而在小學階段的幾何教學中,涉及到的幾何概念繁多,且由于幾何概念固有的高度抽象性和普遍性適用性的特點,使得部分孩子在掌握幾何概念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1]
心理學對“概念”這樣界定:概念屬于理性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觀實物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概括反映。人們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從同類事物的許多屬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屬性,形成用詞或詞組表達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類事物的本質。[2]
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特此對小學生幾何概念教學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與思考,并作出如下的梳理。
“概念是客觀實物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概括反映,人們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從同類事物的許多屬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屬性。”因此,幾何概念的形成必須是要在眾多的圖形屬性中,去找到該圖形的本質屬性。在這樣的經歷過程中,合理運用比較和分類,有利于幫助學生概括概念的本質屬性。
在小學生的意識中,有很多概念性的認識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足夠的判斷經驗,但是如果要讓他們用規范、簡潔的語言來表達的話,就比較吃力了。所以,在教學幾何概念的時候,老師可以利用這樣的兒童認知心理水平,有意識的設計一些非本質的特征,讓孩子在認知矛盾沖突中自己判斷,然后一步一步的“逼近”概念的本質,讓其抽象出概念的內涵,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恰當的表達出來。
“分類”即是指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分別歸類。(語出《書·舜典》附亡《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作《汩作》。)
比如:當我們學習了普通三角形的概念后,要進一步學習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給學生提供若干三角形,讓學生對這些三角形進行分類。

學生通過思考操作,會將①和⑥、②和④、③和⑤分別歸為一類。這時就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由此讓學生梳理出相同類別三角形的共同屬性,即“第一類三角形三個角都是銳角,第二類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第三類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這樣,學生在通過分類的活動中,就分別找到了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概念的本質屬性,由此得出這三種三角形的概念。這樣的操作,可以讓孩子對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對概念本質的掌握更牢固。
任何一個幾何圖形的特征的獲得,都是學生思維活動的結果。那么,兒童思維是從哪兒來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這樣的觀點:兒童的思維不是單純的來自客觀物體,也不是單純的來自主體,而是來自主體對客體的動作,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以,當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對一個幾何概念進行認識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給孩子提供具體的、現實的實物學具。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多種感官(包括視覺、觸覺等)進行體會,并結合具體的感知進行體驗,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覺雛形。
比如:當我們教學三角形的時候,教師往往會給孩子提供一些三角形的學具,讓孩子先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然后再來說一說“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學生的回答也許是這樣的:(1)三角形有三條邊(2)三角形有三個角(3)三角形有三個很“尖”的地方,還很扎手(4)三角形的面是平的(5)三角形的邊是直的……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動用了自己的視覺和觸覺,并能夠將自己感知到的“特征”進行思維加工,得出自己的“三角形概念”。或許此時的概念并不準確,有的不夠簡化,有的不夠健全,但是,這都不妨礙孩子思維的發展。
一個幾何圖形的特征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本質特征則是需要在這些眾多的特征中去進行分析、歸納,最終抽象出屬于這個“概念”的本質內涵。同樣借用上述例子分析:當孩子通過多重感官獲得了眾多的三角形的特征后,這時老師可再提出一個核心問題:你認為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這時學生就會根據上述的特征,自己想辦法去組織語言來描述“什么圖形是三角形?”
學生的概括可能不會很精簡,這時教師可以適當的提出疑問。比如:當有學生概括出“有三條邊,三個角組成的圖形就是三角形。”很明顯,學生的頭腦中這個圖形一定不是三角形,那么問題出現在哪里呢?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哦!每條邊必須是“直”的。教師又可以追問:我們學過 的“線”中,哪些是直的?你認為這里應該用什么“線”來描述合適。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孩子進一步的得出三角形概念的內涵包括“三條線段”,那么這三條線段是怎樣擺的呢?再進而得出“圍成”,有了三條線段“圍成”的描述后,“有三個角”也就可以不必再敘述了。
如此的分析與歸納,讓孩子從眾多的特征中逐步抽象出概念的本質內涵,這其實就是對孩子空間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
發展孩子的幾何直觀和空間思維,幫助孩子有效形成幾何概念,形象是前提,表象是基礎,抽象是本質。綜上所述,即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初步感悟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