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0周年,據新華社報道,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將發表重要講話,這標志著改革開放40周年的紀念活動達到高潮。
在回顧改開走過的路的同時,深化改革開放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接下來的重大使命。而如何看待改開今后的形勢,進一步的思想解放應在哪些領域重點展開,受到中國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作為一家媒體,我們想從中國改革開放大環境的視角給出我們的思考,參與牽動全體中國人民的這一探討。
從我們提出的這個視角看,中國今后深化改革開放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負面因素大規模增加。
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至少前幾年,東西方冷戰處于高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為聯中抗蘇,對華采取全面接觸政策,對中國改革開放給予了正面支持。改革開放起步很順利,當時的國際格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冷戰結束后,中國與西方商業利益的高度互補性繼續支持了發達國家與中國的經濟融合。中國出色地駕馭了這一戰略機遇期,實現了國家實力的快速崛起。
然而時至今日,主要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心態急劇嬗變,警惕中國崛起成為華盛頓對華思維的突出考量。美國彌漫著對華合作“美國吃虧了”的激進看法,美應當與中國“脫鉤”的戰略沖動不時抬頭。由于美國仍掌握著國際上的大部分資源,它的消極甚至抵制態度將會產生影響。
在中國國內,形成改革開放一些重要共識的難度似乎增加了。另外,如何協調改革開放與國家安全和社會基本價值的關系,也不斷引起很深很廣的爭論。
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上述分析上,深化改革開放的大環境無疑比三四十年前惡劣了許多,甚至難以為繼。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中國國家力量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前所未有地增加了。之前改開,中國在對外經濟合作上總體處于被動,今天我們的主動性有了越來越多的支點。
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了過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挑戰,同時我們駕馭風險的手段和經驗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豐富。這就是中國當下改革開放形勢的全景畫。很顯然,我們沒有理由自負,但也沒有理由膽怯,我們應當清楚今天自己站在哪里,堅定繼續往前走是我們唯一選擇的信念。
上一輪改革開放,中國社會解放思想的中心任務是突破“姓資姓社”的束縛。今天中國為深化改開,必然需要有新一輪的思想解放在前面開路。那么新思想解放的主要針對性又是什么呢?
我們認為,這一輪思想解放大概最要進行兩方面的探索,一是圍繞國家安全建立起足以支持深化改開的認識,二是將我們對中西沖突的認識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足以指導實踐的對接。
美國已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者,這個概念常常理解為“戰略對手”,而且它的確包含了這個意思。在美方如此高度戰略戒備之下,中美及中西關系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嗎?中國應如何判定及主動塑造中美戰略競爭的性質?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無疑將影響中國接下來對外開放的全局。而我們能否有效引領建立起中外共贏的格局,將會影響外部世界對中國的基本態度。
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的內部治理必然受到牽動,因為更活躍的經濟和對外關系意味著需要有更寬松的內部社會環境相匹配。這種情況是否意味著國家安全的顛覆性隱患呢?中國加強國家政治安全是該靠去除那些隱患,還是應通過不斷提升社會的承受力來加以實現呢?這當中的平衡又該如何實現呢?這也是中國下一步改開需要摸清想透的問題。
世上沒有什么事情是絕對的,好的決定不僅需要方向的正確,還需要執行上度的準確把握。而黨對中國社會的強有力領導是國家在新形勢下做到既穩健又靈活的關鍵。敢想,敢做,而且能夠做好,是歷史對新時代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期待。▲
環球時報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