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杰
德國和法國是歐洲一體化的雙發引擎,但如今,歐洲一體化既面臨英國退歐的挑戰,又面臨德國默克爾時代行將結束以及法國“黃背心運動”的沖擊。人們不禁要問:當今歐洲社會到底怎么了?歐洲一體化還會有光明的未來嗎?
德國是歐洲一體化的堅定領導者。政壇“鐵娘子”默克爾執政13年來,德國發揮了歐洲聯合的核心作用,引導歐洲向更高層次的政治一體化前行。法國也是歐洲一體化的領路人,歐洲統一大市場創建中,法國領導人居功至偉。冷戰后,歐洲聯合在德法兩大引擎的強力推動下邁出大步子,歐元的問世,歐洲共同安全與防務力量的構建,都是德法的創新之舉。然而,自2009年歐洲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后,歐洲社會出現各種危機和挑戰,法國經濟也停滯不前,對歐洲一體化的牽引力越來越弱。德國則成為唯一有動力的單發引擎,引導歐洲度過了債務危機最困難的歲月。
孰料世事無常,就在法國經濟剛有起色,法國民眾推選出一位年富力強、富有改革歐洲雄心的總統后,德國和法國內政方面都出了問題。在2017年9月德國大選時,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和社民黨聯合政府,雖然贏得選舉卻丟失六七百萬張選票,導致德國政治生態進一步碎片化。
2018年圍繞組閣談判各黨派之間的博弈,針對德國難民問題聯盟黨內部的內斗,導致聯盟黨在秋天的巴伐利亞州和黑森州議會選舉中一再失利。德國政壇常青樹默克爾被迫在10月底對外宣布:她將為聯盟黨在國家和州議會選舉中的失利承擔責任,為此,辭去基民盟主席職務,并承諾在本屆政府任期結束時不再競選總理一職。
相比于德國默克爾政府面臨的困境,法國總統馬克龍似乎日子要好過得多。他不僅高票當選總統,而且在國會中也占據絕對優勢。正因如此,他上任后在內政方面大刀闊斧搞改革,外交方面也提出歐元區結構性改革和創建歐洲獨立防務力量的戰略目標。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為了踐行《巴黎協定》而采取上調燃油稅的措施,會在2018年冬季引發一場法國社會大騷亂——“黃背心運動”。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場運動一開始就沒有工會或政黨的組織,純粹是利用互聯網自發形成的群眾運動。但在街頭示威抗議過程中事態失控,逐漸演變成為持續至今的大規模騷亂,導致法國經濟嚴重受損。馬克龍被迫做出讓步,承諾明年不再上調燃油稅,并且給下層勞動者加薪。
馬克龍上臺伊始,就向默克爾拋出橄欖枝,希望默克爾蟬聯總理后與他聯手,共同啟動法德雙發引擎,推動歐洲聯合走向深
入,把歐盟改革進行到底。當時,默克爾對其改革熱情和志向表示贊賞,但卻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希望法國先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再來談法德合作。今天看來,法國出現嚴重的騷亂早在默克爾意料之中,空有一腔改革熱血和政治抱負,不一定能把本國的內政搞好。
德國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表象上看是默克爾敞開胸懷迎接難民的政策飽受詬病。法國政府面臨的問題,從表象上看則是馬克龍上調燃油稅招致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對。其實不然,德法兩國政府之所以出現危機,背后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原因。德國聯合政府雖在執政中交出亮眼的政績單,但選民照樣不買賬。究其原因,歐債危機和難民危機導致德國各階層民眾利益受損,社會發生裂變。而默克爾領導的政府堅持走傳統的中間路線,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其政治主張無法滿足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加之多年未給德國中下層民眾加薪,缺乏改革的愿望,久而久之必然引起德國民眾的不滿。
法國則相反,改革一直是法國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從希拉克到薩科齊,再從奧朗德到馬克龍,每屆政府都認為法國必須改革才有活力和競爭力,但每屆政府改革都招致社會強烈反彈。法國民眾內心普遍渴望改革,希望通過改革使自己成為受益者。但不少民眾又反對或懼怕改革,擔心改革會動了自己的奶酪。這種矛盾心理加上法國民眾熱衷于街頭政治、示威游行,導致今天我們看到的社會騷亂?!包S背心運動”絕不是單純的抗議燃油稅上漲,其背后恰恰反映出法國民眾對改革的擔心、對自身利益受損的強烈不滿。
德法兩國都面臨各種危機和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退歐似乎又給歐洲聯合帶來一層陰影和不確定性。解鈴還須系鈴人,歐洲一體化航船今后是否會偏離航線或擱淺,主要還取決于德法兩國的表現。英國退歐,充其量只是給歐洲一體化帶來疑歐思潮和挑戰,損失在所難免,但并沒有危及歐洲聯合的核心。換個視角看,英國出局反倒有利于歐洲加強團結,組建獨立的歐洲防務力量。只要德法兩國領導人堅定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歐洲航船仍將前行。
目前,德法兩國內政困局對歐洲一體化前景多少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如歐洲極右翼民粹主義趨勢而為、擴大影響力等。但從長遠看,德國新近當選的基民盟主席卡倫鮑爾只要能夠繼承默克爾的施政綱領,在此基礎上有所改革創新,讓德國繼續掌舵歐洲一體化的航船,那么歐洲聯合仍然有可能走向深入。
與此同時,法國改革經過現階段陣痛和社會動蕩,過幾年后必將結出碩果。只要法國政府不改初衷,與德國聯手繪制歐洲的藍圖,相信歐洲的未來不會變得保守排外。近期內德法兩國政局是否穩定,則會直接影響到明年5月歐洲議會的選舉結果。▲(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