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子華 林穎
摘要:梳理各省在全面兩孩政策正式實施后新修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可見,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體現在生育調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優待與獎勵、限制與處罰、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等部分。各省《條例》修改體現出我國未來計劃生育工作的走向:生育政策邁向公平、計劃生育改革平穩有序、人本思想體現始終、依法生育貫穿全程。然而,此次地方《條例》修改也存在一些局限,表現在生育管理改革力度不夠,生育支持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醫療衛生資源缺乏有機整合,獎勵扶助政策還需完善,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與推進人口城鎮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協同尚未體現。新時期計劃生育工作應繼續堅持在實踐中創新和完善計劃生育政策,順應人口發展形勢,明確工作目標,及時轉變角色和工作方法,
構建完善的生育支持體系,推動計劃生育與有關工作的密切結合。
關鍵詞: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改革;條例
中圖分類號:C92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8)05-0053-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805006
收稿日期:2018-06-21;修訂日期:
2018-08-05
作者簡介:肖子華,國家衛生
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中心主任;林穎,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干部。
Chinas Family Planning Reform Sc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mendments to Provincial Regulations
XIAO Zihua, LIN Ying
(Migrant Population Service Center for NHFPC,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 the amendments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Regulations following the “universal secondchild policy”. The amendments focus on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preferential treatment and incentives, restrictions and penalties,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managements etc. These amendments of the regulations reflect the trend of the policy: it moves towards fairness; the reform is advanced steadily and orderly, the peopleoriented and lawabiding ideology is always embodi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 in the revision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form regarding the fertility management, bearing support system has not been fully established, lack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the reward and assistance polic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insufficient cooperation of the “twochild” policy,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policy as well as the coping 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policy. In the new era, the government should change the roles and working methods in the practice to establish a sound family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the family planning and the related works.
Keywords:
population;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and management; reform; regulations
一、引言
2018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17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
,這一數字比2016年的1786萬下降了63萬。一時間,全面兩孩政策遇冷的質疑四起。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人口學界的研究學者普遍認為,受生育成本、職業發展、區域等因素的影響[1-6],當前生育意愿本身已經顯著低于更替水平[7],而且,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即使在全面兩孩生育政策下,未來我國總人口的規模仍將持續減少,我國仍將有可能迅速進入低生育率陷阱[8-9]。那么,當前局面下,政府作為生育政策的制定主體,如何從宏觀視角推動全面兩孩政策目標的實現?
本文從分析各省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入手,從政府行動層面探討現有的推進全面兩孩政策的主要路徑和為實現政策目標的政策建議。之所以選擇《條例》作為分析政府計劃生育策略的切入點,是因為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發展歷程,走的是一條從政策調控到法律調控、從地方性法規到國家法律的漸進之路[10],人口和計劃生育地方性法規既是各地在地方先行、漸進探索、分類實施、群眾參與、立足省情等過程中總結出的實踐經驗,同時,又作為法律和政策指導地方計劃生育工作。因此,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各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修訂本省《條例》,就是根據中央政策精神制定本省計劃生育工作的主要方略。截止到2018年2月,除西藏
2017年7月,西藏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下發《關于調整西藏自治區干部職工兩孩生育待遇的通知》。以外,其他內地30個省份都已修訂并實施本地《條例》。本文從對各地《條例》的對比和分析出發,梳理此次《條例》修改的主要內容、亮點和不足,以期分析生育政策變革后的計劃生育管理策略。
二、地方《條例》修改的主要內容
30個地方《條例》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體現在生育調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優待與獎勵、限制與處罰、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等內容。
1.再生育規定趨于寬松
根據《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八條規定,在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子女以后,如果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則需要遵循地方《條例》的具體規定。再生育政策的規定是《條例》最大的權力,也是《條例》修改的最大看點。各地允許生育“三孩”主要有以下情形。
(1)再婚家庭的再生育。
允許再婚家庭再生育,是為了使每對夫婦都能有親生子女,既符合群眾愿望,也有利于促進家庭穩定。各省規定均認同:再婚夫婦再婚前夫妻雙方合計僅生育一個子女,再婚后已共同生育一個子女,夫妻雙方可申請再生育一個子女。而對于再婚夫婦再婚前已生育兩個或兩個以上子女,再婚后未生育子女的,各省規定主要以再婚前生育孩子的數量是兩個還是兩個以上分為兩類。9個省份
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寧夏。再婚前生育孩子數量為兩個,可以申請生育“三孩”,這些省份對于再生育的規定相對而言更加嚴格,夫妻再婚前生育的孩子數量是3個或3個以上,即使再婚后沒有共同生育子女,也不允許再生育。另有20個省份規定,只要婚后沒有共同生育過孩子,均可以申請再生育。一些省份在《條例》中明確規定再婚家庭申請再生育不包含復婚的情況,更符合政策的初衷,減少法律漏洞。
(2)病殘兒家庭(子女殘障)的再生育。
除廣東、重慶未對病殘兒家庭再生育情形規定外,各個省份主要是從非遺傳性致殘、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和醫學上認為夫妻可以再生育這三個維度進行政策設計,差異主要體現在是否對三個維度進行規定。
(3)特定人群的再生育。
特定人群主要是指少數民族和傷殘人群。內蒙古、黑龍江、福建、海南、甘肅、寧夏六地對少數民族的再生育政策作出規定,符合一定條件的少數民族居民,可申請再生育一個孩子。僅四川對傷殘人群再生育有規定。
(4)特定地域的再生育。
對特殊地域可以生育“三孩”作出規定的只有黑龍江、吉林和廣西三省,體現了對邊境地區居民的政策傾斜。
2.生育假期普遍延長
在國家提倡生育兩孩的情況下,不宜再鼓勵晚婚晚育。對于晚婚晚育,國家既不鼓勵,也不限制。因此,各省《條例》均刪去了“提倡晚婚晚育”的說法和相關配套福利的規定。大部分省份均采用延長假期的方式來取代“晚婚假”,原有的假期福利并未“縮水”。“晚育假”則調整為“生育獎勵假”且普遍延長。產假天數在《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的98天的基礎上至少延長30天,多的如北京可延長4個月
見《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18條規定。,西藏可休假1年
見西藏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關于調整西藏自治區干部職工兩孩生育待遇的通知》(藏衛發〔2017〕237號)。
。同時規定,只要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不論孩次都可以獲得生育假獎勵。另外,此次《條例》修改的一大亮點是各省都設立了男方護理假或陪產假,這是對家庭生育支持的一大進步。
3.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提質擴面
計劃生育家庭是為落實基本國策作出歷史貢獻的家庭,實行全面兩孩政策以后,各省在《條例》修改中都堅持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基本原則,堅持對持有《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夫婦,繼續享受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的基本做法,并在社會保障、集體收益分配、就業創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予以傾斜,切實保障計劃生育家庭的合法權益。一些省份“提質擴面”,如提高獎勵扶助標準、延長領取時間、創新計劃生育家庭養老幫扶政策等,呈現出新亮點。
4.優生優育服務得到加強
婚前醫學檢查是優生優育的第一道關口。2003年新《婚姻登記條例》實施后,“強制婚檢”變為“自愿婚檢”,婚檢率大幅下降,出生缺陷發生率升高。一些省份將參加婚檢、孕檢與獎勵婚假掛鉤,有利于激勵群眾參與檢查[11]。同時,各地《條例》的修改從頂層設計上,均將優生優育服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增加了建立孕產期保健制度、新生兒保健制度、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制度等,有利于改進婦幼健康服務。
5. 計劃生育管理更具人性化
各地《條例》修改都與中央決定保持一致,規定對生育兩個以內子女的,由夫妻自主安排生育,實行生育登記制度,對再生育實行審批制度。同時,規定育齡夫妻自主選擇計劃生育避孕節育措施,刪除了相關的行政審批或處罰規定。修改《條例》的30個省份全部取消生育間隔。這些修改都體現了政策制定的人性化與對實際生育需求的回應。
6.計劃生育工作改革舉措初現
一票否決制的實施范圍減小,僅山西、云南、青海明確表示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實行一票否決制。黑龍江和廣東則規定,在評優評先時實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度。其他省市的《條例》中沒有提及一票否決制。再生育審批效率提高,新修改的《條例》絕大部分省市放開了對申請地必須為女方戶籍地的限制,有的省份將
陜西、遼寧、湖北、廣東和廣西。審核和審批并為一步,將最終審批權由區(縣)計生部門下放至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大部分省份都明確規定了再生育審核和審批的時限,12省
河北、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海南、重慶、四川、陜西。《條例》規定的辦理時限較修改前縮短。除河南和廣西外,各省均刪去了“計劃生育事業費增長幅度應當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的要求,對經費投入增長幅度無具體要求。
三、地方《條例》修改體現計劃生育工作走向
1.生育政策邁向公平
(1)全面兩孩體現了不同人群之間的平等。
全面兩孩政策放開了對生育二孩“先天條件”的限制,一體化的生育政策使所有的合法夫婦都能夠享受生育二孩的權利,在不同人群中實現了在二孩生育權利上的平等,更加凸顯了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原則。
(2)全面兩孩體現了城鄉之間的平等。
1984年,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批轉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關于計劃生育工作情況的匯報>》(中發〔1984〕7號),對生育政策進行了調整。經過1984年調整之后至“單獨兩孩”政策之前,農村大部分地區主要是漢族地區實行“一孩半”政策,覆蓋了整個中國人口的53%[12],即第一孩為男孩的不得再生,而第一孩為女孩的農戶允許按規定的生育間隔生育第二孩的彈性計劃生育政策,而城市維持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覆蓋整個中國人口35%[13]。此次全面兩孩的政策調整,在生育子女數量和再生育條件的規定上,沒有再對城市和農村進行區分,實現了城鄉之間的政策平等。
(3)基本實現了民族之間、區域之間在生育政策上的平等。
已對《條例》進行修改的30個省份中,對少數民族的再生育政策作出規定的省份僅有6個,對邊境地區再生育政策作出規定的僅有3個省份。相比于“單獨二孩”時期,仍保留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牧區、深山區、貧困地區的特殊政策,全面兩孩實行后,對于少數民族和特殊地區再生育政策的傾斜已經大大減少,已基本實現不同民族之間、不同區域之間在生育政策上的平等。這是對實施各民族平等計劃生育政策的積極推進,有利于促進同區域內不同民族的均衡發展。
2.計劃生育改革平穩有序
(1)生育政策改革的漸進式變遷。
從“雙獨兩孩”到“單獨兩孩”再到“全面兩孩”的“三步走”改革,是一個連續、平穩、逐步推進的過程,而不是一下子把生育政策從原來的“一孩”政策調整到“兩孩”政策,避免大起大落,實現了生育政策改革的“軟著陸”,保證了生育人數平穩地變化。另外,自2002年吉林、江蘇率先取消生育間隔開始,至2015年已有25個省份取消生育間隔。除西藏特殊的人口政策外,還有北京、四川、天津、重慶、河北五個省份對生育間隔有規定。此次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只有新疆仍規定生育第二個子女的,提倡間隔生育,女方年齡在三十周歲以下的,符合規定生育三個及以上子女的,與上一孩的生育間隔不得少于三年。其他29個省份全部取消生育間隔,群眾生育的自主性更強。
(2)注重做好政策接續。
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基本原則,各地《條例》都明確了對在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期間,自愿終身只生育或者依法只收養一個子女的夫妻,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按照規定應當享受計劃生育優先優惠的,繼續享受相關優先優惠,在社會保障、集體收益分配、就業創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予以傾斜。對于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按照可操作性原則,繼續實行幫扶,并從法律層面對其權益進行保護。在政策制定上,切實保障計劃生育家庭合法權益,使他們優先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3)地方創新不乏亮點。
在新形勢下,工作目標的轉變意味著工作內容要隨之改革,工作方法要隨之創新。除了在國家層面進行的生育登記制度、自主選擇節育措施、延長生育假期等改革創新,一些省市也利用此次《條例》修改的契機,將在實際工作中已經成熟的創新性工作模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增強了政策的穩定性和權威性。例如,黑龍江、河南、陜西通過獎勵假期的形式引導群眾自愿進行婚前檢查和孕前檢查;陜西、遼寧、湖北、廣東和廣西將再生育審批權下放至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河南設立獨生子女護理假,解決獨生子女家庭的實際困難;湖南《條例》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民計劃生育情況納入社會信用體系;福建、湖南、新疆《條例》規定將違法生育及社會撫養費欠繳情況納入征信系統;上海對依法生育子女的公民,按照有關規定報銷子女入托兒所、幼兒園的部分入托費和管理費;遼寧、福建等地則刪除了對于無“流動人口婚育證明、避孕節育情況證明”行為進行處罰的相關規定。這些做法都是地方在長期計劃生育工作中的經驗提煉和有益嘗試,推動計劃生育的誠信管理和長效機制建設,增強育齡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值得在實際工作中進行推廣。
3.人本思想體現始終
(1)政策調整與群眾生育意愿相契合。
據調查,我國20—44歲已婚人群平均理想生育孩子數是193個,80%左右的家庭希望生育兩個孩子,90%以上的家庭對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持支持態度[14]。全面兩孩是生育政策調整完善最關鍵的一環,它讓中國的生育政策與當前群眾普遍的理想子女數量更為契合[15]。同時,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承擔生育、生產、教育、養老等多種功能,但傳統家庭功能面臨挑戰,小型化和空巢化家庭抗風險能力低,養老撫幼、疾病照料、精神慰藉等問題日益突出。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有利于擴大家庭規模,改善家庭結構,進一步發揮家庭的代際支持功能,提高家庭發展能力,進而形成更加穩固的社會基礎網絡。
(2)配套政策體現以人為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提出的再生育子女規定按照有利于當事人的原則適用,全面兩孩政策改革中推行的育齡夫妻自主選擇計劃生育避孕節育措施、實行計劃生育登記制度,各地修改后的條例中全面推行的設立陪產假、生育獎勵假、取消生育間隔等。如安徽、陜西《條例》規定異地生活的夫妻陪產假可以增加至20天。這些規定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突出了家庭在計劃生育中主體地位。
4.依法生育貫穿全程
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由中央決定,而生育調節的具體辦法按照法律規定是由地方規定的。《決定》確立了新時期計劃生育工作的原則,各省根據《決定》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及時修訂《條例》,堅持法治引領,充分發揮立法對完善生育政策和服務管理改革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確保計劃生育工作有法可依。同時,此次《條例》修改進一步體現出了計劃生育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的走向。為了更加便民利民,解決夫妻分屬兩地可能出現不同省份政策不一致的情況,此次《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還規定“夫妻雙方戶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關于再生育子女的規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當事人的原則適用”。
四、本次地方《條例》修改的局限
1.生育管理改革的力度不夠
眾所周知,我國計劃生育法制建設走的是一條從政策調控到法律調控、從地方性法規到國家法律的漸進之路,實際上地方《條例》在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改革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間。過去在控制生育數量時,各地將一系列在實際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到了地方法規,大大豐富了計劃生育管理的內容,相比之下,現在的改革舉措廣度和深度都不夠。《決定》突出了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和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兩大任務。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是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落實好黨中央的決策,必須配套推進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改革,改進生育服務管理,提升婦幼健康計劃生育服務能力,健全家庭發展支持政策,創新計劃生育體制機制。然而,大多數地方基本上是按照《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決定》的口徑,未敢越雷池半步;僅僅是走出了實行生育登記證、取消生育間隔和增加生育假等幾小步,而且這些假期實際上絕大多數過去就存在,只是換了一個名稱而已。
2.生育支持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后人口轉變時期,由于個人自由和現代性得到發展,教育水平提高,結婚年齡、生育年齡推遲,終身不結婚的現象增多[16],不愿生、生不出、養不起的情況大量存在,因此,必須通過建立生育支持體制機制間接地對人們的生育決策進行調節,從過去控制生育轉變為對家庭和生育提供生育支持,對計劃生育、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勞動就業、流動人口管理諸方面的人口政策進行綜合系統分析,加以統籌銜接。例如關于加強社區幼兒照料,推進公共場所和用人單位母嬰服務設施建設的規定;關于用人單位如何制定有利于職工平衡工作與家庭關系,支持女性生育后重返工作崗位的規定;關于0—3歲兒童早期發展和照看撫育服務網絡建設的規定等,育齡群眾翹首以盼,但是,我們遺憾地看到各地《條例》在這些方面的努力較少。
3.醫療衛生資源缺乏有機整合
本次《條例》修改之際,衛生和計劃生育系統、機構合并已經三年。合并對于計劃生育工作特別是技術服務的開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勢,各地完全可以不斷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資源全方位共享和整合,實現衛生和計劃生育優勢互補,強化協同效應,以提高效能為根本,實現衛生和計劃生育“單”民生分離向“雙”民生整合,在提供生育、避孕節育、輔助生育服務中,利用衛生資源,增加服務種類,提高優生優育的技術水平。可惜這些在新《條例》中沒有得到較好體現。
4.獎勵扶助政策還需完善
為了鼓勵群眾實行計劃生育,我國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始就制定實施了獎勵扶助政策。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成為引導群眾生育行為的核心政策措施。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在具體操作層面,按照慣例是由國家制定政策,地方負責制定具體標準[2]。過去“一孩”時期的獎勵政策顯然已經不適合于全面兩孩時期的政策目標,應該及時修訂。此次生育政策調整,《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國家對實行計劃生育的夫妻,按照規定給予獎勵”,在各地《條例》的“獎勵與社會保障”章節中,主要對生育和計劃生育手術的假期、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期間的獨生子女家庭的獎勵政策進行了具體規定。大多數省份均未提及如何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第二十三條規定,僅有內蒙古、遼寧等少數省份規定當地政府和有關單位應對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給予獎勵和優待,但也沒有明確的政策和標準。
5. 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與推進人口城鎮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協同尚未體現
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與人口城鎮化的推進、人口老齡化的應對緊密相關。人口流動遷移已替代生育和死亡,成為決定我國人口發展的主導因素,成為推動社會結構變動、利益格局調整、社會組織體系變化的重要因素。目前,人口合理有序流動仍面臨體制機制障礙,城鄉、區域之間人口流動仍面臨戶籍、財政、土地等改革不到位形成的制度性約束,人口集聚與產業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不銜接、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等問題突出,不利于有效支撐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對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的生育問題、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問題應當及時應對,對流動人口統計監測、健康檔案建立、健康教育、適齡兒童免費查漏補種等工作,應當落實各項免費服務,提升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工作水平。人口老齡化是我國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第一代實行計劃生育的父母正陸續進入老年期,計劃生育家庭養老問題已日漸受關注。對于計劃生育家庭貧困老人,特別是對失獨家庭的老人,如何對他們進行生產幫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并給予一定的救濟補助,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這些方面如何銜接統籌,各地《條例》也缺少可操作性的規定。
6.西藏未出新《條例》
由于種種原因,西藏尚未修改原來的《辦法》。西藏的現行生育政策與《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決定》精神也不完全一致,應當根據有關規定及時予以修訂。但西藏衛生
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下發的《關于調整西藏自治區干部職工兩孩生育待遇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地方規章作用。
五、新時期計劃生育工作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從目前的形勢看,短期內不會有大幅度修改《條例》的機會。對于此次《條例》修改的局限之處,從政府層面,可以針對性地以制定政策、出臺文件的方式進行彌補。從推動全面兩孩政策目標實現的角度,本文提出以下具體工作建議。
1.堅持在實踐中創新和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政策
在過去的工作中,地方的探索和創新在計劃生育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下一步工作中,各省還是應繼續走在工作中完善政策、在實踐中改革創新的計劃生育工作思路。一是注重分類發展,充分考慮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人口發展階段性特征以及計劃生育工作實際,在合理范圍內實行差別化的人口和計生政策。二是注重地方先行。在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大力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為推動政策完善打牢實踐基礎。三是注重統籌協調,強化人口發展的戰略地位和基礎作用,以具體工作為抓手,協調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資源,統籌解決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生育意愿降低、人口遷移流動等問題,促使人口政策與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
2.順應人口發展形勢,明確工作目標,及時轉變角色和工作方法
《決定》明確指出,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目標是實現規模適度、素質較高、結構優化和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發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相比于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的計劃生育工作時代,新時期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應著力于調控總量、提升素質和優化結構并舉轉變,就具體工作而言,要充分發揮全面兩孩政策效應,建設生育文化,鼓勵和引導群眾負責任、有計劃地生育。注重對傳統生育文化合理成分的吸取和傳承,如“男大須婚,女大必嫁”、“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人,人之本在育”、“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等,讓傳統生育文化在當代煥發時代的生機,與此同時,也要注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包含先進生育友好理念的婚育新風。隨著工作目標的轉變,計劃生育工作的性質也要由管理為主轉變為更加注重服務。衛生
計劃生育
工作者不僅要盡快適應從管理者到服務者的角色轉變,還要隨之轉變工作方式方法,創新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
3.構建完善的生育支持體系,及早建設0—3歲嬰幼兒撫育社會支持體系
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實質上就是要創建一個環境,這個環境就是要有利于兒童和生育主體的個體發展,有利于生育主體生育需求的滿足。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是對個體生育的系統性支持,包括生育政策、醫療條件、母嬰空間和設施、生育文化、人力支持、個人所得稅率降低或者免征等[17],其中,家庭需求最為迫切的當屬0—3歲嬰幼兒托幼服務。社會撫幼支持體系的缺乏以及現代職業制度使得許多家庭在生育和就業中處于兩難的境地。當前,我國托育機構建設幾乎是空白,嬰幼兒撫育主要依靠祖父母輩或母親,對于家庭親屬網絡難以支持嬰幼兒撫育或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而言,母親或是為了照顧幼兒而中斷或提前退出勞動力市場, 或是抑制生育意愿而選擇不生育。因此,應該及早啟動0—3歲嬰幼兒撫育社會支持體系建設,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提供嬰幼兒照料服務和教育服務,以利用社會力量補充家庭撫幼功能,落實全面兩孩政策、保持適度生育水平。
4.推動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婦幼健康、老齡健康、職業健康、家庭健康事業的緊密結合和深度融合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定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職責基礎上,增加了職業安全健康監督管理、擬定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醫養結合政策措施等職責。2013年機構改革,促進了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婦幼健康、家庭健康職責與資源的結合與融合;本次機構改革,又為計劃生育與老齡健康、職業健康的緊密結合和深度融合既提出了要求,又創造了條件。在此基礎上應當做好:一是打造生育全程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優化配置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設施、母嬰保健設施、托幼服務設施等公共資源,全方位全過程保障母嬰安全。二是做好計劃生育家庭養老服務,使特殊家庭聯系人制度、就醫綠色通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扶貧等措施發揮作用。同時在健康老齡化工程實施和醫養結合機構建立過程中,不忘計劃生育家庭,不忘計劃生育老人。三是大力推進流動人口基本衛生計生公共服務均等化,關注流動人口職業健康,重視流動人口家庭發展,促進流動人口社會融合。
5.及時修訂完善一批法規規章,回應時代要求和社會關注,營造有利于計劃生育工作的法律環境
《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是計劃生育工作領域的重要法規,是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的重要標志。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出臺和《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修改,以及政府機構改革,上述法規有的條文與上位法即《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發生沖突;規定的管理主體,如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管理全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衛生行政部門配合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做好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服務機構發生變化即過去的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逐步消失,新的服務體系正在建立;有的內容與工作要求不相適應,如實施健康中國,要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婦幼健康和計劃生育服務應當涵蓋婚前、孕前、孕期、產后、兒童等各個階段,提供從胎兒保健到老年保健的生育全程服務,而現在僅規定婚前保健、孕產期保健、嬰兒保健,沒有涵蓋其他;有的與管理職責脫節,如結婚登記查驗婚前醫學檢查證明等;還有一些管理措施已經失去意義,例如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的開具、查驗等。基于上述問題,應當對有關法規進行修訂。一是把《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和《母嬰保健法實施辦法》合并為婦幼健康與計劃生育條例,統一管理主體和服務機構,整合現有資源、拓展服務內容。二是逐步取消流動人口婚育證明。2014年國家衛生
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1省(市)推行流動人口電子婚育證明試點,2015年全面實施。隨著流動人口婚育電子證明信息的互聯互通,以及國家流動人口電子婚育證明數據庫的建立,成年流動育齡婦女的婚姻、生育和避孕節育情況,隨時可以上網查驗,不再需要辦理婚育證明。三是在著力構建按政策生育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的同時,適時取消征收社會撫養費。向政策外生育的夫妻征收社會撫養費是控制人口增長、引導合法生育的重要管理措施,實踐證明,這個措施在發揮了有效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現在的輿論環境和政策環境使此項措施逐漸失去了作用。
參考文獻:
[1]
穆光宗,王本喜,周建濤.低生育時代的人口政策走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36-44.
[2]宋健,周宇香.全面兩孩政策執行中生育成本的分擔——基于國家、家庭和用人單位三方視角[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6): 107-117.
[3]張曉青,黃彩虹,張強,陳雙雙,范其鵬.“單獨二孩”與“全面二孩”政策家庭生育意愿比較及啟示[J].人口研究,2016(1):87-97.
[4]張韻.“全面二孩”政策對女性職業發展的影響及其因應之策[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6(4):104-111.
[5]康蕊,呂學靜.“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意愿與女性就業的關系論爭綜述[J]. 理論月刊, 2016(12):155-161.
[6]張原.變遷中的生育意愿及其政策啟示——中國家庭生育意愿決定因素實證研究(1991-2011) [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5(3):79-91.
[7]王軍,王廣州.中國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差異研究[J].人口學刊,2016(2):5-17.
[8]張麗萍,王廣州.中國育齡人群二孩生育意愿與生育計劃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5(6):43-51.
[9]王金營,戈艷霞.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下的中國人口發展態勢[J].人口研究,2016(6):3-21.
[10]肖子華.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規[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2012.
[11]于青,張靜,蘇寶利,等.出生缺陷發生率與婚檢率的關系探討[J].中國衛生統計,2010(4):404-405.
[12]翟振武,李龍陳,佳鞠. 全面兩孩政策對中國未來人口的影響[J].東岳論叢,2016(2):77-88.
[13]翟振武.翟振武解析“全面兩孩”如何“全面”[EB/OL].(2016-01-19).http://fangtan.china.com.cn/2016-01/19/content_37609401.htm.
[14]《人口與計劃生育》編輯部.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施全面兩孩政策[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6(1):4-7.
[15]楊文莊.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6(1):4-6.
[16]任遠.人口戰略和政策調整應注重幾個轉變[N].中國人口報,2017-02-20.
[17]楊利春,陳遠.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是中國人口發展的戰略選擇——“全面兩孩政策與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專題研討會綜述[J].中國人口科學,2017(8):121-125.
[責任編輯劉愛華,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