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長 (?-1816)姓覺爾察氏,鑲藍旗滿洲人。乾隆三十年(1765),捐員外郎。歷知府、道員、按察使。后降和闐幫辦大臣。嘉慶四年(1799),調辦事大臣。授按察使,擢廣西布政使,遷巡撫。十四年,調河南巡撫,奏治漳子河等得法,允行。十六年,為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十九年,因事革職留任?;鼐?,又因事革職。
恩壽 清末人,字藝棠,姓索綽羅氏,鑲白旗滿洲人。麟魁子。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曾任總督漕運、陜西巡撫。一九一一年因病免職。
恩貢 清初,凡遇皇室慶典,于府、州、縣學歲貢常額之外,本年的一次加貢,即做此稱。初行于漢生員,康熙十年(1671),始準滿洲等八旗生員援例。得之者稱“恩貢生”,除應鄉試外,還可充任小京官或教習等職。此外,還享有一種特權,即非有重罪,學政不能呈請革去此科名。
恩圖 清初時人,姓西林覺羅氏,隸鑲藍旗滿洲。初任牛錄章京。順治元年(1644)四月,隨龍入山海關敗李自成。旋隨多鐸南征,從勒克德渾征湖廣。六年從征山西大同叛鎮姜瓖。八年隨征廣西,敗明永歷兵于柳州。旋隨梅勒章京覺善征山東鎮壓抗清義軍。十五年監修上帝壇、奉先殿。以功累加世職至一等阿達哈哈番。
恩承 (1820-1892)姓葉赫那拉氏,字露圃,正白旗滿洲人,一說鑲黃旗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翻譯生補筆帖式,咸豐三年(1853)進士。同年隨僧格林沁出京抵拒太平軍北伐部隊,參與攻陷連鎮之戰,后在營辦捐務,五年,清軍全殲太平軍北伐部隊,乃還京補為兵部郎中。九年,隨僧格林沁在大沽擊退英艦。之后隨軍剿捻。后調歸神機營,充翼長,奉派赴奉天剿殺反清起事者。還京授理藩院左侍郎,繼續參與剿捻,著戰功。累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職。卒謚文恪。
恩封 清代封爵種類之一。因系皇帝的近支而受封得爵者之稱。如皇子年至十五歲,便可由宗人府奏請封爵。
恩蔭 清制,遇皇帝登基、上徽號、萬壽節、大婚等慶典,往往給予滿漢高級官員以“蔭一子入監讀書”的特殊待遇,謂之“恩蔭”。順治八年(1652),定為文職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職在京在外二品以上等官員,其子弟可得之。恩蔭標準為俱照職銜承蔭。康熙六年(1661)改為不論品級和官銜,一律以食俸多少確定承蔭者品級。
恩順 字子澄(誠),正白旗滿洲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任兵部右侍郎,后改理藩院右侍郎。宣統三年(1911)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改任弼德院顧問大臣。
恩科 清代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八旗滿洲等旗人生員、舉人與漢生員、舉人每三年舉行一次鄉會試,稱為正科。若遇皇帝即位或皇室慶典則加科取士,稱為恩科。如恩科與正科合并,稱“恩正并科”,按兩科名額錄取。如正科和恩科不合并,正科改為恩科。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首開恩科起,至光緒三十年(1904)正科改恩科止,鄉會試恩科共舉行二十六次。光緒三十一年廢止。
恩桂 (?-1848)字小山,清宗室。隸鑲藍旗。道光二年(1822)進士。歷遷至內閣學士,兼副都統。再歷盛京工部侍郎,工部、吏部侍郎,總理國子監事,兼護軍統領、左右翼總兵。二十年,任內務府大臣,管理上駟院。次年,授理藩院尚書,兼署左都御史。二十二年,任禮部、吏部尚書,實授前軍統領。其任職吏部,嚴杜冒濫,兼前軍統領衙門逾十年,進行整頓治理,制定章程,訓練兵卒,皆有實效。迭奉命治理倉胥舞弊和戶部捐納房書吏賄官充員、收受陋規諸獄。卒于官。謚文肅。
〔特約責任編輯 李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