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歡
摘 要:中國社會文化轉型以及西方文化的流入,對我國傳統的中國畫產生了一定的沖擊。西方的美術史也經歷了演變,這是由于西方社會內部交流和外部主動吸納所致。那么我國近現代中國畫發展轉型與文化情境的關系是什么樣的,以近代中國畫的轉型與文化情境的關系展開探討。
關鍵詞:近現代中國畫;發展轉型;文化情境
近現代中國畫面臨著轉型與發展,西方文化不斷涌入我國,我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不小的沖擊,所以,對傳統中國畫進行變革的呼聲逐漸興起。無論是何時,“美術革命”都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永恒的話題。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中國畫也是要發展的,所以它就面臨著轉型。文化的轉型與文化情境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一、近現代中國畫
中國畫又名國畫,是現代藝術區別于西洋畫而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泛稱。中國畫有很多種類包括:水墨畫、墨筆畫、彩墨畫、工筆重彩畫、白描畫等。近現代中國畫與傳統國畫是有一定區別的,近現代中國畫吸取了西方的文化潮流,將西方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才有了近現代中國畫。近現代中國畫公認的創始人有徐悲鴻和劉海粟兩位國畫史上有名的大師。近現代中國畫是在繼承傳統國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且發展出了三支派別,分別是模仿派、個性派、變革派。所謂模仿派就是以模仿、傳承前人技巧、風范為基本原則,主要在于模仿,傳承的意味比較重。所謂個性派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能夠樹立自己的風格,建立自己的個性,但是并未改變傳統的模式。所謂變革派就是以繼承傳統為基礎,力圖變革創新,突破了傳統模式,但是沒有破壞傳統特色。
事實上,很多人在欣賞傳統中國畫時,都會產生一定的誤區。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畫就應該是傳統的文人畫,只有這一種形式,其實不然,近現代中國畫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西方文化有機融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已經突破了固有的文人畫。“文人畫”僅僅是傳統中國畫的一部分,因而不能代表中國畫全部。
二、近現代中國畫的改革與發展
從中華民國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這不是一段很長的歷史,甚至只有短短的38年。不要小瞧這短短的38年,在這期間,中國政治發生巨變,中國社會由封建帝制轉變為民主共和制。由于處在歷史的戰爭期,許多藝術家大量西移,因此就出現了新的藝術中心,這對于美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當時,西畫東進成為了一個顯著特點。
革命新政府在成立之后,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對于推廣新文化及美術教育帶來了不少新的趣味,有許多曾經留學于西方的繪畫大家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注于我國繪畫之中。如陳師曾、鄭錦、金城、林風眠、徐悲鴻等,他們介紹了不少西方繪畫的新思潮,西畫與中國畫并用,這是這些繪畫大家為我國繪畫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
后期,“五四”時期留學海外的大批青年美術家學成歸來,投入了我國的美術事業發展當中,使我國的美術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進入了一個充滿朝氣、人才輩出、盛世空前的新時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對我國的繪畫事業產生了一定影響。侵略戰爭雖然阻礙了我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但是我國的美術事業并沒有因此而衰落,而是調整了發展方向和步驟,把目標指向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義運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我國已經基本上停止了內戰,但是也因為戰爭百廢待興,中國美術史進行了一次新的革命,牢牢地站在為人民服務的立場上,改變美的觀念、美的步驟。
20世紀至今是破與立的時期。此時的文人超乎以往,用筆墨將漢以后貫穿了近兩千年的家國與民族理想體現得最壯觀、最開闊、最遠大、最透徹、最完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李苦禪、崔如琢等就是代表。他們在畫里所散發出來的雄健、寵辱不驚、自強不息、獨立自主的氣質,不僅是個人的智慧,更是此時與過往所有仁人志士琢磨與追求的完美境界。
三、中國畫的發展與文化環境
中國畫的發展,不是在一個狹隘、封閉的環境中獨自發展,而是與油畫、版畫雕塑等美術品類彼此依存,相互借鑒,共同前進的。這就凸現了中國畫的“寬容性”,能夠與各畫種并存共榮,融合于一個文化環境,中國畫對于藝術上的差異性,一般沒有排他性,而是善于從中攝取養分融入自己的血液。所以,我們的中國畫才沒有凝固在一個點上,而是順應時代,不斷發展,推陳出新,生生不息。
現如今,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融合,我們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面對世界各式各樣的文化,我們如何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發展中國畫,這成為了我們新的關注點。中國畫未來的發展,必須和祖國建設的節拍一致,必須能夠滿足我國人民的文化需求,對于國外優秀的文化,我們還是要采取“拿來主義”,積極吸取優秀文化,不能夠“固步自封”。我們要創造出更加優秀的美術文化,在美術史上推不倒、沖不垮的,足以代表我們社會主義時代最高藝術成就的好作品,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巋然聳立,在傳統藝術的星空璀璨發光。
四、美術與文化情境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以及特征。美術對于人類來說,是人類最早的載體之一,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同本民族文化相結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發展美術文化一定要深深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如果藝術不能反映本民族文化,那么藝術就失去了它的傳承意義,同樣的,我們的學習也失去了意義。
其次,我們還需要充分同世界多元文化相交流。文化切記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吸收對方有利方面,才能夠對自己的文化進行創新。學習,吸收優秀的文化,可以使我們對美術有深刻的了解,更加了解人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美術、什么樣的文化。當今世界是一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界,因此,我們更加需要發揮各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促進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
五、結語
當我們站在歷史的長河中,縱觀中國的歷史,是一個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在這進程中,西方文化起著一定的作用,在這場巨變中,從西方留學歸來的留學生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帶回來了新鮮的血液。
但要注意的一點是,中國是現代化,而不是西化,我們仍舊保持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傳統美術文化。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從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這是一個弘揚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一個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國美術的不斷改革,引領著我們的美術事業走向了現代,走向了世界。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于美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大大推動了我國繪畫事業的發展。中國繪畫不但關系到中國美術的未來,而且也關系到以后的發展,關系到民族的情操。未來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這是文化大環境所決定的,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我們的繪畫事業,對于我們的中國畫進行發展與轉型,培養出優秀的一代、輝煌的一代。
參考文獻:
[1]尹宣勝.近現代中國畫發展轉型與文化情境關系的探討[J].藝術評論,2010,(12):63-68.
[2]劉妍.論全球視野下中國美術的發展——以嶺南畫派為例[J].探求,2017,(05):104-108.
[3]尹宣勝.探索中國畫從傳統向現代轉型中方法論缺失的文化根源[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2,(01):22-27.
[4]蔣彩霞.中國傳統繪畫向近現代轉型中方法論缺失的根源[J].青春歲月,2014,(12):113-113.
[5]林素梅.自覺的變革——清末民初中國山水畫轉型簡論[D].杭州師范大學,2007.
[6]胡正敏.在文化情境中理解國畫的意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21):274.
作者單位:
上海市松江區泗涇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