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倩
摘 要:廣西山清水秀、田園似錦,吸引了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到此游歷作畫。20世紀以來,徐悲鴻、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關山月、李可染、陸儼少、白雪石等等都到此采風寫生,在中國美術史上產生很大的影響,也給廣西山水畫風格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廣西本土畫家也不懈努力與實踐,逐步形成以地域審美特征和文化精神為表現的創作藝術風格。
關鍵詞:20世紀;廣西山水畫;風格形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藝術學院青年立項項目“20世紀以來廣西山水畫風格史研究”(QN201704)的階段性成果。
廣西地處祖國南部,氣候宜人,風景幽美。在古代,由于地處邊陲,交通不變,其被稱為“南蠻之地,不少官員曾被流放于此。然而,由于廣西風景獨特”,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之說,諸多文人墨客游歷之后則念念不忘。中國文學、歷史著作中對廣西的記載及詩詞歌賦不知凡己,留下了歷代文人的足跡。尤其20世紀以來,作為抗戰后方,社會各界文人聚集于此,受中國大環境的影響,寫實主義對廣西山水畫風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一、20世紀以來廣西山水畫風格形成的歷史因素
廣西山水畫風格也受全國大環境的影響。20世紀早期的山水畫,總體上還是延續了清代“四王”、“正統派”的畫風。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所引發的“繪畫革命”,促成了山水畫在20世紀的第一次轉變。1912年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說:“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如任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國人豈無英絕之士應運而生,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者。”在此之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美術革命”的呼聲漸高,用西方寫實主義改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張,成為20世紀美術領域的主流。在當時的政治條件下,更多的是從形而上的思想層面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力和影響,對寫實主義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認為找到中國畫的出路——寫實主義。徐悲鴻可視為代表人物。他認為:“中國畫之頹敗,至今日已極已。凡世界文明無退化,獨中國之畫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退千步,千年前退八百步,民族之振可慨也夫。”隨著寫實主義的倡導,對中國畫的改造融入了西方繪畫觀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續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而徐悲鴻曾多次來到廣西南寧與桂林等地,對廣西美術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在廣西舉辦個人畫展,籌備、主持廣西第一屆美術展覽,籌備建立桂林美術學院、廣西省會國民基礎學校藝術師資訓練班(即廣西藝術學院的前身)等。并創作了大量的繪畫作品,如《漓江春雨》《漓江兩岸》《漓江船夫》等。他在廣西的藝術采風、藝術活動、藝術創作、藝術教育都對廣西美術事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0世紀中期,隨著政治上的大統一和高度意識形態化,美術成為了社會意識形態的工具。在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寫實主義與現實社會生活的結合,成為當時意識形態的整合目標,寫實主義成為了中國畫壇的主宰。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畫家和作品如石魯的《長城內外》、亞明的《煉鋼廠系列》等等。廣西畫風亦受全國大環境的影響,如關山月《廣西建設研究會八桂廳》、陽太陽的《農舍》、黃獨峰《山下村社農忙時》等。
20世紀中后期中國畫從繪畫思想到藝術功能及表現對象都有所改變,使其技法和思想“越來越成熟”,在題材和表現形式上也逐漸改變,從表現“火熱的生活”“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等方面延伸到“江山如此多嬌”“山河新貌”等,這是一次特殊歷史情境中的轉折。同時,“深入生活”仍然是具有極強生命力的藝術表現方式。這一時期產生了“為祖國山河立傳”的李可染、劉海粟、陸儼少等。李可染、陸儼少對廣西山水畫風有重要影響,例如李可染第一次到桂林漓江寫生是1959年,創作了《漓江邊上》《桂林花橋》20余幅作品。1984年創作了《漓江山水天下無》。陸儼少1962年創作的《漓江泛春》、1985年創作的《桂林山水》,這些景點之作對廣西山水畫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20世紀末期,在“85新思潮”之后,1985年,李小山發表驚世駭俗的“中國畫窮途末日”論,原本是針對當時中國畫題材內容以及表現方式方法的批判,結果,轉變成西方藝術觀念和藝術方式方法“趁勢而入”,在中國畫的識別系統中打上西方繪畫的形式形態,隨之產生了所謂的“觀念藝術”,以吸引人的裝置或借助工具材料做出特殊效果等。這個時代充滿了激進混雜的宣言、宏觀博大的觀念。而在廣西,由于地處邊陲,山河秀麗,大部分畫家則堅持寫生化、生活化,出現了如火如荼的寫生熱潮。如白雪石、黃獨峰、黃格勝、葉侶梅、張復興、徐家玨等經常帶領學生在廣西各地寫生,舉辦寫生展覽,給廣西的寫生創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獨特的地域特征促進廣西山水畫風格的形成
地域資源和社會文化特征,是一個民族一個階級的人們在某一特定的經濟條件下對社會存在的感知與認同,并由此表現以道德觀念、審美意識為主要的心理傾向。它既包含了自然地理狀況,也包含了人文遺存。無論是自然地理狀況還是人文遺存都旨在陶治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藝術家,因此我們說“地域是經過篩選的歷史遺產”,它使藝術家的文化審美心理結構產生共塑,藝術是客觀地域自然環境與主觀人文思想共同作用產生的“民族性凝固”,是藝術家因所處環境的激勵,對本土文化的真情表現和精神匯聚。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巖溶廣布,平原狹小,山水獨奇,吸引了大量的名人墨客到此寫生作畫,尤其是20世紀以來,繪畫大家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關山月、李可染、陸儼少等等都在廣西留下了足跡,通過實地考察寫生,創作了大量的以廣西山水為題材的經典之作,對廣西20世紀以來的山水畫風之形成有重要影響。立足于本土,根植于傳統,重視寫生,“外師造化、師法自然”成為廣西20世紀至今的主導畫風。黃賓虹在1928年夏天,當時應廣西教育廳的邀請到南寧講學,講畢游覽桂林,黃賓虹在游覽過程中,寫生不輟,每到一地必畫畫,二十幾天作畫數百幅。同游者陳柱在《守玄閣文稿選》中有記載:“當吾隨老畫家黃賓虹游桂林也,每遇一名勝,則必詢其地名,詳其古跡,而黃先生則必取筆與紙為之寫其形態,貌其草木。凡自昭平以至桂林,匪不有名勝,名勝匪不游,游匪不畫,凡游共二十余日,寫真數百幅矣。”李可染曾兩次到漓江邊寫生,留下許多作品及理論文章,如《桂林寫生教學筆錄》。張仃對其評價云:“可染的水墨山水寫生的意義,在于具體提出:繼承什么傳統與如何繼承的問題……可染是尊重傳統的,尊重的是中國畫中現實主義的傳統,更重視生活,有創造性地進行中國畫寫生,可染的藝術,使傳統與現實生活、現代人的思想感情掛上鉤了。”
三、本土畫家推動廣西山水畫風格的形成
廣西風景秀麗,水靈幽蘊,孕育著大批的畫家,使其在此定居寫生作畫。陽太陽,廣西桂林人,1959 年從廣州美術學院調回廣西,任廣西藝專教授,長期在廣西藝專任教。在20世紀60年代初,他率先提出創立“漓江畫派”的主張,并身體力行,許多作品直接取材于桂林山水,反映桂林當時的現實生活,有著濃郁的現實生活氣息。進入古稀之年仍樂此不疲地深入廣西各地采風,在藝術道路上,他自覺地深入群眾生活,發掘當地的創作素材,并號召藝術家要做到“藝術家下鄉去看看”。
黃獨峰是另一位成就顯著的老一輩山水畫家。1960年,他從印尼歸國到廣西藝術學院執教,他對廣西本土藝術資源,特別是對廣西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有著非常深刻的感悟。他說:“廣西風景挺秀,有獨特的地理環境,我們應該創立一個廣西的風格,桂林很多象形化的山,什么形狀都有,這是我們勝人一籌的地方。”在他的認識中,廣西有著其它地方沒有的山水畫表現資源,他多次深入廣西各地去尋找創作素材,廣西特有的景物芭蕉樹、木屋、村寨等經常在他的畫面里出現,例如《桂西春曉》表現的是桂西農民春耕的景象,展示了當時當地的生活特色,具有強烈的地域生活氣息。
黃格勝,1950年出生于廣西武宣,桂林長大,自幼酷愛畫畫。1980年考取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師從黃獨峰先生,1985年創作的《漓江百里圖》,成為了漓江畫派的開山之作。20世紀末即倡導并長期堅持實踐的“師造化”運動在全國展開,所謂的“外師造化、再現自然”。由寫生實踐創造了“對景創作”藝術方式,同時又成功地創造了“山水線描”這一以線條表現山水情境的藝術表現方式,成為了漓江畫派的領軍人物。
除了以上有代表性的畫家以外,還有老一輩山水畫家馬萬里、楊秋人、帥礎堅、葉侶梅、宗其香、龍廷壩、禤海松,劉溢之、張復興、徐家玨、肖舜之、帥立功、林漢濤、陽山等等,對廣西山水畫風格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進入20世紀末的廣西美術創作,經過美術界的整體反思和探索實踐,藝術家們以地域審美特征和文化精神為表現的創作風格已逐步形成,他們富有地域審美的特征創作甚至被譽為“廣西現象”。
參考文獻:
[1]李莉,王玏,陸瓔.廣西民國音樂史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李永強.20世紀中國名家在廣西的藝術創作與活動[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6.
[3]顧偉璽.傳承與創造——黃格勝繪畫藝術研究[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4]陽山.廣西的地域特征與山水畫風格研究[J].美術觀察,2010,(05).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