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苗苗
摘 要:“意境”境是意的基礎,意是境融入情感的升華表現,是從現實到理想的超越之美,所追求的是“畫外之意”“韻外之致”,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最高的藝術追求。山水畫在宋代達到了繁盛,各家百花齊放,用筆墨的碰撞、位置的經營和意蘊的熔鑄來力求打破形象的有限,追尋意境的無限,從而極力接近“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最高藝術境界。
關鍵詞:宋代山水;意境;情景交融
一、意境
我們最先接觸到意境二字是在從小到大一直背誦的詩詞中,一旦想起課堂上學習詩詞的時候,耳邊有這樣的聲音環繞:“前幾句詩是在描寫景物,最后一句詩是作者在抒發情感、借物抒情,情與景的融合表現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這是我最先去感受的什么是意境,小時候腦袋中的意境是“一個特別美的景色,有山有水有詩人的情感”,可當自己慢慢長大卻發現,“意境”既是這樣又不全是這樣。
在古代多數的畫論中提到的“意境”的確比詩論中晚出現,這一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編入《文鏡秘府論》)中,其內容有他為人講詩的紀文輯錄,也有他著書而成的書面語。宋前的畫論多提出的是“以形寫神”“氣韻”,這也為中國畫論奠定了基礎。直到北宋畫家郭熙,他的理論成就在于他的兒子郭思記錄整理的《林泉高致集》,這不只是北宋時期山水畫理論的水準,更是標志著中國的山水畫進入了一個成熟的時期,也是“境界”這個詞的第一次出現。“境界”“意境”又是同義詞,因此,將它視為在《林泉高致集》中第一次明確出現。
“意境”講求的是真景與真情的融合、物我的兩忘,這與道家學說提出的“天人合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的思想不相徑庭,都是在說我與萬物、意與境的完美結合,渾然一體。郭熙的《林泉高致集》載:“寫貌物情,攄發人思。詩是無形畫,畫是無形詩……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边@是第一次提出了“境界”,并且要求山水畫中要有詩意。
二、各家風格意境
山水畫在隋唐時期獨立成科并有了很好的發展,在唐朝時就已成熟,發展到宋元時期已經是達到了高峰。世人更是將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這其中宋朝就占了兩席,可見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的蓬勃發展成為山水畫史上的光輝一筆。這個時期山水畫的勃發有一定的社會政治因素,北宋結束了五代長期戰亂割據的局面,統治者想要確立中央集權和自己的威望,因此廢除武治,推崇“文治”。重文輕武造就了繪畫在宮廷和民間的廣泛發展。人們渴望遠離戰爭,擺脫人間痛苦,向往自然閑散寧靜生活的思想也充分地展示在山水畫中。情景交融是真景與真情的融合,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情,自然會有不同意境的作品產生。
(一)李成、范寬
李成,生于五代時期亂世,始終是抑郁不得志,便縱情于山水。他把氣勢高聳、層巒疊嶂的全景式構圖與風雨、煙云的畫法相結合,并有近景、遠景使畫面有了縱深感。尤喜關注季節的變化,創造出了具有荒涼、嚴酷寒冷季節特征的景象,畫面中的樹用“蟹爪皴”表現出枯枝、凋零的現象。這形成了他“寒林平遠”的獨特風格,因此也有一種“氣象蕭疏、煙云清曠”的意境。《晴巒蕭寺圖》,高聳入云的山峰、幽靜的山谷、纏繞山腰的云煙以及穿梭于山間的樵夫,自然環境與人物的結合,烘托出了一幅荒涼悲愴的意境。身處亂世想要追求寧靜世外桃源的生活,報國無門的抑郁心境讓李成將自己的這一腔悲涼之情寄予山水,在山水中描繪心靈深處的那份被澆滅的熱血。
范寬,他所處的時代晚于李成,在北宋初年,這時雖非盛世但也不再是戰亂肆虐的年代。他為人忠厚,喜山好水,初期以荊、關的北派山水為榜樣,在繪畫思想上強調“為山傳神”的真景、真情表達。他常年居住在終南山、太華山,對周圍一水一木、一山一石體察心悟、冥思聯想,每每有感而生時筆墨揮灑酣暢淋漓。在他筆下產生的多為崇山峻嶺、巨石、直流而下的瀑布,構圖上采用頂天立地的形式,給人以一種磅礴壯觀、壯麗厚重的意境?!断叫新脠D》近景描繪的是蜿蜒緩慢流轉的溪水、樹木叢生的山坡,抬頭一望則是遠處高聳入云的山峰、飛流直下的巨瀑、山頂叢生的密林,雄偉壯麗之感油然而生讓人身臨其境。
他們兩個筆下的山水畫能夠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因其能夠表現出季節的變化,兩人的風格意境截然不同,但都是在長期體察心悟中形成的一種審美理想的境界。他們一是將有意境的自然景物進行描繪,二是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意味熔鑄其中,在情景交融中讓世人充分領會“景外之景”以及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在意味。
(二)米氏云山
米芾、米友仁父子,師法南派山水的董源,結合自己長期在南方的生活體悟而獨創了“米氏云山”的畫法。南方煙云遮樹、山巒連綿先天獨后的條件給二米提供了優良的創作條件,在畫面中筆墨的流淌、碰撞、暈染充分展現出煙云朦朧的江南山水。王維提出“破墨”的水墨山水在二米的發展中升華為點滴云煙的“墨戲”,更具有生動和靈氣。他們的山石樹木從不勾勒,直接沒骨暈染,這樣可以讓水墨充分融合,在“游戲”中完美展現出了江南煙云的環繞、雨露頻現的濕潤和連綿不絕的山巒中的神韻。他們父子二人對南方山水的熱愛,面對真景之后真情的流露才能讓他們創作出如此富有意境的“米氏云山”。
他們對于水墨變化的升華不僅讓他們名傳千古,更是開創了一種新的畫法豐富我們山水畫的形式。他們與李成、范寬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面對著不同景色自然而然會有迥異的情感流露。“情”是心靈真實的表達,沒有情感的交流共鳴,再好看的作品也只是技藝上的純熟罷了。“意境”就是老莊“道法自然”的內化,從有我到無我境界的升華,最后達到物我化一的境界。二米獨創的“云山”就是他們與自然萬物深切交流后心靈深處真實的云煙迷蒙意境下的江南山水。
(三)南宋四家
李唐,他是一位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是南宋四家中的第一人,北宋時期作為宮廷畫院的畫師頗受宋高宗的賞識。南宋在山水畫構圖上多取“中景”,在筆墨與山石的造型上趨于簡潔,筆法以挺健的折筆勾勒,皴法多自由豪放、橫劈豎砍,猶如簡潔利落的大斧劈過一樣,因此得名“大斧劈皴”。從他山水畫的筆墨中亦可看出李唐性情豪放自由,深厚的文化修養促使他能在繪畫藝術上追求自然的真實體驗和簡括大氣的意境表達?!度f壑松風圖》截取的山中之景,高聳入云的山峰以及筆直樹立的遠山,挺健利落的筆法,大斧劈皴皴擦出山體的質感,無不營造出一種嚴謹質樸的意境。這形成了李唐獨特的風格,這也是他對中國山水畫技法新的創造。
劉松年,南宋三朝的宮廷畫師,他的作品題材以西湖為主。他與李唐的畫風類似但卻將豪放簡潔變為溫潤雅致,筆墨的應用也更為細膩,再加之水墨略施淡色將南方西湖的清靜幽雅之風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山水多以小品為主,堅挺的“斧劈”山石與廣闊的江面、煙云朦朧的環繞以及連綿不絕的矮山,虛實相互映照襯托使他筆下的南方山水除了溫婉之外更有一絲的剛硬之氣?!端木吧剿肥菍λL格的著重體現,四幅畫作皆以西湖為母題,表現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在山水中穿插了亭閣樓臺和人物,極其具有生活氣息。在細密嚴謹的筆墨中融入精巧的心力,鑄入內心的真情共同繪制成充滿寧靜典雅自由意境的傳世佳作。
馬遠,宮庭畫院畫師,總結前人的經驗“師其意而不師其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意境的表現。他的構圖完全區別于北宋初期的全景山水,在取景上也以新穎的一角山水營造出一虛一實、一疏一密的強烈對比,世人將他的山水稱之為“邊角山水”“馬一角”。山石表現上繼承了李唐的“大斧劈皴”并升華至暢快淋漓、簡括明快的境界,他自由的筆墨不只是在山石上,在樹木的勾勒皴擦上也有體現。就以世人熟悉的《踏歌圖》為例,構圖新穎俊秀,筆墨明朗爽快,近景山石、遠景峻峰皆用水墨暢快的大斧劈皴加上筆墨頓挫分明的柳枝、松干,共同營造出明快俊秀的境界。他將自然實景融入他的“遷想”,更是能夠“妙得”極具詩意和空虛靈動意境的佳作。
夏圭,精工于山水,他的構圖與馬遠類似,做半邊山水,將陡峭的山峰放于畫面的一邊,與另一邊空曠的江河湖海形成明顯的對比,世人稱其為“夏半邊”。筆墨的應用較馬遠相比更為老辣,在小品中以南方景色描繪為主,筆墨碰撞出濃厚的詩情畫意在《溪山清遠圖》中左半邊厚重峻峭的山石與右半邊廣闊無邊的江水、江上泛著的孤舟虛實相襯,疏密有致。巧妙的構圖和精準的筆墨描繪出江天一色、山水渺茫的獨特形象,勾勒、皴擦和暈染筆墨豐富而又簡約卻使整幅繪畫展現出不一樣的詩情意趣。
“南宋四家”的山水畫區別于北宋氣勢磅礴、繁雜的全景式構圖,而是有選擇性地截取某一角度,某一部分,對這一特定的自然形象細致地描繪,從而表達出某種情緒和感受。最具有特點就是“馬一角、夏半邊”,他們選取的或者只是一角山石、一株枯木作為主角,精心細致地刻畫,自覺不自覺的融入情感,使它的詩情畫意更為濃厚、明確。在馬、夏的“殘山剩水”以及南宋小品山水中無不感受到寧靜悠遠、輕柔愉快的氣息。
三、結語
自然界的景物與山水本身并沒有所謂的“寧靜悠遠”“磅礴大氣”“空靈詩意”,因其要傳達出作者主觀的思想情緒,在筆墨的有意無意中構成了一種思想情感的審美。意境的表現不在于對客觀真實景物的再現,而是在于借助某些自然景物以筆墨趣味來傳達畫家主觀的思想情感,因而畫面也就不必去極力追求自然景物的豐富與逼真,畫面的景物可以非常簡潔,卻可以有濃厚的意趣。
宋代山水佳作能夠傳世皆因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通過自然界的客觀山水表現畫家的主觀意向,在自然形象中表現出深厚的藝術意蘊,憑借著畫家手下的筆墨意趣創造出來情景交融、完美統一的藝術意境。山水畫從景與情融合到無我境界,不只有情感敏感的關系,與畫家自身的藝術修養、文化修養也有著深刻的聯系。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3]洪丕謨.看懂中國繪畫[M].上海:上海人名美術出版社,2012.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