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映華
摘 要:嬰戲圖在宋代頗為盛行,但在中國人物畫中的比重并不大,而嬰戲圖當中的浴嬰內容更不多見。以收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宮女浴孩圖》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通過從題材分類、內容、造型等方面分析研究歷代嬰孩題材的造型特點,從《宮女浴孩圖》的藝術特色和造型特點。對比古代人物畫作品里所出現過的嬰孩形象,分別從造型、比例、神態等的差異來分析。從中看清不同時期不同畫家造型處理上的微差,對古代人物畫嬰孩的發展在有更全面的認知。
關鍵詞:嬰孩圖;題材;人物畫
嬰孩題材在歷史上出現得較早,而是作為中國人物畫出現在紙本或絹本繪畫也是較早的,雖沒有被作為主要題材,卻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學界對嬰戲圖的研究視角一般的是在這種題材的類別上作以分析或題材所具有的價值內涵上進行研究,也有研究嬰戲題材的演變和發展歷史的,更有分析此題材的興衰因由的,卻少有看到單純從畫面的人物造型上分析的。不同時期面對同一題材同一內容,由不同年代的人物畫家來創作,在造型上的處理具有明顯差異,以這類題材最為經典的一幅《宮女浴嬰圖》作為分析對象,希望從中窺探古代人物畫里對嬰孩造型處理的微差,對整個中國人物畫有更全面的把握。
一、《宮女浴孩圖》的概況和探索
(一)《宮女浴孩圖》的概況
目前為止有關《宮女浴孩圖》的文論不多,由于原作現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以國內的專家學者要對此畫進行深入研究有地域難度和諸多不便,因此相關史料不多,對于作品的年代以及作者也有待考究和證實,一說是唐代的周昉所作,另一說宋人所為,作者不想。因為畫上沒有作者的款識,雖有些印章,卻都只是后來收藏者所蓋,甚至在畫的邊緣只留有半個印章的,說明此畫是被裁剪后再重新裱的,也許之前有看款識的,但現已無從考證,不得而知。所以關于原作者在學界仍屬于不確定的狀態。但不妨礙我們去研究畫面本身給我們帶來各種的信息。由于作品本身的面貌保存得還算完好,所以我們從高清高仿版本的畫面展現出來的各方面內容來分析畫面的造型特征和審美風格等。嘗試判斷一下創作年份以及作者所屬。不管畫的作者是誰,但風格偏向是明顯的。如同美術史家貢布里希對關于倫勃朗真品和贗品的說法:“不要糾纏這是否為倫勃朗所作,在這幅畫中肯定有著倫勃朗的精神,它總的創作觀念是倫勃朗式的”的題材。
(二)《宮女浴孩圖》的臨習及所看到的問題
曾在專業的臨摹課上有具體臨摹過《調琴啜茗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等描繪宮廷仕女活動的人物畫。其中最為啟發的是《宮女浴孩圖》臨摹,畫面有別于其他幾幅的是滿滿的童趣,充滿童真的氣氛,畫面生趣了然,溫馨感人,內容真實可感。這畫與之前所看到古代工筆人物畫的內容與氣場完全不一樣,之前所看的內容大都是出游或是閨怨,或是悠閑,但以這種生動有趣的日常生活入畫并且表達得如此豐富多趣,氣氛和諧的,并不多見。特別是對畫面中幾個小孩的神態動作的微妙表達。
其中對嬰兒造型比例的刻畫差異更是重點,臉型、五官、發型、表情、頭型的細節處理,細看每個小孩臉上的微差,感覺可以看出每個孩子的不同年齡甚至不同月份。于是找來歷代畫有嬰孩的國畫資料作以詳盡的分析和比較。
二、《宮女浴孩圖》蘊含的藝術特色
嬰戲圖的稱謂,對于最早萌芽階段的圖像并不準確,由于最早存有嬰兒形象的圖案出現在戰國時期的玉佩、玉雕上面,以及漢代的畫像磚和三國時期的彩繪的圖樣之上,所以準確地說應該叫嬰孩紋,而“嬰”原指初生的女孩,《說文解字》里面講:“男曰兒,女曰嬰。最初只是作為一種簡單的紋理而有裝飾功能而已,并沒有過分強調要組合出很具體的畫面內容。
而如后來所說的嬰戲圖則著重表達“戲”字,是指有一定內容或有情節可看的畫面。這“戲”有游戲或者戲目的成分。所以現在的“嬰戲圖”是指以兒童為中心所展開的對兒童各種各樣的生活情境的描繪。包括兒童的嬉戲、打鬧的生動活潑姿態,兒童游戲玩耍或節日活動的情景,來表現兒童的天真爛漫,以營造一種天倫之樂。從中展示不同時期社會的風俗特點和兒童生活狀態;讓觀者心生憐愛,感慨童真世界的單純而美好。通常歸類為風俗畫。
(一)造型特點
《宮女浴嬰圖》的造型在同題材里面最上乘的,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所藏的絹本《浴嬰圖》以及現藏故宮博物院《浴嬰圖》描繪了婦女浴嬰的情節,畫面內容、情節、服裝、動作都極為相似,但《宮女浴嬰圖》所畫的嬰孩無論從形象、動作、表情等各個細節的刻畫都要好很多,包括畫面上婦女的衣著,紋理、表情神態的自然感都明顯略高一籌。
常言道,畫人難,畫小孩尤其難。《宣和畫譜》對盛唐畫家張萱的描述:“善畫人物又能寫嬰兒,此尤為難。蓋嬰兒形貌、態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歲數間,定其面目髫稚。世之畫者,不失之于身小而貌壯,則失之于似婦人。又貴賤氣調與骨法,尤須各別”。夸贊張萱善畫人物的各個年齡,又強調連嬰孩這么難也能畫得好,因為歷來畫小孩能區分體型與面貌的畫家不多,要么畫得像成年人或者像老年人。我們細看古畫里畫了小孩子的作品,大部分不盡人意,要么形態不生動,要么造型比例別扭,有些就是大人的縮小版,畫成“小大人”的形象。我們再看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里面所畫一老婦人懷抱幼女騎早期作品馬出游的畫面,畫中那女孩的形象就像“小大人”的樣子,簡直是成年人的縮小版,看不出小孩應那種天真可愛的感覺。還有《搗練圖》也描繪了一個穿紅色衣裙的小女孩躲在練下嬉戲的樣子,畫面本是為增添生活氣息的,但我們細看那小女孩并沒有太多神采,表情呆滯,沒有生氣,小孩的可愛感全無。徐悲鴻先生在《中國畫改良論》一文指出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缺點:“無論童子,一笑就老,無論少艾,攢眉即丑。”現在看來確實如此。人物畫家都有體會,表達特征突出的老者較為容易,畫年輕俊美的青年人則難畫好,原因在于年輕人骨骼特征不明顯,所以難畫好。而小孩子更是身形未定形,臉型沒長開,一身稚氣,要畫得好就是難上加難了。
如此比較,《宮女浴孩圖》在造型的表達上無疑是同類題材最為優勝的,無論仕女還是小孩子的造型、動作、比例、神態都是貼切到位的。
《宮女浴孩圖》在宮女服飾的用線跟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較為相似,線條比《簪花仕女圖》略細一些,但頭飾的刻畫和臉部處理以及體態上跟《簪花仕女圖》都非常接近。畫面宮女形象微胖,衣著寬松,肩帶搭配都盡顯唐風。每一位宮女的表情略有不同,各自面部略有微差,而神情體態大體跟《簪花仕女圖》很接近。而對于嬰孩的造型刻畫,也是微胖,神態可掬,每個動作的安排似乎都是畫了無數速寫,積累了一定的寫生稿提煉出來的,非常生動自然。 而整張畫對每個人眼睛的處理也較為講究,以重墨寬線條勾上眼線,細線淡墨畫下眼線,而黑眼珠并沒有直接用重墨點畫圓圈,而是分有瞳孔染重墨,于眼珠邊稍有過渡,個別眼睛留有輕微的光感。這是有別于其他嬰戲圖里眼睛的表達,其他大部分古代人物工筆的眼睛處理是使濃墨勾眼珠或直接濃墨點染而已,《宮女浴孩圖》對眼睛的細勾分染和恰當的留白,都起到了生動傳神的效果。
(二)不同版本的特點
古代社會資源匱乏,信息的傳播不暢,圖片的傳播更艱難,要欣賞到原作是很難的事情,除了機緣巧合,還得有一定身份地位。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名畫,不管是壁畫還是絹本紙本繪畫都是靠粉本傳播,或者根據粉本修改延伸出各種相像臨摹的版本,以致于后世出現了內容構圖很相似的作品。
《宮女浴孩圖》也不例外,也有幾幅很相似的古畫。外國弗利爾美術館也藏有一幅名曰《浴嬰圖》的作品,無論是場景構圖還是人物動態表情都與《宮女浴孩圖》極其相似,此畫被斷為南宋繪畫。畫為扇面,同樣以一個大澡盆為視覺中心,同樣是婦女在為嬰兒洗澡、更衣等情境,相似度有93%。另外在故宮博物院同樣也有一張同名的《浴嬰圖》,也是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畫面情節內容跟《宮女浴孩圖》簡直神似。還有《中國歷代名家技法圖典》童稚法這個類別里有一幅相傳周昉畫的《麟趾圖》也是大部分情節相同,而《麟趾圖》是添加了具體背景,延伸了更多的情節,只是人物衣紋顏色稍作變化,整體色調不同。但整體比較下來,人物造型氣韻是以《宮女浴孩圖》勝出。
三、《宮女浴孩圖》在嬰孩題材的藝術價值
《宮女浴孩圖》雖歸類為嬰戲題材,但內容情節不同于一般的嬰戲圖,內容上偏生活,更注意表現日常生活。把成人與小孩子間的微妙互動,以感情交流作為主線展開。非常溫情,具有人文關懷。明代錢溥在《宮女浴孩圖》原畫右側題寫到:“周昉仕女嬰戲圖妙絕千古,雖伯時漢臣輩,以仕女嬰兒名家者,莫能益臻其妙,然觀者從以妝容間雅調戲生動可愛,而不知子生其懷顧復保護之天至者,使人覽之則孝思之情,可以油然生矣……”。雖然題寫的時候并沒有具體考證是否為周昉原作,確已將其作為周昉的畫給了極高的評價,說畫的絕妙之處勝于嬰戲名家蘇漢臣等,贊許畫面生動可愛使人觀之產生孝思之情。
《宮女浴孩圖》雖無明確款識說明真正作者,但通過以上的研究分析,對畫面的造型、比例、構圖、設色、內涵情節等研究和比較。作品本身明顯保留了唐到宋代人物畫的很多特征,唐代的氣韻傳神,宋代的嚴謹細膩,畫作本身展示的造型結構以及神情姿態都屬于上乘之作。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歷代不同時期的嬰戲題材從內容、構圖、造型特點特征的對比分析,以《宮女浴孩圖》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作品的造型特點、藝術風格,以及作品的現實意義進行研究和闡述。具體從作品由整體到局部進行比對,著重從不同作品對嬰孩造型特點來進行深入比較,從中得以窺探古代不同時期工筆人物畫對孩童造型結構的處理,同時從側面反映了古代人物畫嚴謹的一面。
參考文獻: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2]王群栗.宣和畫譜[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3]薄松年.喜慶歡樂的嬰戲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4]徐悲鴻.《中國畫改良論》徐悲鴻講藝術[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
廣東茂名幼兒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