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摘 要:馬遠的作品構圖巧妙,善用留白,通過精心的疏密布局,營造一種空靈深遠的意境。他所畫形象大都經過高度提煉,景物多經過剪裁和巧妙經營,形成一種極富趣味的個人表現風格。《寒江獨釣圖》是他構圖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無論是作品高超的繪畫技巧,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思想感情,都對后世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意境;空靈;禪學;留白
一、畫家及其繪畫風格簡介
馬遠(約1170-1260年),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原籍山西河中(今山西永濟),后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是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深得皇室寵愛。他的曾祖馬賁,祖父馬興祖,伯父馬公顯,父親馬世榮,兄馬逵,子馬麟,皆為畫院畫家,故有“一門五代皆畫手”之說。馬遠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
馬遠畫山水多取景于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剪裁大膽巧妙,意境深遠。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繼承和發展了李唐局部構圖的繪畫方法,并把這種邊角之景的表達境界發揮到極致。馬遠的畫面空靈幽遠既是自己內心情感的抒發,也受禪宗影響的因素。
二、《寒江獨釣圖》藝術形式分析
《寒江獨釣圖》是馬遠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畫中一老者蹲坐于船尾,正甩開魚竿釣魚。畫面將老者安放于畫面下方三分之一偏上處,船在畫面正中偏右,漁夫身體微傾,并把魚鉤拋向左方,幾筆水波從船的底端蕩漾開來,其余部分均留白。這種構圖方式很好地平衡了畫面,由此可見作者在構思和構圖上用心之巧妙。大量留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或無邊江水,或江上霧氣,浩蕩清冷,空曠虛渺,寥寥數筆表現出了“獨釣”者泛舟于“寒江”之上的孤獨和凄涼之感。
馬遠的邊角之景的構圖方式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形成。首先,馬遠處在南宋時期。雖然這一時期政治無為,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卻得到了空前發展,富足的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呈現出安逸、歸隱、平和、自由的藝術追求。其次,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繁榮,從北宋宋徽宗創立書畫院開始,整個宋朝的文化氛圍不斷增強,到南宋發展到了頂峰,尤其是院體畫的發展以及玄學的盛行都對南宋繪畫的構圖以及題材選擇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畫家更傾心于悠閑、隱逸的場景,更熱衷于對畫面中人物、景物位置的經營和推敲。除此之外,從作者生活的地域來分析,南宋建都臨安,江浙一帶的秀麗風景喚起了畫院畫家內心細膩溫婉的情懷,繼而一轉北宋豪放闊達的繪畫風格變得空靈悠遠。最后,從他自身的處境和經歷來看,他出身繪畫世家,繪畫受父輩繪畫風格和思想的影響,且服務于統治者的審美需要和政治要求。馬遠深得宋寧宗和楊皇后的贊賞,其繪畫作品多獲得寧宗及楊皇后的題字,或作為封賞之物賜予大臣。
唐朝柳宗元有詩《江雪》來表達一種寂寥、空曠和孤獨的情思,而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剛好與此詩互相闡釋。畫中作者大量留白,用大量的空白表現出了浩渺無邊的江水,使人感覺陣陣寒意,契合了古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靈意境。而馬遠以剛健又柔和的線條勾勒出漁夫躬身垂釣的動態,船身以墨色渲染,重濃淡分明,層次豐富,一根釣魚線優雅高傲地連接到畫面另一端,很好地平衡了畫面的節奏和韻律,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孤寂情思。畫中漁夫泛舟湖上表現的是一種自給自足、無欲無求的悠閑心境,側面反映了這一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大面積留白暗示出的蒼茫的江面以及畫面傳達出的清遠寧靜的氛圍,都形象地印證了南方山水的清新秀麗。畫家的取景方式和表現風格都明顯地受到畫家生活的地域環境的影響。馬遠創作此畫時已僑居杭州,其作品也多描繪錢塘山水,故推測此畫取景為錢塘江,而江浙一帶多山,地勢封閉,無法取全景構圖,于是就逐漸形成了小景以及邊角之景的取材風格。正是這種邊角之景的取景方式和留白的表現方法很好地表現出畫家“心”與“物”、“情”與“景”的主客觀融合為一的精神境界。
《寒江獨釣圖》采取留白的表現方式,用“白”和“空”來表現江面的“寒”和垂釣者的“獨”別有一番意境,正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與玄學所提倡的“以實為虛”完美地達成共鳴。玄學提倡“空靈”“空妙”并且認為“一切皆假號”,而畫家對眼前復雜多樣的景物進行大膽地取舍歸納、刪繁就簡,將主體之景置于一邊或一角,看似隨意擱置,實則反復推敲琢磨,苦心經營,用邊角之細致小景把觀者目光引向無邊的浩渺和虛幻。除此之外作品以垂釣者為主要描繪對象,含蓄地表達了隱逸、避世的思想,這與當時《老子》提倡的“無為”相一致,所以《寒江獨釣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和禪宗思想中的“空靈”“頓悟”,觀此畫即能從中看出當時盛行的文化思潮。
三、馬遠及《寒江獨釣圖》對后世繪畫的影響
元代的何澄、孫君澤、丁野夫、張遠、沈月溪、盧師道、陳君佐等均受到馬遠的影響,繼承了他的繪畫風格。
(一)何澄的《溪橋瑞雪圖》與《寒江獨釣圖》類比分析
何澄是金末元初的北方著名畫家,他的作品受馬遠及南宋院體畫影響很大,《溪橋瑞雪圖》是何澄傳世的一幅重要作品。作品在題材內容上依然是南宋流行的破俗之美、禪意自然之美,溪、橋、瑞雪,象征清凈、隱逸、與世無爭、悠然自在;透視方法上也借鑒了馬遠平遠的透視法;構圖上依然保持了馬遠畫風疏密有致的構圖安排,主要景物被安排在畫面中段,房屋和樹木描繪極為精細,畫面上段和下段都以不同的形態留白,形成一種“疏能跑馬,密不透風”的畫面節奏感;在情感表達方面,與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也非常相似,《溪橋瑞雪圖》中藏在山巒間的房屋,以山為鄰,以水為伴,不是正對應《寒江獨釣圖》里面垂釣的老者嗎?二者賦予作品的情感均是來自禪學的隱逸避世、頓悟漸修的思想。
(二)從孫君澤部分作品分析馬遠對其影響
孫君澤(生卒不詳),元代畫家,浙江杭州人。他繼承了馬遠邊角構圖的方式和斧劈皴的表現手法。從他的代表作品《夏》《秋》可以明顯看到馬遠的影子。將山石、樹木、亭榭、人物放置于畫面一角,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一棵松樹從畫面角落里的石縫中斜向上生長,豐富了畫面形狀,使畫面中的三角形更加靈動,富有生氣,后面遠山則墨線略微勾勒,天空和遠山稍加渲染,依然是高度概括的選景和構圖,舍去不必要的遠山、亂石和雜樹,一切以表達作者情感和渲染畫面氛圍為最終目的。《夏》這一作品中一隱士撫琴吟唱,雖不能看清具體相貌形態卻能感受到濃濃的詩意與愜意。《秋》也如此,畫中兩位書生飲茶賦詩,閑散舒適,體現了道家“清凈無為,道法自然”的主張,而畫面依然保持馬遠時期的留白風格。雖是空白占據大半部分,但畫面并不空泛,簡單的留白造成茫茫煙霧效果,渲染了畫面寧靜的氣氛,巧妙地傳達出了深遠的意境。孫君澤的作品沿襲了南宋繪畫的主要特點,即細節的真實和詩意的追求。《高士觀眺圖》傳為孫澤君所作,作品的構圖巧妙而頗富意趣,畫一高士靜坐崖邊觀景,崖外的空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畫面安排精巧,節奏鮮明,虛實相生,極具感染力,與《寒江獨釣圖》有相似的思想情感和意趣。從其作品不難看出,作者筆力深厚,技術精湛,但由于與主流文化風格有差異,所以被歷史隱沒,并不為后人所熟知。
(三)丁野夫的《幽溪聽泉圖》與馬遠的《寒江獨釣圖》類比分析
丁野夫,生卒年不詳,生活于元末明初,不僅對繪畫有深入研究,在雜劇、散曲方面也有很深造詣。《幽溪聽泉圖》是丁野夫流傳下來的僅有的幾張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他的作品多為丹青小品,布局巧妙合理,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對馬遠的思想、技法、構圖都有很大程度的繼承。《幽溪聽泉圖》在內容上表現了一隱士于山腰間憑欄俯視,認真聽泉,隨從靜侍其后,間隔數米,小心翼翼,仿佛絲毫的聲音都會驚擾到聽泉的隱士。安靜的山石、靜止的青松、虛渺朦朧的霧氣,以及站立觀景的隱士和隨從,所有的畫面因素共同構成了一種寧靜悠遠的意境,駐足畫前觀看,仿佛置身其中,并且時間和周圍的空氣也靜止了一般。在構圖上也沿襲了馬遠的構圖方式,化遠山和霧氣為形式單純而內涵豐富的留白語言。和《寒江獨釣圖》對比,二者皆具有禪宗所提倡的“出世”和“清靜無為”的思想。禪宗不重形式,而提倡修心,即“法無定法,以心生萬法”,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這兩張作品完美地實現了“心師造化”的藝術追求。
四、結語
馬遠善于置景造境,其作品一般造型簡單,剪裁巧妙,意境清新,他的山水畫大多追求一種禪意的空靈,而他的留白是他最具標志性的特點。《寒江獨釣圖》是馬遠小景山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清冷的江水、孤獨的船只、安靜的漁者無不代表著返璞歸真的禪學之美。無論是構圖的巧妙,還是意境的傳達,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把“計白當黑”這一觀念應用得極為巧妙,高度精簡的主體形象是作者把眼中之景內化為心中之景的獨特表達方式,并且飽含了“見一葉而知深秋”哲學深意。他的作品清逸自在,空靈悠遠,不僅對后世繪畫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且對當代繪畫依然具有強大的思想指導意義和哲學探究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2]鄧喬彬.宋代繪畫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3]王伯敏.山水畫縱橫談[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4]范瑞華.禪學與禪意畫[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5]王希.從馬遠《寒江獨釣圖》淺析中國畫的空白[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8):401-402.
[6]李怡,潘忠泉.馬遠山水畫風形成的地域因素考辨[J].樂山師范學院報,2006,(01):138-140.
[7]鄭嬌嬌.取會風騷之意,本乎天地之心—— 析馬遠《寒江獨釣圖》的審美境界[J].藝術探索,2008,(05):86-88.
[8]褚亞男.《寒江獨釣圖》小析——論馬遠山水畫中的詩畫融合現象[J].東方藝術,2005,(06):43-45.
[9]顧運艷.解讀南宋馬遠作品中的留白之美[J].美術時空,2016,(02):17.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