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摘 要:我國傳統的工筆花鳥畫經歷了唐宋的輝煌之后便逐漸跌入低谷,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味沿襲傳統而沒有創新。很長一段時間,畫家們處在了“從畫到畫”的狀態,很難把握物象鮮活、生動的視覺感受,從而脫離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內涵。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20世紀以后中國繪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畫家們逐漸深入生活,書寫生活。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也為中國工筆畫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寬松、活躍的文化環境,也為工筆花鳥畫的革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中國花鳥畫壇出現了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景象。對蘇百鈞先生工筆花鳥畫的題材、構圖、色彩運用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和分析,得出蘇百鈞工筆花鳥畫的藝術風格及美學思想,以此達到促進中國當代工筆花鳥畫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題材;藝術風格;美學思想;構圖;色彩
當代中國工筆花鳥畫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創作題材不斷擴大,創作主體和審美標準的改變,使得現代工筆花鳥畫創作在題材上更加廣泛,取材的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如梅、菊、牡丹、山石、翎鳥之類,現代工筆花鳥畫在題材上更加多樣。
一、蘇百鈞工筆花鳥畫題材
題材的拓展,說明畫家審美視野的擴大,也說明畫家對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的熱愛和關注。在蘇百鈞先生花鳥畫創作上,自然界一切閑花野草、鳴蟲飛禽,只要是能表情達意的,都是他創作的題材。又因生活環境多以嶺南的鄉土風物為題材。他的創作立足于時代,扎根于生活,注重客體與創作主體的精神表現,真正走入了生活。在生活中,追尋、獲取了當代藝術的經典,闡釋了蘇百鈞對生活的熱愛,將美的瞬間幻化成永恒。像《楊桃》《歸途》《清韻》《刈禾之后》等等佳作,皆是嶺南地區鄉村最常見不過的景物,然而經過蘇百鈞一番精巧的設計,便創造出了濃濃詩意,表現了畫家熱愛生活的美好憧憬。還有作品《棕果果》、《蘆塘》以及白描《向日葵》等表現的則是北方的景物,經過蘇百鈞的精心設計,巧妙取舍,便寫出一幅幅清逸高雅的人間美景。他將中國工筆花鳥畫藝術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他善于從大自然中發現、捕捉一切生動的細節并巧妙地構置于畫面之中,進而達到線、色彩、布局的和諧統一,最終觸動人類的心靈。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了、看到了他與自然親近的身影。無論是荷塘、灘涂,菜地、庭院、還是雜草,這些作品的選取都是蘇百鈞先生生活中點滴的細節,他都非常敏感地捕捉著自然界萬物美麗的一瞬,體現濃郁的時代氣息,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享受。
二、蘇百鈞工筆花鳥畫的構圖形式
構圖是造型藝術的術語。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并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構圖實質上是在有限的空間里如何建立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在中國花鳥畫中,構圖當中不可忽視的形象就是空間。“落墨處黑,著眼處卻白”就說明了這一點。構圖要解決賓主、虛實、呼應、藏露、疏密等空間關系與運動感。
近些年來,隨著西方油畫、日本繪畫的影響和焦點透視的應用以及藝術市場商業化的運作,工筆花鳥畫出現越來越多的宏篇巨幅。而這種作品能起到先聲奪人的視覺效果。但如果畫面沒有一個整體的氣勢統攝全局,僅憑局部的生動往往會使畫面雜亂松散。在中國工筆花鳥畫中,傳統的構圖都比較注重空白,畫面處理精煉簡單,體現了儒家的傳統思想。蘇百鈞受西方油畫和日本繪畫的影響,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以開放的視野,吸取了平面構成的手法和裝飾畫等諸多元素,將傳統構圖形式與現代繪畫語言相結合,用不同的構圖形式創造出不同的意境。
蘇百鈞認為:構圖像打運動戰,并不是靜止的定位、固守,而是筆墨的靈活調度,這樣才能體現“氣韻生動”。繪畫花草、木石等靜物都要有運動感,不然就畫死了,萬物皆動,靜也有靜中之動。這種觀察的精微深睿,是繪畫的根本。在“位置”上要著重經營,因此也包括了內在和外在的構思。既要看到對象本身的作用及其結構和格局,也要苦心地加以選擇、取舍和組織,聯結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構圖的“慘淡經營”了。構圖,要解決賓主關系、虛實、呼應、藏露、疏密、簡繁等空間關系與運動感,這里包含了規律性和構圖的辯證法。
蘇百鈞先生在構圖形象構成上吸收了某些西方繪畫的形式手法,飽滿構圖的形式與傳統花鳥“折枝”“截取”空靈的構圖等相互交融。立意上別具匠心,出人意表,畫面所表現的雖然都來自于現實生活,但絕非僅對自然的描繪,而是經其精心布局,該繁則繁,該簡則簡。觀蘇百鈞之畫作,大氣而又充滿詩情畫意,滲透著作者充沛而又誠摯的真情實感。畫面的處理改變了傳統工筆花鳥畫的那些雖全景式構圖,但卻比較簡單、精煉的畫面處理方式。
(一)“虛實”留白的大氣構圖
蘇百鈞的繪畫作品涵蓋很多構圖方式,有體現傳統的儒家審美特點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背景處理大部留白,其作品雖全而不滿,雖動而不躁。蘇百鈞先生很注重作品的構圖樣式,強調畫面的虛實對比,強調“虛實”這一中國畫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他主張畫面中的留白要恰到好處,空白是空靈的境界,因此他認為中國畫把空間處理成“空白”,不落筆墨,氣象萬千。在構圖上,蘇百鈞用最少的筆墨將畫面分割成最多的空白。這些空白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深化了內涵,使得畫面更加豐富充實,空靈,壯闊,氣勢浩大。如作品《小憩》《悠悠日西墜》。
(二)傳承經典的扇面構圖
蘇百鈞還有很多作品采取的是扇面構圖,雖采用的是我國傳統的中國畫繪畫表現形式,但在構圖上和繪畫語言、色彩處理的結合上,卻處處體現著時代的文化氣息和畫家直指人心的意境美。如作品《馥林?天蓮》《疏羽圖》。利用中國最傳統的構圖形式,結合現代的繪畫表現形式,融寫意筆墨的酣暢與肌理效果的渲染,可謂意境雅致,靈動。
總之,傳統的繪畫構圖中的時空觀念和構圖樣式,極大拓展了中國工筆花鳥畫的構圖形式,加強了中國工筆花鳥畫給人們帶來的視覺震撼和藝術表現力。蘇百鈞工筆花鳥畫的構圖,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有布置而實無布置,無布置而實有布置,象之所有不必意,意之所有不必象,事不關乎慧用”的境界。
三、蘇百鈞工筆花鳥畫的色彩語言
色彩是造型藝術的要素之一,在工筆花鳥畫藝術領域中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漢代劉熙《釋名》言:“畫,掛也,以彩色掛物象也。”表明了色彩是構成中國繪畫最基本的形式語言之一。中國工筆花鳥畫色彩的運用,“師造化”與“得心源”其最基本體現為“隨類賦彩”。在客觀物象固有色基礎上,隨意賦色、隨情境賦色。它既體現了中國文化、哲學和繪畫美學的精髓,又有畫家的主觀意愿的表達。傳達出中國文化特有的人文心理靈性。傳統的中國工筆花鳥畫以線為骨、以色為肉,色彩被限制在線條輪廓之中,技法上也基本上以平涂為主。
而這一特點限制了色彩本身的表現力,并且降低了色彩本身具有的裝飾性特點。
中國畫的傳統用色,不是依據自然“色相”定色譜,而是強調理想的色彩,獨立用色,不追究環境對色的影響,不注重光色的變化,而是強調畫區別于自然,色要有文采,強調正色純,認為間色雜,傳統工筆花鳥畫用色其實正是這種思想所指導的。蘇百鈞認為中國畫中的主要色彩是墨色,是自然中沒有的,它與自然色彩差距很大,因此不能把“隨類賦彩”看成是逼真的“物色”。
蘇百鈞認為意念中的色彩與實際自然界的色彩是有差別的。其差別就在于:這里的色彩并不再現自然物象的視覺色彩,而是直接表達精神內涵,畫家必須經歷一種從自發的、粗糙的、朦朧的情緒走向自覺力量,并不單單是視覺印象的強烈,還有蘊含在視覺因素之中的體驗的深刻。為此隨“意”賦彩必須充分利用圖像單元反映到視覺上的獨立特性,如色彩的冷暖、顏色的各種色相、明度等等來組成自己的詞匯,再以這種繪畫語言來組成特定的視覺節奏、旋律,以造成視覺上特定的運動感,將其作為自己表達的方式,從而扣動觀眾心弦,引起共鳴,達到特定的精神主題。
總之,蘇百鈞先生與其他現代花鳥畫家一樣,在確立了自己的創作題材和基本的構圖形式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著西畫的色彩表現語言,創造出了另一種中西融合的形式和表現技法。借鑒了西方裝飾性的繪畫手法,大膽地與傳統的中國工筆花鳥畫進行融合,在反復的實踐和探索中,創作出了大量的繪畫作品。在色彩對比上、節奏的把握上以及色彩的情感表達上,都有了更新的突破。如作品《水鴨》,豐滿的構圖,甚至有些外溢,給我們一種放射性的感覺,畫面中藍色的純凈、留白的大膽以及灰色的搭配,以極強的裝飾性效果為我們展示了波光粼粼的感覺,在水面上自由的水鴨是那樣的愜意。這種形式與色彩的巧妙搭配,給人以無限遐想。
蘇百鈞以高超的寫生功底進行花鳥畫的創作。在借鑒的同時又能大膽開拓,既超越傳統的局限,又不受西方繪畫形式的牽絆和左右,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中國當代工筆花鳥畫的全新局面。蘇百鈞先生以其清新雅致、物化靈動的繪畫意境風靡中國花鳥畫壇,為當代中國工筆花鳥畫開創了嶄新的風貌。在中國繪畫史上既承前啟后又推陳出新,更為當代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提供了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元素。
參考文獻:
[1]傅京生.中國花鳥學[M].鄭州:鄭州河南美術出版,2005.
[2]余笙.“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學思考[M].西安:西北美術出版社,1996.
[3]周積寅.中國畫論緝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4]傅京生.中國花鳥畫學[M].鄭州: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
[5]楊大年.中國歷代畫論采英[M].南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6]蘇百鈞.當代名家藝術觀蘇百鈞創作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