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胃被認為是無菌的。胃中含有胃酸和蛋白水解酶且PH值只有0.9至1.8,在這樣的酸度下,幾乎沒有微生物能夠生存。但是,隨著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胃中無菌的觀念被打破了。此后,人們發現,雖然數量少,但胃里確實有微生物存在。
有些微生物可以通過躲在食物的顆粒中躲過胃酸的攻擊,科學家發現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能給微生物提供更好的庇護所,比起谷物,如大米,肉類更能幫助微生物逃過一劫。
微生物躲避胃酸攻擊的另一方法是藏在胞囊中。胞囊是原生動物在休眠狀態或外界環境條件改變時,在身體外圍會分泌的一種蛋白質的膜,以度過惡劣環境。胞囊幫助它們躲過胃里的酸性環境,順利進入腸道中繁殖。
最狡猾、最可恨的要數幽門螺旋桿菌了,它會在我們的胃壁上“打洞”然后鉆進去,從而逃避胃酸的腐蝕。這樣之后,我們的胃黏膜就會因此受損,變得千瘡百孔,而在胃中有益消化的胃酸也就會輕易地通過幽門螺旋桿菌鉆出的“孔洞”進一步腐蝕胃壁,威脅胃部健康。
美國科普作家
馬克·賈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