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國際志愿者年”啟動儀式上,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講話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志愿精神是聯合國精神的最終體現。”這句話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質,表達了人們對志愿服務的由衷贊美。
志愿者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解釋。在西方,志愿者被認為是在職業之外,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強制驅使,為改進社會、提供福利而付出努力的人們。我國的志愿者協會給“志愿者”下的定義是:不為物質報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志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一般說來,志愿者即是志愿精神的實踐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夠不計報酬、主動幫助他人、承擔社會責任而提供志愿服務的人。今天,志愿者的身影已遍布于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傳統美德、人類文明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如今社會中,各級各類志愿服務組織興起,志愿者成為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的身影帶著愛的光芒,閃爍在城市的街頭巷尾。
志愿服務是每個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的活動。這一概念既包括地方和國家范圍內的志愿者行為,也包括跨越國境的、雙邊的及其他國際志愿者項目。志愿服務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福利的提高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它是各國和聯合國進行人道主義援助計劃、技術合作、改善人權、促進民主與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服務突出地表現在非政府組織、專業協會、工會和其他民間組織的活動中。許多社會運動,比如在消除文盲、免疫和環境保護等領域,都主要依靠志愿者的幫助。
志愿者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作為志愿組織的成員存在,即作為包括在群體中的個體存在;二是不隸屬于組織而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這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下的志愿者特點是不同的。但無論是以哪種方式存在的志愿者,首先必須符合志愿者的一般要求,真正意義上的志愿者還必須具有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一種利他主義和慈善主義的精神,是一種自愿的、不為報酬和收入而參與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完善社區工作的精神,是公眾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一些國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會和公民社會組織的精髓,是個人對生命價值、社會、人類和人生觀的一種積極態度,是一種仁愛的、利他的、為公益著想的精神。在我國,志愿服務精神概括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志愿服務這一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1993年,官方文本中首次出現“青年志愿者”這一稱謂。此后,“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及各地志愿者協會相繼成立,促進了志愿活動在全國各地的開展。
縱觀中國志愿服務走過的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初,是以“義務運動”為特征的發展時期;20世紀80~90年代初期,是以社區志愿服務為主要形式的演變發展和過渡時期;以1993年青年志愿行動的出現為標志,直至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是中國志愿服務事業全面發展并迅速壯大的時期,尤其是在籌備北京奧運會的8年時間里,志愿服務實現了質的飛躍;奧運會后,志愿服務進入了較為平穩的發展軌道。
義務運動——無償服務、奉獻社會的特殊實踐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的概念,但其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理念早已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為了宣傳社會主義新道德,鞏固集體主義價值體系,樹立高尚的社會風尚,大力開展的一系列“義務運動”都帶有一定的志愿性質。如愛國衛生運動、學雷鋒運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等等。
學雷鋒活動 學雷鋒活動在中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為后來的志愿服務事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雷鋒同志生前,他的感人事跡雖然已有報導,在部隊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但并沒有被社會上了解。1962年9月,雷鋒同志因公殉職;1963年3月,毛澤東主席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此后雷鋒事跡得以迅速傳播,從部隊到機關,從工廠到學校,從青少年到成年人,在全社會產生了巨大反響。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 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主席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1956年,中國開始了第一個“12年綠化運動”。此后,義務植樹活動持續展開,在中華大地上仍將生機勃勃地持續發展下去。
總體來看,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初,黨和政府將現實需要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無私奉獻精神關聯起來,再結合我黨的工作經驗,特別是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的光榮傳統,開展了一系列帶有中國特色的“志愿實踐”義務運動。
社區服務——邁向現代志愿服務的探索和嘗試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觀念和政府的職能都發生了轉變,經濟體制的改革為人們的思想與行為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國門的打開更使國外志愿服務的理念與實踐經驗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之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公民意識的增強,又使民眾提升自己、服務他人與社會的需求增強。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開始了社區服務的探索和嘗試。所謂社區服務,即在政府領導下,發動和組織社區內成員之間開展互助性的社會服務活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區服務的產生和發展主要得益于民政部門的倡導和推動。1988年,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道朝陽里居委會率先成立了為民服務志愿者小組,隨后該街道成立了“社區服務志愿者協會”,這是全國首家以“社區志愿服務協會”來命名的組織。1994年,北京市民政局、文明辦、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聯合確定每年10月第三個周六為社區服務志愿者活動日,此舉極大地推動了志愿服務在大中城市街道社區的開展。北京市成立了志愿者協會的居委會更是占到了90%以上。
在這個發展階段,社區、街道是開展志愿服務的主體力量。直至今日,不斷發展和變革的社區志愿活動仍然是中國和諧社會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年志愿行動與奧運志愿服務 這一階段,中國志愿服務事業進入全面建設和迅猛發展期。青年志愿行動指的是由團中央于1993年下半年發起的,倡導全國青少年自愿且無償參與的各類社會公益活動,其宗旨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在1993年12月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上,“青年志愿者”這一名詞首次出現在官方文本中,并且作為共青團中央實施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鄭重地寫進了《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我國青年工作戰略發展規劃》。更引人注目的是,1993年12月5日,北京志愿者協會正式成立,這是全國范圍內第一個省級志愿者組織。1994年12月,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它是由志愿從事社會公益事業與社會保障事業的各界青年組成的全國性社會團體。隨后,全國各省級協會也紛紛建立,志愿組織管理網絡逐步形成。中國現代志愿服務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這一時期的發展特色在于青年志愿行動與奧運志愿服務兩方面相輔相成,成就了中國志愿服務事業的第一個輝煌。
1993年12月,共青團中央決定實施“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旨在將學雷鋒活動從“自上而下”、有組織的活動向自覺的、多向的、有組織的方向轉變。同年年底,2萬名鐵路青年職工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幟,自發地在京廣鐵路沿線為旅客服務、“送溫暖”。以此為始,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年輕人圍繞著各自的崗位職責,發揮專長,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志愿活動,其范圍涵蓋了社會保障、社區服務、救援搶險、大型活動、城區建設、環境保護等眾多領域。在這些活動中,共青團組織發揮了核心和領導作用。共青團組織的這種作用與其自身的性質和定位是分不開的。眾所周知,各級共青團雖然不直屬于行政機關,但卻是黨最可靠的青年組織力量,是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同時又是一種“群眾組織”,接受黨組織的直接領導。
2001年7月,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這是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點燃了全國人民的志愿熱情。在隨后的8年時間里,北京奧運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征,“為奧運爭光”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發展。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在大型活動志愿服務方面取得了其他國家無法媲美的卓越成就。百萬名志愿者服務于奧運會、殘奧會,是這兩個國際賽事成功舉辦不可或缺的基礎,而志愿者的微笑也成為北京最好的名片。
綜上所述,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中國的志愿服務事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志愿服務的三大領域——社區服務、青年志愿行動以及大型項目志愿服務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志愿者隊伍急劇擴大,志愿者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民眾參與志愿活動的熱情空前高漲,志愿精神和志愿理念在全社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傳和弘揚。
后奧運時代——志愿服務的穩定發展如今,志愿服務事業進入了穩定的發展階段,越來越顯示出其魅力和價值,志愿意識也越發深入人心,志愿服務在歷次重大社會事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8年“五·一二”汶川地震發生后,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的志愿者和志愿團體迅疾奔赴災區,服務于應急救援、物資供求、心理援助和災后重建等多個領域。大量的志愿者出現在險情頻現的救災現場,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他們所彰顯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精神文化價值深深震撼了國人。2008年被認為是中國的“志愿者元年”。災后志愿服務的主要特點是志愿行動快、志愿組織多元、志愿服務內容廣、志愿活動影響大,這些與此前的志愿服務相比有許多不同,其中志愿隊伍類型包括了官方組織的志愿隊伍、宗教團體志愿隊伍、民間組織的志愿者隊伍、企業志愿者隊伍以及大量的個人志愿者,形成了一波又一波志愿者大潮,具有很強的自發性與民間性。這些普通民眾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愛心、奉獻與服務精神,是志愿服務事業長久發展的最堅固的基石。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推進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新契機。來自全國各地的逾200萬名志愿者,在長達184天的會期中為7300多萬名游客提供了服務,新一代志愿者又一次大放異彩。在“世博會志愿者”這面旗幟下,整個世博會的志愿服務體系分成了三大部分:一是8萬余人的園區志愿者,二是10萬名左右的城市志愿服務站點志愿者,再有就是197萬名城市文明志愿者。上海世博會成功地探索出超長服務周期、超大服務人群的大項目志愿工作模式,其中,政府承辦、體制內動員、社會組織參與是上海世博會志愿服務運作中的突出特色。上海市政府在“打造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理念下,實現了管理的強制性與志愿者志愿性的平衡,實現了志愿服務的社會化運作,可以說是后奧運時代中國志愿服務的又一經典范例。
國外的志愿服務源遠流長,它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萌芽階段。志愿服務起源于十九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英國為了協調政府與民間各種慈善組織的活動,在倫敦成立了“慈善組織會社”;而為了反抗宗教迫害從歐洲來到北美大陸的移民們,為了克服面臨的困難,相互之間互相幫助,逐漸養成了志愿幫助別人的群體精神,這種精神作為美國人民的美德而被保存下來,一大批懷有慈善之心的各階層人士成為了最早的志愿服務人員。
擴展階段。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歐美等國先后通過了一系列有關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規。這些社會福利的方案除了要有大批具有職業獻身精神的社會工作者去實施之外,也需要動員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員投身于有關的各項服務工作之中。于是,志愿服務逐漸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鼓勵。
規范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國家的志愿服務工作不僅進一步規范化,而且擴大成為一種由政府或私人社團所舉辦的廣泛性的社會服務工作。志愿服務工作的重心不僅在于調整被救助者的社會關系和改善他們的社會生活,更在于調整整個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志愿服務工作逐漸制度化、專業化。
當前,國外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得十分活躍。志愿服務正以其突出的社會效益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國外志愿服務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點:與公民的成才和就業全面掛鉤。國際社會已經認識到,公民的成才與就業問題是各國社會問題的集中體現之一。只有將志愿服務活動與公民的成才就業等切身利益掛起鉤來,志愿服務活動才能得到社會民眾的全面響應,才能確立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志愿服務活動的切入點。相對于過去那種以滿足少數受服務者的生活需求為主體的志愿服務模式,著眼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大局,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中尋找服務課題的志愿服務模式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目前,國外志愿服務的主要形式有:專項性的志愿服務工作、專業性的志愿服務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務工作、社區性的志愿服務工作。國外志愿服務活動呈現出五種趨勢:一是志愿服務活動向法制化方向發展;二是志愿服務活動向政府化方向發展;三是志愿服務活動向機制化方向發展;四是志愿服務活動向全民化方向發展;五是志愿服務活動向社區化方向發展。
對于從事服務的志愿者個人而言,志愿服務有利于塑造或深化價值觀念。通過參與各類志愿服務,志愿者能夠鞏固與增強對國家、社會及他人的責任感,塑造健康的心理與堅強的意志,形成團隊協作意識,從而在無私奉獻中,進一步獲得心靈的凈化與精神的升華。志愿服務為志愿者搭建了奉獻社會的重要平臺。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志愿者有機會為社會問題的改善出力,為社會建設出力,從而盡一份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回饋社會,貢獻社會。志愿服務有利于豐富人生的閱歷和生活體驗。
對于社會而言,志愿服務可有效彌補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中的內在缺陷,為社會提供大量的服務,這些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社會保障在資金和服務人員的數量、質量方面的不足,滿足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社會群體對社會保障特別是服務保障、精神保障的需求,對促進社會穩定、建設和諧社會也很有意義。
志愿服務是傳遞愛心、傳播文明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喚起人們的志愿意識,傳播志愿精神。志愿者在把關懷帶給社會的同時,也傳遞了愛心,傳播了文明,這種“愛心”和文明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及關懷,減少了彼此間的疏遠感,最終會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暖流。志愿服務具有特別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能夠喚醒并激發公民內心深處的關愛、善良等美好品質,從而構建起一個充滿友愛、互助、互信的和諧社會。
志愿服務為公眾參與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平臺。它不僅能夠讓人們平等而直接地參與社會生活,凸顯公民團體在現代國家中的積極作用;也為社會群體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模式,提升了公民社會的自我認同感,增強了社會能力。同時,因志愿服務活動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種共同體或道德社會,它為其成員提供了扮演和實踐現代公民的機會,在志愿服務的實踐中為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